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到了,知乎?


 福到了,知乎?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逢年过节,人们习惯在门上贴一个倒着的“福”字,渴望有福、享福、幸福,希望“五福”临门;喜欢在门内贴一个大大的“喜”字,寓意“开门见喜”,此乃人之常情,也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然而知福乎?会享福乎?能驾驭幸福乎?知福了才能享福,知足了才能满足;福到了能够抓住,运来了能够握住,如此,方能幸福开心。

古语云:“心贫者有福。是说心事少的人就有福气。如此说来,“福”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或者说,幸福是一种感性认识,取决于对生活各方面状态的满意程度,包括婚姻、社交、才能发挥、薪酬、自我控制、身心健康和寿命等。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要想获得幸福感,应该多与他人合作,多做善事,多行义举,多关怀他人。

人们常常希望“五福临门”。何为“五福”?《尚书·洪范》讲:“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颐享天年;富乃富裕,财用有余;康宁,健康,平安,心静;攸好德,喜好高尚的品德;考终命,年老后安然死去,或者说无疾而终。除此之外,还有大家常说的“口福”、“眼福”、“耳福”、“清福”、“艳福”,等等,也都是福份的具体化。

有读书人总结道:“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有书读,助人,做学问,远离是非,有铮友,这是读书人对福的认识。

在下有一篇小文《寻找幸福的支撑点》,我在里面讲:幸福是很矜持的,当我们与它相逢的时候,它不会夸张地提前和我们打招呼;当它离开的时候,也不会辞行,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幸福是个木讷者,幸福与否,都是自找的,不是别人给你决定的。

   清代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醒庵愚人”,是个饱学之士,尤其精通中医养生,他撰有一首《知福歌》,用浅显、平实、质朴的语言劝我们知福、识福、享福:

“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

  这样理解幸福的概念似乎过于简单浅薄。但是,人生一世,无论他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所以,这些话语虽然平实质朴,却又启人心智,耐人寻味。幸福与主观的感觉密切相关,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讲,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构成正相关,虽然物质财富是幸福的一个构成部分。

幸福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体味。如果不知足、不感恩,幸福就与我们会擦肩而过。所以应该学会发现幸福、抓住幸福、享受幸福,同时,还要制造快乐与幸福,与他人同享。

幸福有很强的归属感:它属于淡泊超脱者,属于心怀感恩者,属于宽容大度者,更属于懂得和珍惜幸福的人。

只有知福惜福,才能拥抱幸福。当你感觉到舒适、满意、快乐的时候,你,就是幸福的,也就是“福”到了。

老子李聃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祸与福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在幸福与痛苦的选择中,没有人愿意选择痛苦。但是能否真正找到幸福,还在于自己。快要到手的幸福,由于自己的放纵,也许会遽然而逝;眼看着即将失去的幸福,由于自己的执著追求,也许会重新回来。但是,不论你是否愿意,痛苦总会降临。当痛苦与我们相逢的时候,不必害怕,不必退缩,更不要逃避,勇敢地迎上去,寻找一个恰当的支点,痛苦就有可能转化为幸福。至于这个支点在什么地方,我也说不清楚,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生活感受中去体会。

读完这篇小文,你是否突然感觉到你的幸福已然来临?

 

2016719日星期二,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