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送日本800亿,缘于国内“互害”


 年送日本800亿,缘于国内“互害”

在政策推动和日元贬值的催化下,日本正从迅速增加的中国游客身上赚走越来越多的钱。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为日本贡献接近800亿。这一数字已经高于2015年宁夏、青海和西藏三省区的消费品零售额。即便是旅游大省海南,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只有1325亿。(5月4日《基层瞭望》)

中国长期将“抵制洋货,使用国货”作为爱国行动。而日本因为曾发动过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很多中国人甚至将“购买日货”与资助日本人发展国防以对付中国联系在一起,因此近几年出现过各种各样“抵制日货”的行为秀,加油站不给日系车加油算是小儿科,在日本政府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竟出现多地烧、砸同胞购买的日系车、打伤日系车驾驶员事件,笔者曾为此撰文《借“反日”打砸抢掠者都是蠢货,必须严惩》,以痛斥这类“脑残”行为。

很多中国人称赞韩国人在对待日本车方面“身土不二”,误传韩国没有日本车。而实际上,韩国大街上的日本豪车比比皆是。2006年,日本豪华车雷克萨斯在韩国销售了6581辆,成为最受欢迎的进口品牌。韩国虽然有性价比不错的三星数码相机,但佳能、尼康相机专卖店也开了不少。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国货的支持度是有限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 “性价比”。就日本旅游市场而言,反日情绪最浓的中国缘何会成为日本最大客源国,占比竟超过四分之一?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日本8日游”的感受充分说明问题。他对日本的综合印象概括为八个字,即“政府自信,市场诚信”。

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去日本旅游、购物趋之若鹜,我想最看重的就是日本的“市场诚信”。看重日本的“市场诚信”,对比的当然是中国消费市场充满欺诈。比如在国内实体店购物,那就是“虚价”坑人坑到了离谱的地步。一件服装,会“砍价”的两折甚至两折不到就能拿下,不会“砍价”的六折买下还沾沾自喜,谁愿意进入这种充满欺诈的市场?此外,中国市场“明抢”现象极为严重,而且难以找到讲理的地方。比如频频出现的“天价虾”、“天价鱼”、“天价蟹”、“三亚宰客门”及导游强行购物等事件,弄得你胆颤心惊,这种旅游还有什么乐趣?真不如去周边国家看看,还能体验体验异域风情。

两组数据或能说明一些问题:日本观光厅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到日本旅游的中国内地游客约为499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了107%。而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15年访华的日本游客约为250万人,较2010年减少了100万人以上,且连续5年呈减少趋势。

有一件事情也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半月前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竟特别提出“要以智能马桶盖等为重点提升消费品质量”。笔者的感受是,这是“病急乱投医”,中国经济下行,内需不振,连总理都急了。因为中国国内市场不振的主要原因绝非产品“性价比”不高,而是因为市场充满欺诈,买卖双方无法形成互信,难以交易。比如在日本畅销且被中国人“抢购”的马桶盖,很多其实是中国内地生产。笔者的《商业环境欺诈才是“消费外流”主因》指出了中国内需不足的这个重要原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关注。很明显,如此充满欺诈的消费市场,你让中国人怎么敢去放心消费?

记得2011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向新聘任的8位国务院参事和5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时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遗憾的是,5年过去后,中国的诚信社会建设进展并不理想,社会改观不是很大。近几年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倒是希望将“诚信”列为第一位。

因为消费者对国内市场缺乏信心,导致“消费外流”严重,进而无法提振内需,一方面经营者损失惨重,总体上是因小失大。另一方面影响就业,国民个人收入受到影响;影响国内税收,政府为百姓办事的能力被削弱。总而言之,欺诈的市场最终必然形成群体性“互害”。

笔者以为,在拉动国内消费,防止“消费外流”方面,以前我们总是呼吁“国货当自强”,但现在更需要做的应该是重构信用体系。一旦国内市场信用体系得到完善,我不相信谁还会花大价钱去日本购买产自中国的马桶盖,我不相信谁还会冒着被香港警方拘留的风险多夹带几罐奶粉。那时候的中日旅游市场,一定是对等的火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