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现场修复的例子较少。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工矿区、污灌区及大中城市郊区受污染的农田亟待修复治理,应及时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重金属污染农田实地修复中,考察其修复效果、经济效益,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
加强化学修复、植物提取及农艺措施等的联合运用,发挥各自所长,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理想修复效果。如可以采取植物提取后再进行钝化修复,或采用以钝化修复为主,植物间作形式的辅助修复技术,也可以将低积累作物品种与钝化修复技术相结合等开展各种配套辅助修复,以最大化降低土壤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吸收累积。原位化学钝化修复技术因见效快、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推广,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化学钝化修复只改变了土壤重金属的形态,总量没有变化。
总的来看,一个成功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过程的实施,首先,要阻止重金属污染物继续进入土壤,实现源头控制;其次,对农田中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状况了解清楚后,进行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相应的钝化修复策略。修复措施的制定依据两个因素:其一是修复成本,即经济可行性评估;其二是修复效果及其稳定性,即进行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田间长期定位监测,包括土壤重金属形态、土壤生物活性、作物生长情况的动态变化及土壤环境质量等变化状况,同时考虑是否需要继续追施钝化剂,以便实现被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后的长期可持续安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