中概股的批量回归、大幅溢价抢筹壳资源,已成为当下徘徊不振的A股市场一道神奇的风景——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一年来,就有近30家中概股公司完成或正拟实施私有化,以期在A股市场寻觅合适的壳资源,从而实现更高溢价的闪亮回归。
毫无疑问,在这一波中概股借壳回归潮中,巨人网络和分众传媒树立了不可替代的“榜样”作用,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后随即迎来了20个涨停,分众传媒则在借壳七喜控股后,市值一度飙升了13倍之多。而在巨人网络和分众传媒的“感召”下,诸多中概股、甚至红筹股均忙不迭地迈开了回归A股市场的脚步。
一直以来,对于中概股的回归,金融界都有一种形式上的合理解释,那就是许多中概股公司本身并非是国际化公司,其市场主要以国内为主,其服务对象主要以国内消费者为主,从而在海外市场缺乏认知度,其股价也必然会遭受严重低估,因而极有必要回归A股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中概股回归A股,不管通过何种途径,似乎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实质上,上述所谓形式上的合理解释,并非是当下中概股批量回归的核心因素。因为,上述道理在中概股远赴海外上市时,绝大多数的公司掌舵人就已经明白,只不过,其时海外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较为推崇,能够给出较高的溢价。而当海外市场对中国概念股不再感冒时,当海外市场对中概股涉嫌内幕交易加强监管时,众多中概股公司方才感到水土不服,纷纷开启买壳回归之路。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中概股公司,无论是其时远赴海外上市,而是当下批量回归A股,其本质上均与所谓的国情论无关,其核心逻辑依然是套利思维在主导。而基于这种套利思维,中概股之所以能够在A股市场屡屡套利成功,从根源上讲,又与A股市场一直存在的两大弊端有关。
其一,投机炒作文化的久盛不衰。与成熟资本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比,A股市场一直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而在这种投资参与主体的失衡之下,价格投机、而非价值投资必然会成为主导A股市场的投资文化。也正因为此,在A股市场,优质蓝筹股往往不受投资者待见,相反,小盘股、概念股、绩差股却能够倍受推崇,以当下为例,尽管创业板在过去一年市盈率已经腰斩过半,但是相比主板市场,目前创业板的整体市盈率依然是后者的2.5倍以上,而同期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却仅为道琼斯(主板)的1.1倍左右。正是这种投机炒作文化的久盛不衰,给中概股借壳回归套利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只要能够借壳回归成功,借助和助推A股市场的炒作和跟风,中概股大都能创造咸鱼翻身的神迹。
其二,常态化监管的缺失。不可否认,自去年A股市场发生断崖式的暴跌之后,证监会、以及公安经侦部门发起了一连串的A股严打,众多证监会高官、券商高层、以及私募大佬被绳之以法,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承认,常态化监管之于当下A股市场依然缺失。这种制度性的监管缺失,主要表现在,监管部门没有给中小投资者的合理维权“赋能”,在缺乏集体诉讼制度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之下,必然会导致中小投资者的维权成本高、维权成功概率低,这从根本上刺激了部分大股东和庄家违法违规谋利的冲动。与此同时,在中小投资者缺乏制度性维权保障的情况下,投资者本应有的“挑剔角色”自然难以担负,从而也直接导致了监管部门执法成本的企高、以及常态化监管的缺失。
也正因为此,在近年来海外市场逐渐加强对中概股的监管力度时,中概股自然会对回归A股情有独衷,更何况,A股市场目前还不存个股做空机制,以及退市力度依然偏弱。
之于当下而言,在中概股疯狂借壳回归之际,监管部门有必要警剔这种乱象,首先,应进一步强化退市制度,针对财务报表中的弹性指标(非经常性损益)有必要启用扣除法则,从而从根本上抑制A股市场壳资源的炒作空间;其次,在条件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应及时推出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如此,通过给广大投资者合理维权的深度“赋能”,才能给A股市场的常态化监管提供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