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火石汆汤思辨-驳两篇申遗奇文


汉阴城近八旬老人李家成,根据本族系清光绪年间《李氏家谱》记载,和老人的言传口授,2007年冬写专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李氏家传菜白河石汆汤,并定名白火石汆汤,收入安康市文化局资助、2008年初出版的《汉阴风情》一书中。2011年秋,李家成在出版的《汉阴研究》一书中,对白火(河)石氽汤的渊源、制作材料、制作方法、注意事项、营养价值、开发建议又作了详细论述。这是截止2012年之前汉阴有史以来唯一的白火(河)石氽汤文献资料,历代州县志以及陕西境内各种《美食》出版物均无记载。
据了解,白火(河)石氽汤真正的来历是:清乾隆七年从湖南长沙移民陕南汉阴的李氏第四代李训发,是当地名厨,被清皇例授“乡饮耆宾”,道光十五年(1835),他在月河中拾到白色如玉、晶莹剔透的卵石,拿回家玩,突发奇想:漂亮的白色河卵石常年流淌在河水中,任凭流水冲刷,鱼虾抚摸,泥炒磨砺,吸温快,不怕烧,何不将烧红的白河石放入高汤中,使汤激沸,肉丸汆熟?经过试验,果然不错,不仅肉丸异样香酥,而且汤汁特别鲜美,比常规办法烧的肉丸汤好得多。食用后发现,白火石汆汤不仅能进补,还能去心火及虚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清光绪年间,李训发将白河石汆汤技艺传给了李氏第六代、爱烹饪的侄孙李孝普夫妇。到了民国,李孝普之妻张氏,将白河石汆汤技艺传给了儿子、李氏第七代李传泽及儿媳刘裕云,刘裕云在烧烹上做了改进,将肉丸改成薄肉饼,贴入盆底四周,易于汆煮,并添加了蘑菇、木耳、红枣、白菜(或菠菜)、豆腐等辅材,达到了更好效果,不仅味美,不肥不腻,而且营养价值更高,是生津液、去虚火、补肾养胃、强身健体的滋补佳品,特别适合老人、儿童、病人食用,奠定了今日白火石汆汤基本菜型。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刘裕云将白河石汆汤的做法传给了儿媳成章霞和两个女儿李家凤、李家琴。本世纪初以来,传承人成章霞、李家琴又有发展和提高,有三大贡献:一是充分发挥辅料作用,提炼了多个养生和药膳组合;二是研制了匹配的九香香料粉;三是改进了高汤配料制作。李氏第八代李家成出生于民国,儿时在家庭聚会中就多次品尝过白河石氽汤,又受母亲刘裕云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白河石氽汤的来龙去脉有深入了解。白河石汆汤原是汉阴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只在家宴上呈现,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家共享李氏美食,2007年李家成对高祖李训发发明、母亲刘裕云改进提升的白河石氽汤进行了挖掘整理,将原名“白河石汆汤”改成“白火石氽汤”,首次在本人2008年初出版的《汉阴风情》一书中作了简介。2011年秋,李家成在出版的《汉阴研究》一书中,对白火(河)石氽汤的渊源、制作材料、制作方法、注意事项、营养价值、开发建议又作了详细论述。2008年以来,李氏家族传承人成章霞、李家琴多次示范表演白河石汆汤,向来访者详细讲解。自2012年初始,“白火石汆汤”菜名在汉阴宾馆酒店、农家乐传播出现,并很快风靡起来,经各媒体大量转帖,普及到了乡镇和百姓。2014年该莱肴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评为陕西名菜。
由时任汉阴县人民政府县长周永鑫担任编委会主任,2012年11月出版的《汉阴美食精粹》一书第57页介绍白火(河)石氽汤,笫58页讲述其渊源时,明确记载该美食原是汉阴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发明人是李训发,改进提高者是李传泽妻子刘裕云。陕莱网陕西美食大家、省烹饪协会专家组顾问何金铭专栏| 2015年7月10日发布《汉阴美食白火石汆汤》-文安康市人民政府网年3月29日发布2012《汉阴白火石氽汤》-文,新华网陕西频道2012年8月17日发布《汉阴白火石氽汤》-文,均作了同样表述。
本来,安康市群众艺术馆网站公布陕西省文化厅201536印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阴县白火石汆汤项目历史渊源中,虽细节有误,可明确说明白火石汆汤与清乾隆七年从湖南长沙移民陕南汉阴的移民李氏有关,将李训发列为第一代传人(注:应为发明人),李传泽、刘裕云列为第三代传人,成章霞列为第四代传人。
但某些人看好白火石氽汤的巨大商机,花钱进行市场化运作,弄虚作假,改写历史,杜撰内容,重新拼凑白火石氽汤渊源,让新的“传承人” 粉墨登场。近读两篇有关白火石氽汤申遗的奇文,不仅他们之间各有说法,相互矛盾,而且漏洞百出,不值一驳。
其中一篇申遗文章说,是汉阴吴兴堂沈氏“孕育” 了“食疗土方白火石氽汤,以言传身教的模式,经理五百余年的传承”。言下之意,白火石氽汤是汉阴吴兴堂沈氏“孕育” 发明,已传承500余年。我们向李家成老人转述了这一说法,他想起了一事,记忆犹新:1981年汉阴“三月三”物资交流会期间,家住枞岭沈氏祠堂附近的沈氏最著名头面人物1945年前曾任少将旅长的沈玺亭(世成),在涧池刘裕林陪同下,来他家看望令尊。他头次谋面这位人称二司令的传奇人物,见他身材魁梧,气度不凡,沈公听说他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已得到平反,特意来看望旧友的。沈公告诉他父,本人的历史问题前一年也得到平反,因参予“西安事变” 有功,这年初当选为县第八届人大代表。两人相会,其高兴劲溢于言表。李家成父亲向家人交待,沈公已七十有八,牙口不好,只能吃软的,就以家传菜白河(火)石氽汤等菜招待。李家成回忆,白河(火)石氽汤上桌,沈公以奇异的眼光看得发呆,品尝后连说一生未吃过也没听说过这么神奇的菜肴。一周后,他在街上遇见在县粮食局工作的沈玺亭儿子沈德奇,未等李先生开口,德奇先感谢对他令尊的款待,然后特别赞美了沈家没有而属李氏的传家菜白河(火)石氽汤。
李老先生还回忆起,2003年吴兴堂沈氏要新修宗谱,沈德奇听说他新编纂的《李氏族谱》早已问世,特意拿上他沈氏老家谱来到他家,让李公为他们修新谱出谋划策。李公翻阅了吴兴堂沈氏老谱,里面并无沈氏家传美食和美食人物的记载,白火石氽汤半个字也见不到。李公说,他李家同吴兴堂沈氏是老亲,经常往来的亲友很多,从未听一人说沈家“孕育” 了白火石氽汤,已传承500余年。
 白火石氽汤专利的沈兰品,原在汉阴河堤路开小餐馆,李老先生回忆,2011年秋冬前多次在他餐馆聚餐,从未见上过白火石氽汤,菜单也无此菜名,只是本人《汉阴白火石氽汤》文章发表后他才学做和经营这道菜。
由此可见,“沈氏孕育了白火石氽汤,已传承500余年” 之说,纯是天方夜谭,弥天大谎。
另一篇申遗文章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发明了汆这一烹饪技法”,这一论断缺乏考古实例和权威文献资料支撑。该文举例说,1981年分别在汉阴县汉江北岸阮家坝、月河北岸王家营等遗址中发现了鬲等新石器时代炊具。鬲是何物?比较一致的解释,鬲是一种陶制的炊煮器,不是用来汆食物的。申遗文章又称“石烹技艺是远古时代汉阴先民遗留下来的烹饪技艺”,不知有何证据?
提到石烹文化,鄙人要多说几句。燧人氏发明的“钻燧取火”,以及用火烤制肉类食品的方法,堪称是人类演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项伟大发明,它标志着人类从此告别了象野兽一样生存的“茹毛饮血”时代,并迈入了吃熟食的文明时代。“石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原始的烹饪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它是利用石板、石块(鹅卵石)作炊具,间接利用火的热能烹制食物的烹饪方法。白火石汆汤,有原始石烹文化的影子,但并不等同于远古石烹:六七千年前古人类石烹的是未加工猎物肉,属原始粗放型;近古代和当代人的白火石汆汤,石烹的是经过配料加工的肉丸或肉饼,即所汆的是去骨去皮添调料芡粉的猪肉丸或肉饼,进入了高级阶段,属精细营养型。
该文另称《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白石脂便是白火石,指鹿为马,令人笑掉大牙!白火石氽汤选用的是河水中纯净的白色鹅卵石,一般多是细粒或隐晶石英质的,与白石脂毫不相干。《全国中草药汇编》载:白石脂,别名白陶土、高岭土,属矿物硅酸盐白陶土,为涩肠止泻药,现一般外用做吸收剂(Kaolin)
申遗文章还称“白火石汆汤分布在汉阴7个镇”, 请问:这是在2011年之前还是之后?在这之前,绝大多数汉阴人还不知白火石汆汤为何物。
另有可笑之处,申遗文章中多处抄袭或剽窃了李家成老先生《汉阴风情》、《汉阴研究》两书中有关论述白火石汆汤》原文,这是对老人的不尊重。
最后我们要说一句,人要有品德,党员要讲党性,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安康 马林  邓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