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邵阳市统计》第25期 2016年7月13日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邵阳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邵阳学院共有应届毕业生4360人,截止
目前,三所高校都积极收集就业信息,积极举办校园招聘会,其中:邵阳学院截止四月份,为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400余条,提供招聘需求岗位总数约12000个,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岗位总数与毕业生总人数之比约为3:1,2015年举行了秋季校园招聘会一场, 2016年5月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春季校园招聘会。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已举行了近20场小型招聘会,并组织毕业生参加了湘西南2016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从近几年我市三所高校的就业率来看,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
三所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性质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进校招聘的大型国企、事业单位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比例有所提升。
我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各类上岗证还未到手,导致不能就业。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护士专业是典型例子,护士从业资格证要每年五月中旬才能考试,在未能获取从业证前就业范围窄,难度很大。
2、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害怕挫折,造成就业困难。一是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很多毕业生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不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二是自我定位不够准确,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就业方向,还是人云亦云。
3、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干涉过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大部分学生把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宁可有业不就,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4、应届高校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经验不足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急于招聘某一方面有经验的能人,并且希望能很快上手,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5、毕业生普遍创新意识不足,创业人数较少。截止四月份,三所高校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才4人。邵阳学院近年来,加大了对学生的创业指导,也精心策划了创新创业竞赛,相比往年,学校毕业生成功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成效甚微。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但是由于部门协调联动不力,导致大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时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困难重重。
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1)畅通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2)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大力营造大学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环境和有利条件。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1)教育理念必须向素质本位转变,提高学生综合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变单纯的专业教育为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无论是创业还是各类性质的创新,都需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2)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创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大学生:(1)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撰稿:范跃东 胡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