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需强化常识判断能力


 环球时报需强化常识判断能力

近日,《环球时报网》一篇题为《美媒民调显示:三分之二美国人拿不出1000美元应急》的文章报道,调查显示,难以拿出应急钱款现象存在于美国所有收入层次人群中。四分之三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家庭,以及三分之二年收入在5万至10万美元之间的家庭,均表示难以拿出1000美元应急。即便对于占美国20%的最富有人群,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他们其中38%的人表示拿1000美元应急也有些困难。

环球时报称“这一状况反映出,尽管经济大萧条时期过去多年,美国人的财务状况依然不稳。”

一些网民嘲笑环球网采编人员“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认为四分之三 三分之二 20%已远超100%。但笔者仔细阅读该文,发现这回真是网友误读了,因为这里的比例是指各收入档的比例,而非全部人口比例。但笔者对环球的基本观点仍持质疑态度,认为环球时报采编人员缺乏常识。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美国人均GDP 55904美元,是中国5414美元的10倍多。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数据,2013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万美元(25万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四口之家的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在16万美元(100万人民币)。2014年中国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1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差距应该在10倍以上。

就目前而言,拿出1000美元(6500RMB)应急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大多数家庭是没有问题的,而人均可支配收入10倍于中国的美国却是多数家庭难以拿出1000美元应急,常理上能讲得通吗?窃以为,这其中或有两条信息被他们误解误读了:一是美国人习惯于使用银行卡,可能是家里无法拿出1000美元现金;二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习惯于超前消费,不大热衷于存款。但这后一条,又分明否定了“美国人的财务状况依然不稳”这个结论。换句话说,《环球时报网》采编人员相信“三分之二美国人拿不出1000美元应急”是缺乏常识的表现,把这类虚假信息带给中国广大受众,在职业道德上是有瑕疵的。

无独有偶。今天《环球时报:越南互联网技术落后中国自然接受了脸谱》一文再次让环球时报遭到网友嘲笑。其实,该文原标题为《奥巴马无法将越南变成菲律宾》,但包括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门户网站都将标题修改为《越南互联网技术落后中国自然接受了脸谱》。在笔者看来,该文“越南的互联网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越南社会自然接受了脸谱等西方社交新媒体”确实非常“雷人”,网友在我微博里的留言让人忍俊不住,先摘录几段以飨读者:

同理,美国互联网技术落后中国 自然接受了脸谱。

既然张屠户已经在卖肉了,为什么还要李屠户卖肉?

自己无法生孩子,邻居能生,竟然是因为邻居穷,买不起避孕套?

有了百度,为啥还要谷歌?还要搜狗?有了华为,为啥还要中兴?有了格力,为啥还要美的?

朝鲜互联网技术最科学,朝鲜人民上不了互联网?

当年吃草根树皮,就是因为条件太好了,肚子油水太多?

我理解的意思是越南互联网技术落后,无法建立防护墙。

叼盘报是说,越南人穷得连树皮也吃不上,只好食肉糜了。

但即便《环球时报》网上声誉一直不够好,笔者还是愿意替它说句公道话,《环球》的文章有时候真的很爱国。比如去年“国庆”期间所发《海参崴华侨送中国海军月饼:祖国强我们腰杆硬》一文,标题就没有按惯例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这让我对环球采编人员增加了一份尊敬感;《中国研成ARM构架处理器打败英特尔顶级芯片》一文,令笔者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充满着期待;《美媒:令计划之弟或掌握情报美方尚未同意遣返》等文章,则让笔者这类不会“翻墙”的网友了解到本来不可能了解的讯息;《环球时报:谷俊山案查处情况应向社会广泛通报》与笔者《处理“谷俊山案”,“透明度”仍待强化》一文表达的观点更是高度一致;《重读人民日报评论: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让我相信《环球时报》采编人员还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