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颐养以度夏


                      顺时颐养以度夏

                             陶国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    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三个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这一阶段气候主要特点有:①夏热夏长: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太阳早升晚落,昼长夜短;②多雨挟湿:夏季天气变化迅捷,骤雨无时,加之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易挟湿气;尤其是江南“黄梅”雨季,更易多湿;③阳气易泄:夏季烈日酷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腠理开疏,汗液易泄,阳气易随汗外泄。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于“治未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说:“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而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具体到怎么做?《黄帝内经》早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之明训。中医养生注重调整天人关系,强调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节序、运气的变化,以调整起居饮食,调摄情志,最后达到“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证治心传·证治总纲》)的境界。

  针对以上要点,结合今年夏季气候、运气特点,谈几点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1)夜卧早起加午休夏季人体心火旺,肺气衰,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夏天太阳升得早,落得晚,昼长夜短,相对来说就睡得稍晚;加之天气闷热,容易出现睡眠不足。中午适当午睡,补充能量,消除疲劳,保持精力旺盛。

  现在许多上班族或学生午休都是趴在桌子上,这样一则容易导致大脑缺血而产生头晕、耳鸣、乏力等症状,还可导致眼睛局部充血,时间长了会损害视力;况且,以双臂做枕垫,影响上肢血液循环,会造成慢性神经损伤;有条件的尽量躺卧。另外,午休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1小时即可。

  (2)避暑适当防太过  夏季人体毛孔疏松,阳气趋于表,避暑、乘凉实为必需。但应注意预防因热受寒,预防空调病,不要贪凉饮冷、过食冰凉,不要室外露宿,以免患暑湿感冒。空调温度一般宜在25℃~28℃。尤其是今年夏季,按照五运六气理论,容易出现脾胃虚寒症,容易出现腹泻,更应注意。

  此外,今年的在泉之气为厥阴风木,下半年可出现风气盛,肝气旺、肝木克脾土,出现胸痛、胁肋部疼痛、腹胀、便溏、泄泻等病症;甚至出现外风侵扰或肝风内动,尤当注意防“风邪”,睡觉时电扇不宜直接吹,以防风邪外中,出现面瘫等症。

  李白《度夏》诗言:“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展示的是诗仙的一种洒脱境界,实则不可效仿,应如清人曹庭栋《老老恒言》所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

  (3)运动锻炼五注意 夏季适度锻炼,有利于增强心功能、保持血管弹性,增加肺活量,健运消化功能等。但要注意:1时间安排要合理,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2运动项目要合适,宜慢跑、散步、太极拳、游泳等有氧活动;3适时补充水分,出汗过多,可喝淡盐开水,防止脱水;4大汗过后要擦干,不要急于用凉水冲澡;5户外活动不宜暴晒、久晒,以防中暑。

  (4)酌饮绿茶有益处  夏日炎热,人的体力消耗多,精神不振,这时以品绿茶为好。绿茶属未发酵茶,性稍偏寒,“寒可清热”,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有研究认为,绿茶对口腔和轻度胃溃疡有加速愈合作用。而且绿茶营养成分较高,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绿茶冲泡后水色清冽,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夏日常饮,清热解暑,强身益体。

  此外,绿茶还能抑制癌细胞的发展,有抗癌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新茶如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应存放1-2周后再喝,不可盲目追新。

  (5) 惜气存精更养神中医养生更注重养心、养神,追求“形与神俱”。所谓宝养精气,须以养神为先;养心之法,皆可养神。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摄生论》说“顺四时起居法,所以调其神也。”

  夏季在五行属火,在人体应心,尤其是今年的运气特点容易出现“邪害心火”,故养心就更显得重要了。明人龚廷贤《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强调“正思虑以养神”。

  炎炎夏日,拂去尘俗的喧嚣与繁华,觅一处幽静,沏一杯绿茶,燃一支檀香,赏一篇佳文,……,纵使户外骄阳似火,心静也会凉意自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论“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时品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的名言,当别有一番心境。以达《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以上着重谈了顺时起居、养心养神等问题,有关怎么吃?怎样吃的健康?“蔬果顺时养天和”笔者已专门撰文,可参阅“今年夏天跟着‘运气’吃”一文。

  (作者系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首届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