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不行了!互联网也不行了,我们该何去何从?


  全世界都变了。关店潮愈演愈烈,百货、超市、便利店、餐饮、购物中心全都涉及!铁打的地段,流水的店。关店,或意味着悲情退出,或意味着断臂自救,或意味着重心转移,或意味着斡旋调整。

  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教训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关店潮涌现的怵目惊心甚至比开店的宏伟计划更值得关注。中国许多行业正面临着大洗牌。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认为,压垮实体的“真凶”是电商。

  但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电商里的厮杀早已经是惨不忍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成功的永远是少数。现在你也会常常听到一句话:电商越来越不好做了。

  难题撂在我们面前:实体不行了,互联网也不行了,我们何去何从?

  实体经济到底有多艰难?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实体经济有多惨?网上流传的一个比方很贴切: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很悲情?

  2016年3月,光谷客一篇《武钢减员5万,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沉浮》的调查报道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其描述的武钢现状让人触目惊心:

  总经理落马,裁员5万人,武钢成为一座温水煮青蛙式的封闭城堡。连擦皮鞋的都知道,“武钢不行了”。武钢在2015年第三季度进入全面亏损,每月亏损额达到5亿。“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裁员5万人,这就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

  武钢大规模裁员只是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的一个缩影。

  传统制造业哀鸿遍野。农业,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工业,PPI连续49个月下降。餐饮,中高端的都卖自助餐了。酒类销量下滑,红酒烂市了。钢铁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价格了。

  制造业的萎靡直接导致的是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开实体店做生意赚钱的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有的直接关门倒闭。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发展,未来几年,实体店倒闭潮会越来越猛烈。

  年初,一份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实体店阵亡名单》揭露了实体经济“尸横遍野”的现状。名单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货、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装行业和餐饮等7大领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香奈儿、沃尔玛、家乐福、7-11、麦当劳、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宁等等知名品牌。

  实体店的倒闭,让很多人把矛头指向电商。甚至很多实体店在清仓处理时打出了这样的标语:“网购打击生意难做”“微商疯狂,网购疯狂,生意不景气,马云我恨你”,甚至极端的有“淘宝不死,中国不富”。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不是淘宝压垮了实体,压死实体店的竟是这些……

  互联网泡沫

  问题是,实体店哀鸿遍野,难道电商就是风生水起了?

  其实,电商也未必见得乐观。电商早已不是一片“蓝海”了,拼得热火朝天,成为死尸一大堆的“红海”。

  从1994年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这22年,历经门户为王、网游兴起、户外媒体崛起、搜索胜出、网络文学问世、电商混战、千团大战、网络视频争雄、社交热潮、P2P爆发、O2O潮涌等诸多创业风口。

  这中间,一败涂地者有之,功成身退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一夜暴富者有之,“一将成名万骨枯”适用于每一段互联网发展历程,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在互联网大潮中向死而生,e租宝、顺丰嘿客、拍拍网、雅虎中国、e洗车的惨案还历历在目,成为在中国互联网创业风口下逝去的公司。

  过去,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互联网泡沫的繁荣下,投资与创业成了时髦的运动。

  然而,一时被资本烘托得高大上的项目,大多数经不起现实与时间的考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O2O创业项目中止、倒闭。

  每年央视的3。15晚会都会让很多企业颤抖。去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出“刷单”内幕,又引起了一阵骚动,但这早就是老生常谈的行业潜规则了。做电商的人都说:“刷是作死,不刷是等死,刷的就是存在感!”实体店有租金成本,网店也有流量成本,网店不断增多导致竞争的白热化,流量成本也水涨船高。

  而今年315晚会上一批互联网公司被啪啪打脸: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是“黑心外卖”;车易拍被曝利用信息不对称,截留利益;淘宝、大众点评、美丽说等刷单求好评;海淘儿童用品抽检超1/3不合格;智能设备存在安全漏洞,比如无人机,智能摄像头;手机APP扣费软件;免费WIFI可瞬间盗取一切隐私……

  可以这么说吧,10家互联网公司7家是要被淘汰的,2家是在惨淡经营的,而只有1家还是可以赚到钱。互联网竞争更为惨烈,那是华丽丽的车轮战,是通过价格碾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的。

  现在的各种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不要多少年,90%都会倒闭。大浪淘沙,有数据显示,国内互联网公司一年消失了约480万家,只不过,互联网公司的死不像实体店死得那么直观。

  此起彼伏的互联网公司,“失败基因”在时时发酵,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概念,给自己冠以P2P、众筹或互联网+等新鲜名词的新兴企业家们,谁能告诉我们,究竟要过多久,他们中的多少人以及他们的企业也将会出现在失败者的名单中呢?

  我们的未来在何方?

  实体店与电商竞争确实极不对称,实体店面临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还有卫生、消防、工商等费用,最后还有逐年攀高的房租,这些支出可不是小数目,而电商恰恰可以规避掉。也就是说,实体店将这些支出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对于电商而方,恰恰相当于让利给了消费者。于是,线上线下已然出现了两种价格机制。众所周知,消费者是有选择权,他们当然想规避被杀猪的可能。

  因此,现在最现实的,还是探讨一下商业竞争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市场定价机制未建立健全起来;二是线上线下税费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二相综合,导致市场彻底搞乱,就陷入了目前的乱局。

  看看邻居日本,互联网化程度其实领先中国,但实体店依然是民众的首选,电商是作为在体验之后的便利性辅助。为什么会出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费税,线上线下都一个样,价格都是透明的,而实体店的服务又做到了贴心到家程度,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一来,电商就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了,至于能够维持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确,一方面亟需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在强调工匠精神的今天,把产品做到极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许是一条出路。第三是学会跨界打劫。

  这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你不跨界,别人就会跨过界来打你。卖手机的做汽车、做聊天的开银行、玩游戏的卖脑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输了,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时代,这就是命运。

  当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汰旧换新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强化的痛苦过程。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代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的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 。来源于'/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