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职工仍享“三供一业”,难怪世袭


 国企职工仍享“三供一业”,难怪世袭

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提出的时间表,2016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含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分户设表、按户收费,交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6月23日《中新网》)

以前也不断听闻国企职工特权。两年前,笔者在《恍若隔世!大庆油田子女还能包分配》一文中,对数千名大庆油田职工及其亲属到大庆油田公司门前聚集,抗议公司改变职工大学毕业子女包分配制度的做法进行批评,认为中石油作为全球性的上市公司,却仍在包办职工子女就业,这能算现代企业吗?恐怕只有中国国企才会有的奇景。

即使有关国企职工奇葩待遇的新闻不时出现,但如果该整治“三供一业”的消息不是中新网类顶级新闻网站发出,我会习惯性判定其系“谣言”,更不可能认真阅读全文。原因就在于中国国企改革已经有30来个年头,朱镕基总理“砸三铁”(即以铁手腕、铁面孔、铁心肠去砸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也已经20多年,中国加入WTO接近15周年,如今却还有这样一个特权阶层,至今连企业、个人责任都没有分清,令人匪夷所思。

所谓的“三供一业”,即指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按照《指导意见》表述的内容,应该是指中国还有一部分国企职工家庭依然享受单位提供的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自己不需要“掏腰包”或者仅仅是象征性地交纳一点费用,然后就可以“敞着用”。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委托他们管理企业的国家吃亏了,企业利润也少了,但职工的待遇显然提高了,这也是目前一些国企在国家各种规定外,给职工保留的另一种待遇吧。

但这么做的弊端却十分明显。一方面,职工“敞着用”水、电、气,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这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国企为职工提供物业服务,职工虽然少了一份开支,但未必就真能享受到高档的物业服务。

笔者所在的城市,市民在购房时对物业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一些物业好的小区“存量房”价格明显高出同类小区很多。而几年前,以钢铁业兴市的马鞍山市媒体曾来芜湖考察物业,记者们就感慨以国企为主体的马鞍山市市民,在物业理念上远落后于芜湖。笔者理解,马鞍山市的职工多数为国企,说具体点就是多数职工或职工家庭与马钢有关,马钢作为国企,会给职工提供必要的物业服务。这种企业大包大揽本应由社会去做的事,时间长了就会不堪重负,最终是市场竞争力下降,在下一轮产业调整中被淘汰。此外,国企低质量的服务,也让质量更高的社会化服务很难进入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鼓励扶持落后生产力。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超越市场规则,有违社会公平的特殊待遇存在,国企一直是中国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而由于国企已被弄成某些利益集团的企业,因此“世袭制”现象已十分严重。

据中新网报道,去年四季度,中央巡视组对31家单位党组织进行了专项巡视,并反馈了巡视意见。4月26日,银监会、证监会、国务院三峡办、工行等8家单位公布了巡视整改情况通报。其中,针对巡视发现的“近亲繁殖现象比较突出,总行管理的691名干部中,220名干部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问题,工商银行开展员工配偶、子女在系统内工作情况专项摸底调查,5月底前完成。

而打开中纪委网站,搜索“近亲繁殖”即发现涉及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民委及金融保险单位等共6页之多,说明仍有众多垄断部门所属国企存在“近亲繁殖”现象。

一些并非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先进营销理念生存的国企,只是靠垄断权力恶狠狠地掏百姓“腰包”挣下了不菲的利润,却享受着高工资、高福利,你们好意思吗?国家也是够娇惯你们的,连国务院此次整治明显不合规的“三供一业”,还要再给你们两年半时间,你们真幸福啊。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