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选择与考生个性心理特点


 填报高考志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除了要考虑各校以往的录取分数线、志愿填报的“梯度”、各校录取政策等“战术”问题,同时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理想,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确定志愿填报的方向。

个性心理特点与专业学习

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高校及专业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分数的要求,还要考虑考生的个体心理特点,包括他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也就是说,要看看自己喜欢学什么,适合学什么,以及能够学什么。

兴趣与专业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某种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只有在从事其最有兴趣的学习或工作时,其投入才最自觉,效率才最高。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动力,缺乏动力,再有能力也无济于事。学生的兴趣会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喜欢钻研问题,有的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喜欢做具体细致的工作。而在大学设置的专业中,从专业内容的角度分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医学、工学、理学、管理学这十一个大类。在这些专业中,有的专业需要与数据、观念打交道比较多,有的与人打交道比较多,有的则需要做实验,还有的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各种专业都会有自己偏重的方面。所以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要相适应,不能有太大的冲突,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有较大的动力和较高的效率。

性格与专业

专业有很多类型,无论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都有专业的特性,对于个体来讲,也有个适应的问题。专业有专业的特性,个体有个体的特点,个体的性格气质特征与不同的专业应该相适合,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选择热门的专业进行攻读。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气质是神经系统活动类型形成在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例如,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偏内向,那么他们适合学习研究性强、较稳定的专业;而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具有外向性,所以他们更适合学习社交性强、多样性的专业。

能力与专业

同样,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能力是指人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专业对逻辑思维能力、数理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而有的专业对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样对于个体来讲,能力拥有优势与弱势之分,有一些能力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有些能力是处于次要地位的。所以个体要争取使自己所擅长的能力与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尽量一致。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但并不是说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或者能力,就一定学不好,事实是在你有能力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喜好、又符合自己的性格,并且有能力去学的专业,那么就尽量去做这样的选择。尤其注意要把一些特别不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专业剔除掉。

如何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

对于个体的心理特点,包括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了解。在获得个体的心理特点上,心理测验具有直接、方便的特点。目前相关的心理测验不少,既有综合、通用型的,如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主持编制、经我国许多测评研究机构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它综合心理特点的各个层面,将人分为六大类型:社会型、技能型、企业型、事务型、艺术型、研究型。有一些相关书籍提供了霍兰德职业倾向自我测评。另外有一些为高中生朋友服务的专项心理测评,如“大学专业选择评估系统”。其测评结果含四类信息:受试者的学科兴趣(偏好文科还是理科)、活动兴趣、性格类型特征、100余种专业的适合度指数。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测量工具也会越来越多。下面,我们看几个采用“大学专业选择系统”评估的案例:

案例一:王同学,通过“大学专业评估系统”测试,显示王同学是一个性格内向、有分寸、认真谨慎、有计划、有想法、乐于学习的人;对于学科的偏好,比较偏向历史、政治、语文,总体上比较倾向文科;在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比较喜欢控制与影响,喜欢计划与细节,喜欢钻研思考,不太喜欢挑战冒险和使用工具。综合几个方面的内容,王同学比较适合管理学、经济学这类学科,比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学、财政学这些专业。而工学类专业相比较而言,她学起来可能就会比较困难一些。

案例二:李同学,适应性强、灵活、认真、合作、平衡;学科上偏向物理、化学、地理、数学;在兴趣爱好方面,最喜欢使用工具,喜欢钻研思考,喜欢控制与影响,不太喜欢与人打交道或表现自己。综合以上因素考虑,李同学比较适合学习工科类的专业,比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

案例三:张同学,细心、严谨、认真、热心、反应灵活;学科偏好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喜欢计划与细节、喜欢钻研思考、喜欢帮助别人,不太喜欢控制与影响。综合他的风格、学科偏好、兴趣爱好,那么他适合学习医学类专业,特别是其中与实践有关的专业,比如临川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等,而不是以研究为主的基础医学。

考生及家长在选择使用心理测验时须注意两点:第一,看看测评工具的科学性如何。心理测量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动,所用工具的科学性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条件。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考察:一、测验的审核论证机构是否权威,我国心理测评的最高权威机构是中国心理学会测量专业委员会;二、相关技术指标是否合格,信度(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效度(指一个测验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是两大关键指标;三、该项测验前期使用的社会评价如何。第二,看看主持测评的机构是否为专业机构。当然心理测验也还存在一些缺点,但我们可以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综合考虑,辩证分析,扬长避短,以便用它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志愿选择填报活动。

如何平衡个性心理特点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了解了自我心理特点后,怎么来应用这样的结果呢?如何来平衡心理特点与学业成绩、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呢?这些是做完心理测验以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如果完全忽略心理特点,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学非所愿,学习缺乏动力的情况。而把心理特点作为唯一考虑的因素,也不太现实、毕竟填报高考志愿还要考虑学业成绩、生理特点、家庭经济状况等许多因素。如果几方面比较协调,那最好不过了,但通常总有些冲突,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根据自我心理特点,排除少量感觉非常不适合、不喜欢的专业,其余均可视作比较适合或可以适应的专业,然后参照其他因素做进一步选择。如有些专业对社会性要求很高,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如果学生非常内向,极不喜欢与人交往,而乐于操作仪器设备,那么,就要尽量避免选择对社会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

估一估自己的学业成绩、生理特点,测一测自己的心理特征,想一想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你能大体确定一些选择目标吗?如果不能确定,也无需着急,可以着手高校及专业信息的收集?你的目标也许就将在更多信息的收集、了解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