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川人民的贡献
作者:张瑞生
过去,我一直认为,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人没有越过黄河,使陕北人民民免遭了战争的蹂躏。另外从当地的历史资料上看,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也没有在大革命和解放战争中的烈士多。因而片面认为在抗战中我县对战争的贡献似乎稍逊其他地方。今天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给我讲述了战争中的一些逸闻趣事,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这位老人叫杨定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从解放后一直担任大队书记直至年龄大了才离开岗位。他是全县比较先进的队干部,此人向来不会胡吹冒撂 ,说话的可信度比较高。他说抗战时期,他已经十五岁了,许多事情记忆的很清楚,有时有些事情他自己还亲自参与。他给我讲述了当年发生的几件事情,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更进一步了解到那段峥嵘岁月中民间的历史真相。
关于交送公粮。从有关资料中我得知,三七年,全县公粮为一千一百石,而到四一年猛增到两万石(按照现在计量单位计算,每石约为四百斤左右)。也就是说,五年时间延川人民负担增加了将近二十倍。除此之外,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青壮年外出工作和参军的人数与日俱增,这部分家属占到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除给交送非常沉重的公粮之外,每五户人家就要负担一户军、工属的生活。当时叫代耕制。具体方法为,这些失去劳力的家庭,必须由本村的农民负责他们的农田种植作务和收割晾晒,还要为他们负责烧柴和担水等家务劳动。客观一点说,这部分劳动量还是蛮大的。因为这样等于普通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当然最让群众负担不起的是那交公粮。当时为了支持战争,边区实行率进税制度,你的收获越多,征调的公粮就越多。县志上记载,当时最多的一户一年上缴十八担公粮(约合五千四百多斤)。杨定兴告诉我说,他们周围最多交了十石粮食。按这个比例计算,农民大部分粮食都被机关和部队消耗掉了。他说最难的是如何才能把粮食交进去。以他们村为例,谷子要在碾子上滚成小米,品质要达到吹米不见糠。最为困难的运送。他们村距离交粮地点甘谷驿镇有七十华里。那是生要素落后,主要运输工具是人背毛驴驮,而且道路也不是很平整,中间还要翻一座大山。每天交粮食都要鸡叫时动身,到完成任务后,太阳已经下山,返回的路相对比较轻松,但是无论牲口和人都处于极端疲劳状态,走上一半路程后,必须在有水源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割些草,让牲口吃一会儿,喝点水。同样人也是一样,十几个小时没吃没喝,也要吃点干粮,喝点山泉水。那是没有污染,山泉水虽然冰冷,但喝下去不会生病。正因为交粮如此麻烦和劳累,因此一些光景好的人家直接拿着钞票在距离交粮较近的地方,去买别人的小米,然后交给政府。这样光交一次粮食就需要二十个小时左右,其中的劳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也有比较方便的时候,如果正遇到部队路过当地,就可以就近交完了事。
战争年代,延川老百姓还有一项更为沉重的负担,那就是支差。据县志记载,有的村民每年要无偿支差一个多月,牲口大约有十八天之多。杨定兴告诉我,他们村在抗战时期,平均每天常有四五个精壮劳力去为部队服务。有时会更多,即使按这个比例计算,也就占去总劳力的八分之一。他回忆起一次由山西抗日战场转运伤员的一件事时说,当时他们归禹居区管辖,区下面还有八个乡,乡政府所在地每天要有一名招待员,实行轮流制联系各村的工作。乡里一旦要某村派人支差时,就由招待员通知下面村长,村长迅速派遣劳力,完成任务。杨定兴说一次他们村一下子接到要派十个人去运送伤员。村长接到命令,立即跑到山头动员人力,一位农民正在种地,隔着山头喊道,我刚刚轮流过,不应该由他去。村长大声喊道,任务重了,已经轮到你了,耽误了要由你自己负责。这位农民使劲赶着牛,将尚未犁完的地快速下种。临近下山时喊着自己的妻子,赶快烙上两张饼子。回家后干粮已经做好,他喝了一大碗凉水拿着干粮去追干别的人。走了十里路才赶上人家。他们的任务是要把伤员从禹居送到六十里的甘谷驿。杨定兴回忆说,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西与日本人打仗,受伤的战士先由山西送过黄河,进入陕西境内延川县,然后分行政区域有农民抬着送到延安。这样算下来,光一名伤员,群众要抬三百多里路程,方可送到延安治疗。当然要送到延安的是重伤员。其实在离延水关不远处有个收容站,专门收治伤势不严重的轻伤员,在哪里疗养一段时间后,马上又返回抗战前线,那些中度受伤者,在离延川县城十华里处,还设立一个八路军总医院。也曾收治过不少伤病员。在这些医院里,专业医务人员比较少,大部分是从学校抽调青年学生,让他们一边实习,一边进行简单的救治。这些人在学中干干中学,很快就能胜任工作。由于伤病人员较多,一些包扎救治后,需要回复的,县政府组织群众,安顿在老乡家里。曾经有伤员叫李密,他在后来回忆了在永坪一家老乡家里,昏迷不醒,医生受到当时条件限制,已经对他判处死刑。这位老乡无微不至,省吃节用,给他做最好的食物,硬是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过来。这些伤病员运送护理康复以及医院一些开销,包括吃饭烧柴,都要当地群众负担。加上当时没有电话,好多上级指示,要通过书信传达。一位老先生回忆说,那时大人劳动支前人手不够,就让小孩子送信。一些七八岁的孩子成了传替信函的主力军。特别是当时信上如果有三根鸡毛,那就是最重要的了,丝毫不敢耽误,必须以跑步方式送下一个村庄。他回忆说那时晚上特别害怕碰到狼路上稍有个黑影,便心里紧张,头发就会端竖起来。这些儿童团还要站岗放哨,村上来人要进行盘查,如果没有路条,就要交来大人进行审核。还有一位老先生回忆了一件事,至今听起来让人感动。他说他叔父是村长,一天晚上要送伤员,已经无人可派,只好将他这个十二岁孩子派去抬担架。由于年龄太小,跟不上大人步伐,加上路况不熟悉,他便跌倒在地,伤员也从担架上跌落下来,疼得直叫唤。大人一看闯出大祸了,举手就要打他。这个伤员倒也通情达理,对他们说,他还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打他,都是我受伤了,把你们害成这样。大人们说,你是为了打日本人才受伤的,都是日本鬼子把我们害得。就这样一晚上他来回走了八十华里路程,才把伤员送目的地。
当然抗战时期群众负担远不止此。延川人民为防止日本人渡过黄河,在黄河两岸修筑大批军事设施,以供河防部队使用。除此而外,群众还要协助八路军进行昼夜巡逻。妇女还要做军鞋和衣服。当时日本人利用一些汉奸打入到部队和政府机关,窃取情报、策反根据地部分人员制造事端、杀害领导。当时在陕北,日本人扶植起来一个反动组织,叫黑旗军,曾经策反个别军人叛变,给革命队伍造成很大损失。针对这些情况,当地党组织也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打击。
我问过杨定兴,当时群众真有那么高的觉悟吗?他说,除过平常教育之外,当时许多干部为完成任务,动辄就会问你是不是要革命。如果你敢说不革命,立即就要按反革命论处,轻则受到批判和劳动教育,严重的可能有杀头之罪。当然大部分群众还是害怕日本人打进来,破坏安定生活当了亡国奴。不管当时采取啥形式,各级党组织总会认真完成任务。总之,作为延安革命根据地一部分,延川人民曾为抗战做出巨大牺牲。在这期间牺牲的延川籍八路军战士约一百多人。至于参加国民党部队的,在抗战时期究竟牺牲了多少人,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抗战中英勇事迹,都值得我们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说明,之前按错了,将未完成的发表,看过的网友可能会产生疑虑,致歉。)
2014年9月24 日。zhangru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