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高考移民”


  明清时节的科举,把官学也绑了进来,尽管考中秀才,仅仅是官家学校里的生员,但人们普遍认为,登上这个台阶,就算迈进了科举的门槛。因为如果没有这个资格,就没法参加举人考试。

  各地录取生员,是有限额的,当年叫学额,大县40名左右,小县20名左右。不分南北东西,一视同仁。但是,各个地区,教育文化程度不一。江南地区,读书人多,读书风气浓,一个县一届(三年)就这么几个名额,挤破头,为求一衿,累得吐血,吐血还得不到。而偏远地区,读书人少,就宽松得多。比如贵州,参加秀才考试的人,八股文起承转合,能做到“起”这部分,就已经不错了。有人开首两股之后,写了“且夫”俩字,考官竟然大喜过望,说人家居然有开讲的意思了,录取录取。当然,这样的省份,最后能中进士的,凤毛麟角。但是人家生员,还就是不少。

  如此这般,人们就动了“高考移民”的心思。发达地区的人,只需要设法把户籍转成落后地区的,就可以参加当地的秀才考试,大占便宜。郑板桥是中过进士做过知县的人,却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即徐渭门下的走狗,然而这个徐渭徐文长,就是靠做贵州的高考移民,才得的秀才。当然,移民之后,他依旧住在浙江。虽说两个一个是清人,一个是明人,两代的科举,却是一个模子。

  这样的高考移民,当然会碰了落后地区读书人的蛋糕。所以,特别在意科举的清朝政府,就设法堵住这个窟窿,禁止高考移民。虽说未必严丝合缝,但到了清代,这样的好事,就不多见了。如果有人考上了,被人揭发是“借籍”,即高考移民,则一律严惩。这样的防堵,当然是为了保证落后地区的学额不被挤占,从而确保地区之间的公平,初衷倒也不坏。只是,这样堵来堵去,落后地区的科名依然不盛。到了进士层面,由于没有了地区的限制,还是江浙两地读书人的天下。由明及清,无论皇帝怎样抑制,怎么样照顾落后地区,都没有办法。

  其实,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办法,是设法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多办学校,办好学校。然而,在那个时代,虽然府州县都有官办学校,也设有专职教师,即八品的教谕和训导。但官学基本上是不学的,没有课上,也谈不上有人辅导。只是生员们按期交上几篇作业就算完事,到了后来,连作业也没有人交了。定期的淘汰考试,也形同具文。落后地区的私学,又不发达,人们的向学之风,总也起不来。对于这些,官府大抵不闻不问,很少出台政策,奖励民间办学者。落后地区所谓的私学,就只能由几个可怜的三家村学究包办。把“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的,还真是有。所以,这些地方的士绅,也就只能这些混下去。一直到科举废除,学堂兴起,也没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