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苏“合体”,京东似乎有话要说。6月1日,阿里巴巴与苏宁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一场战略发布会,北京发布会第二日,京东即闹出乌龙事件——归属于京东自营的全系联想手机一度遭下架。媒体猜测京东是在报复联想,因为联想CEO杨元庆前一日出席了阿苏的北京发布会。
京东方面欲言又止,更说明此事恐非偶然。虽然下架手机随后即重新上架,且被联想解释为系统故障,但真正应该出面解释的京东却选择了保持沉默。实际上,沉默坐实了京东乌龙事件意有所指,而非联想方面的单纯解释,或者说,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京东有点着急了。
不过,京东的慌乱也情有可原。为了表达与苏宁合作的愿景,阿里CEO张勇在会上描画了一幅大到不敢想的商业蓝图,京东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张勇称,上一财年阿里3万亿人民币的成交额只是起点,阿里希望通过与苏宁的联手,推动整个社会零售总额从30万亿走向300万亿。这个宏达的目标可能触动了京东的敏感神经。
3万亿只是阿里的起点,这是实话,因为在成为全球最大零售体之后,站在巅峰上的阿里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一个新目标。天外有天,只是需要足够的商业想象力,站在这个角度看阿里、苏宁的“合体”,其之所以引人联想,就是因为它代表了阿里站在3万亿起点上的深刻思考与筹谋。如张勇所说,和苏宁合作是为了“我们需要去到的远方”。当然,这个“远方”虽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并不虚幻,它严格遵从商业的本分、被浓缩在了一个数字里,也就是300万亿的社会零售总额。
显然,成为全球第一之后,凭借其足够开阔的战略视野,阿里正在跳出传统商业思维的窠臼,将自己定位为零售业推动者、变革者的社会角色。2015年我国的社会零售总额约为30万亿,而阿里CEO张勇提出的300万亿是前者的10倍。考虑到去年我国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仅为10.7%,那么可以肯定,阿里如此敢想,不仅是因为看到了消费升级的大好机遇,更是因为其对重塑零售商业模式的超级自信力。
有了上述背景,敏感的业内人,一定会去思索阿里苏宁“合体”背后的战略深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京东。6月1日,北京开发布会的同时,苏宁方面的公告显示,阿里、苏宁交叉持股已经落地,其中阿里出资280.33亿元,苏宁出资21.46亿美元,分别持有对方19.99%和1.05%的股份。以交叉持股确立战略合作关系,这个结果外界等了很久,因为持股意向宣布后,苏宁股价长期跌破增发价,外界都想看到,阿里有没有战略定力,可以说,交叉持股的落地打消了外界的疑虑,让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阿里的战略意图。
“阿苏合体”的战略意图在北京的发布会上算是初露头角。第一个层面,阿里生态资源将与苏宁多年打造的物流、互联网门店、消费金融等产品实现融合,在这一层面上,除了优势互补的内涵之外,在阿里的带动下,苏宁多年以来不遗余力推进的互联网转型将更加深入,进而有望成为带动中国零售业发展的一只更加强劲的引擎;第二个层面,在阿苏融合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能量将用来激活品牌潜能、引领供应链和制造业升级方面的深度探索和尝试,这一层面,阿里和苏宁做的是零售商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传统的零售商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低、能够创造的价值有限,而今天,拥有互联网的零售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与过去相较,零售商在产业链中仍然是离消费者最近的一环,只不过,这一中性化的特点现在成为了绝佳的优势——接近消费者等于站在了价值创造的起点上,对于互联网零售商来说,它不仅意味着可以更好的去理解消费者,更好完成营销方式的重构,更意味着可以携消费者诉求反向而行,实现对商品供应链乃至生产研发的重构。假以时日,填鸭式的消费终将被时代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零售商颠覆的显然不只是零售业,而是整个的传统商业业态。
上述优势,天猫比京东更明显,而阿里与苏宁“合体”、补足短板之后,则足以让京东颤栗。天猫有渠道,而苏宁有物流,这种最为表层的融合已经能够极大地提升电商效率,碾压京东完全不在话下。今年猫宁(天猫苏宁)的418大促,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六个城市的主城区实现了3C家电的半日达,并享受苏宁门店就近提货、维修等服务,未来,3~5线城市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还将得到持续提升。目前中国的物流效率只有美国的1/10,阿里与苏宁的短期目标是把物流成本降低30%,未来3年,阿里和苏宁将把成熟的配送体系以及千万平方米的仓储对品牌方开放共享。
阿苏“合体”挑战着我们对于未来商业的想象力,不过,从古至今,未来总是会超前而精准地出现在一些前瞻者的视野中,京东的想象力也不会很弱,乌龙事件说明,它预见到了阿苏“合体”的真正意味。除此之外,阿苏“合体”对我们的启示至少还有一点:虽然同属零售电商,但阿里、苏宁的关系中,合作已然超越竞争,这其实正是面向未来的姿态使然。实际上,竞争固然能够激发活力,但过多的竞争则会浪费资源,共享经济的萌芽也能够说明,以合作的方式创造价值、共享价值将成为未来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