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佛教地位


 白马寺的佛教地位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6.11在广州举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QQ175613195,咨询电话13766307454)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我在洛阳考察风水时,当地朋友对我说,你无论如何要抽出时间考察白马寺,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迄今已历一千九百余年的岁月,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凭它在佛教史元老地位,中外朝圣者络绎不绝。
    从风水角度来论白马寺,也有殊胜之处。
    “明月欠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风水别具一格。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
    白马寺如同其他名寺一样依山傍水,北依邙山,南近洛水。
    白马寺除了拥有一方好风水外,历史上还有名的白马寺六景,但不都在寺内。
    如琇和尚于“禅诵之余”,“偶拈古迹六事,缀以韵言”题为“白马寺六景”,从此便有了著名的“白马寺六景”之称。由如琇和尚赋诗并楷书的白马寺六景碑刻,现嵌于竺法兰殿门外南侧壁间,其碑文如下:
    清凉台:兰台画阁碧玲珑,皓月清风古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爽籁落空濛。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焚经台:榆档贝文是也非,要从烈焰定真机。虚空说偈人西去,剩有荒台锁翠微。
    夜半钟:古寺云深藓径封,离离百八动千峰。洛阳多少卢生梦,枕上惊回第几春。
    腾兰墓:堂封对峙依林隈,断碣模糊长绿苔。金骨流香天地永,不随人世化飞灰。
    齐云塔:风回铁马响云间,一柱高标绝陟攀。舍利光含秋色里,崚嶒直欲压嵩峦。
    断文碑:笔锋磨灭失真踪,天妒奇文藓尽封。会有秋风生怒雨,森森鳞鬣起蛟龙。
    大凡名寺都有不平凡的故事发生。
    据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位神异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项发光,从空中飞行而来。明帝不知此梦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询问众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梦见的金人是天竺圣人。于是永平七年(64)汉明帝派遣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阳出发,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过天山、越葱岭,辗转来到今阿富汗一带的古大月氏国。在那里,他们巧遇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乃同腾、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67)返回中土。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正西门)外,根据天竺 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由白马驮载而来,遂以白马寺为名。
    原来白马寺的取名有这样的缘因。佛教的理论来自印度的佛祖。当时中国没有自成一家的佛学理论著作。因此,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我们怀着恭敬之心情,缓步走近白马寺,古树成荫,汉时的台、井仍然保留,其古老佛寺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佛教的兴衰由政局稳定与否有关,白马寺是汉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对汉地佛教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但是自古名寺多灾难。靖康年间,由于金人的劫掠焚烧,白马寺被破坏殆尽。元代重修白马寺以及白马寺最终得到1600顷土地田产,都是在当时的帝师八思巴和胆巴上师的支持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当时藏汉佛教水乳交融的和谐局面。除此外,白马寺的其他寺主和嗣法弟子也和其他几任帝师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也是元代各民族文化间密切交流的结果。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
    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经测大雄宝殿坐穴为子癸之小空。
    中轴线不是风水的使然,而是建筑格局平衡的必需。平衡的格局才有和谐的气场。大凡布局零乱的寺院,多有不正常的事情发生。或是僧众之间不团结,或是香火不旺……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影响后世的寺院建筑。其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物象的意义,也是佛教之义的体现。
    据学者考证,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
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由此,我想到佛教的兴衰如同茫茫大海上波涛,起起伏伏,但佛教历经磨难不死不灭,在于有无数僧侣和信众护法弘法,如同低头负重的白马,保持一颗虔诚信仰心,默默在正信大道上前行,传播的正能量如同甘露滋润众生心田。信仰的力量,坚不可摧。
    到了白马寺,还要看看白马寺所保留自唐以来的40余座碑牌,其中价值最高的是赵孟頫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
    我最后登上清凉台,其在寺中高处,白马寺的最后一个大殿毗卢殿也在清凉台内,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两位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在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以示纪念。
    我想,佛教得以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全仰仗历史上高僧译经所付出的艰苦耕耘,使佛教源于印度,发扬光大于中国。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