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 何时不再“悬在半空”?


 “巴铁”何时不再“悬在半空”?

 2016年5月19日,北京,在第十九届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工作人员在测试“巴铁”模型。视觉中国供图

   2016年5月19日第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开幕,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铁科技)携旗下自主研发的“巴铁”项目强势亮相科博会。

  从今年5月开始,关于巴铁的新闻就频繁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头两次分别是在5月的科博会和京交会上,接着是在6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展览会上。它的外形犹如放大版的双层巴士车,上方可载人、镂空的下方可过小轿车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技术的第一次面世是在五六年前,但当时未能成形。在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再度复出,并因公司宣称该项目今年8月要在秦皇岛上路实验,备受关注。

  一直被疑云笼罩的巴铁

  今年6月6日,在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新区工厂中看到了当时正在建造的巴铁模型车。

    7月5日,全球第一辆“空中巴士”模型试验车“巴铁1号”,在江苏省常州市今创集团下线,拆装后运往河北秦皇岛试运行。该车上层载客,下层镂空容纳小型汽车通过,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这辆模型车计划8月在秦皇岛市试运行,而巴铁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秦皇岛北戴河区试验段正在进行路面施工。

  放眼望去,一节长22米、宽7.8米、高4.5米的巴铁车厢的主体结构骨架已经搭建完毕,据企业介绍,这是历时一个多月,许多工人加班加点造出来的。

  这辆模型车今年8月将被搬到秦皇岛北戴河区,进行1公里的实验。今创集团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年三四月,公司决定要做这个模型车,“(巴铁)非常具有前瞻性,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讲也非常高,真正实现之后,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巴铁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巴铁这个项目有不同周期,目前在生产的模型车,只是让大家看到它长什么样子,在里面什么感受,这是第一步。样车现在还没有制造,会由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样车,一年甚至一年半之后造出来,再进行一系列载客实验。这项技术在今年重新出现后,一些行业人士认为这种想法是把公交车和有轨电车相结合,是一种跨界产物。

  对于巴铁的设计初衷,该公司表示是“为了解决城市拥堵,把更多的道路还给社会车辆”。其对巴铁有着这样的一番介绍: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平均时速为40公里,可以同时容纳1200~1400名乘客。适用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路面的上空,总长度为58~62米,总高度4.5~4.7米,宽7.8米,分为4节,每节长12米。每辆巴铁可代替40辆普通燃油公交大巴车,每年可减少864吨耗油,减少2684吨碳排放。巴铁的功能特点与地铁相似,但每公里造价仅为地铁的20%。地铁线路建设施工周期约为5~6年,而建设同等公里数的巴铁,施工周期仅为一年。

  但这个技术能否在现实“存活”,它的转弯、安全和承重等问题,也让一些人产生疑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找到了多年前曾给巴铁技术做过论证的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教授张建武。他介绍,2009年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成员曾经用半年的时间论证过巴铁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只是给这个技术做论证不是设计车”。

  当时的论证结果认为,巴铁在转弯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它)轮子比较多,压强也比较小。整体车的结构基本使用铝合金制作,比较轻,对轨道没有什么压力。在问到是否可以向记者出示论证报告时,张建武表示,“论证的结果当时都已经给了那家公司。”

  张建武也提到,当时巴铁的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当年没有实现应用。他说,当时在做论证的时候认为巴铁有三个难点是比较难攻破的。

  首先,如何解决电的问题。张建武提出,大多数城市已经把架空线落地,但如果巴铁的电力还需要架空线,这就会是个问题。而在城市现有的路况下,市政建设是否愿意铺轨道、架空线、建站台,这些大规模改造也是个问题。其次,张建武认为巴铁是一个跨界产物,属于轨道交通,但用在城市里需要铺设轨道,还是一个问题。“中国很多城市已经不使用轨道了,对大多数国内城市来说,改造需要比较大的投入,这要地方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和投资方重点解决”。

  还有一个问题是下方的车如何过。“可能会给开车的人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可能是心理学的课题。”这不是张建武一个人的担忧,比起承重、电力等问题,交通工程师顾啸涛心中最大的疑问也是,只有2.1米的高度,小汽车敢不敢从下面驶过?

  他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小汽车高度都在1.6米以下,越野车高度在1.7~2米,而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对隧道限高的标准是:二级以上公路隧道净高在5米,二级以下是4.5米;按车辆类型分,小客车最低限高为3.5米。

  “这样的高度会让人感到压抑”,一位从事轨道交通运营多年的行业人士表示,这种设计原理对于下方行驶的车辆有很大影响,同时,车下方的镂空设计导致车整体的重心较高,稳定性如何考虑是落地现实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车内数百人甚至1000多人往同一方向集中时,车身保持稳定?”

  此外,对于车体转弯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有不少担忧。对此,巴铁科技总工程师宋有洲的解释是,巴铁转弯和传统的公交车不一样,转弯牵扯到转弯半径的大小,取决于轿车安全和社会车辆交叉三个问题。

  巴铁投入到正常生产后,每一节车的长度是12~14米之间,前后轮组非常近,在七八米左右,4节车厢之间是软连接,转弯半径在45~50米之间。

  “在转弯的问题上,可以通过信号灯来进行控制。”很多人都担心巴铁上道对其他车辆行驶有影响,宋有洲认为巴铁属于智能交通,现在智能交通的信号技术都非常成熟,一旦巴铁运营以后,就能和智能交通联合,与GPS形成联动。通过GPS控制巴铁的速度,巴铁在接近平交道口转弯之前,就知道直行车道还有多少秒是红灯,如果前方直行要变红灯,巴铁车就可以加速转过去,对其他车的干扰就会非常小。

  在转弯的问题上,一些业内人士担心的是,即便有精准的定位和智能技术控制,都无法避免有违章现象出现,到时候如何解决都是个问题。“按照公司的设想,为了减轻车身重量,采用铝材质制造,但铝合金是属于不可修复的材料,撞坏是要整体报废的”。

  这位人士还认为,巴铁在道路上行驶中还会遇到的问题是,如果前方出现了高出下方层高设计的车辆时,巴铁势必要减缓速度以免发生冲突,“那就需要牺牲速度换安全,出行效率可能并不比公交和地铁高。”该人士认为,巴铁如果要落地,可能需要城市单独开辟路权给它,还要对现有的车辆进行上道限制,车身较高的车就不能允许进入巴铁线路运行了。

  对于巴铁在城市中的运行,宋有洲已经有了规划。他告诉记者,轻轨在建设时很多地方需要拆迁、占道,巴铁不需要拆迁,对现有的交通影响很小。巴铁两侧的轨道的铺设,是在现有的道路上切割开两条40~50厘米的沟,打一个小基础,铺上轨道,基本就能完成。“我们在城市道路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一般零点以后施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决定(如何施工)。如果是混凝土地面,就(采取)比较浅的切割,铺上轨道即可。如果是沥青路,就切开60厘米,浇上混凝土,铺上钢板。”宋有洲表示,钢板一个是起导向作用,另一个是起到找平地面,还有分散压强的作用。

  而对于城市里有立交桥的地方,宋有洲的计划可以采用升桥的方式让巴铁顺利通过。

  “一般城市立交桥的高度都是4.5~5米,只有北京的立交桥是4米高,可能个别还有3.8米高的,如果城市立交桥基本都是5米的,我们会因地制宜,制造4.8米高的车,使底层的高度更高。如果桥高是4.5米,车身高就达到4.5米。如果个别不够高,可以升桥。”

  宋有洲认为,一般升桥面一到两天就能完成,费用不高,“为了减震,桥底下有大型胶墩,我们可以升起来,垫上50厘米。”升桥的方式,在一些行业人士眼里认为并不可行,“这还不是成本有多少的问题。”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表示,北京所有的桥都是刚性桥,不是柔性桥,是没有办法升桥的。并且一旦升桥,桥上的交通也要面临断流。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我们不排斥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但是科学和技术还是有区别的。

  巴铁技术是否适合在交通特别复杂的区域落地

  在王丽梅眼中,巴铁直观上看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会产生新的交通模式,但设计上并没有多少前卫之处。

  张建武则认为巴铁是比较突破常规的设计,不是天方夜谭,是可以实现的,只是现在还不成熟。

  “要放在城市里运行还需要深入研究。”张建武认为,经过这么多年,巴铁技术应该越来越成熟,关键是有哪个城市愿意把这个事情推进。“还需要研发团队解决各种综合性问题”。

  巴铁科技对外表示,企业已经先后和5个地区的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分别是秦皇岛北戴河区、天津河北区、沈阳沈北区、河南省南阳市和周口市。目前政府公开的信息显示,这5个城市里,只有天津河北区于今年4月22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新闻:天津市河北区与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就巴铁项目展开全方位合作。

  该报道中提及天津河北区与巴铁科技的合作项目由河北区招商局引进,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日前已与天津市河北区政府签约,将研发中心、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组装调试、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配套产业金融中心和销售中心落户河北区。

  这家企业与政府的战略合作协议中都包含了什么内容?该公司工作人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因为企业需要换取道路的特许经营权,会在战略合作协议里和政府规定企业拿多少公里的路,还有道路的使用期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进行投资和道路的布局、规划和站台的建设,同时,企业也希望政府给我们配套一些产业资源,(巴铁)车(体积)这么大,我们不可能全国调运,我们在当地需要生产基地和投资,(我们)把这些都放在了协议里”。

  对于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本报记者先后与这5个城市的政府部门联系。河南省南阳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巴铁项目是由该市交通局引进的,也由副市长带队做了实地考察。他们认为,巴铁项目的理念很好,建设成本比地铁低,高效环保,而且也有效利用道路资源,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巴铁项目也是可行的,所以(南阳市)引进了(这个项目)。”

  该负责人指出,目前巴铁科技与南阳市政府签订的只是合作意向书,巴铁项目本身还没有具体落地推进。下一步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包括路线规划、预算、技术论证等。但因为项目本身还处于研发阶段,还要等待产品制造好才能推进,并且需要根据南阳当地实际情况来作论证,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之后才能建设。

  周口市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纪委书记尚红伟对记者表示,2015年12月,周口市政府已经与巴铁科技签约,计划在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巴铁生产基地,集研发、实验、生产、培训于一体,初期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约100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厂房和巴铁车辆的研发、制造、组装调试及巴铁专用线建设等。

  “厂房的规划已经基本结束,今年7月上旬厂房将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第一期主厂房建设完成,明年上半年设备调试生产,现在周口正在等待第一辆巴铁试验车在秦皇岛的实验结果。”他表示,巴铁是个新生事物,国家是否发牌允许大规模生产、怎么管理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技术角度来看,其实巴铁项目有很大可行性,技术难度不大。

  截至目前,秦皇岛、天津和沈阳三个地区还没有回应。此前,有多家媒体向秦皇岛求证是否与巴铁科技确有合作计划,但秦皇岛多个政府部门表示并不清楚“巴铁”事项。

  而该企业网站发布的最新消息:“在6月18日晚上,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周向东副区长、北戴河区发改局韩玮副局长一行到达常州今创集团考察巴铁进度。周向东副区长一行看到巴铁试验车已初步成型,十分高兴,肯定了巴铁科技及今创集团为巴铁项目作出的努力。同时他表示,秦皇岛方面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让我们为巴铁项目的早日落地共同努力。”

  一位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有的国家确实对这个技术感兴趣,比如几年前巴西获得201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之后,巴西政府代表曾来到中国,对这个方案进行过调研,并想过在巴西落地这个巴铁项目。后来可能觉得这个技术还不成熟,“巴西还是在奥运村里采用了摆渡车”。

  此外,业内人士也指出,之前巴铁科技找过一些地方,但一些地方政府大多并没有支持。

  巴铁的第一个生产运营基地为何落在河南周口这个农业大市?尚红伟的解释是:一方面,周口交通区位便利;另一方面,周口希望利用巴铁这个契机发展自身交通。“恳请支持一个农业大市为了发展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所付出的心血”。

  那么,这样一个新事物到底是否适合在城市落地?适合在哪里落地?王丽梅表示,一个城市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这是业界的共识。”她认为,目前,这种巴铁更适合哪个城市,尚没有具体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来考证。

  但王丽梅明确表示,这种巴铁技术对于交通特别复杂的城市或区域是否合适,因为它需要铺设轨道,“从宏观上看,它要占用更多空间,以北京为例,有很多立体交叉的路,它连桥都过不了,在物理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种技术适合在哪里落地应该因地制宜,要有技术和经济数据来说话才能做出科学判断。”王丽梅这样表示。张建武的看法是,这种车最适合在南北走向比较窄、东西走向比较长的狭长城市,“不需要拐弯,而且比地铁的造价低”。

  城市要引进巴铁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副主任陈炳才认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这家企业的战略合作协议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一个意向,至于什么时候能成,还需要一系列的研究。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巴铁是一种新的工具,但如果要落实到生产上,就必须符合国家现有的一系列生产标准以及涉及环境、噪音污染、安全等各种标准。陈炳才认为,政府在落地这个项目时要比一般公共基础设施更谨慎,这个项目落地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单单是交通部门,应比一般项目更需要可行性论证和评估。“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只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就可以往市场去推,但作为公共交通项目,这个项目最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必须有科学论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吴江认为,巴铁作为交通工具,在项目引进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要作风险评估。“不在于这个技术多高端或多新,如果城市要上这个新项目,需要按照依法行政的程序来做。这种项目涉及公共利益,涉及的风险谁也说不清楚,必须要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评估”。

  吴江表示,按照要求,政府在重大项目实施上要建立一个评估机制,即需要专家委员会或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公示、听证,最后才能够进行决策。2013年,张建武来到北京,和巴铁项目方进行了一次沟通,当时他发现这家企业还需要突破技术瓶颈,而这就需要大量投资进行研发。

  目前巴铁科技公司的投资方华赢集团正进行私募基金募集,在该集团一位业务员出示的《巴铁项目投资推介报告》中记者看到,这个基金的名称是北京巴铁项目基金,它的基金管理人是北京天尔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规模是5000万元~1亿元,期限为两年,认购起点是100万元人民币,并以10万元人民币为单位递增,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2%。

  巴铁科技的工作人员表示,巴铁这个项目,目前有众多投资人,“我们现在背后有两家保险公司和4家有基金牌照的公司,还有一个省级的资产证券交易所在为我们进行募资。”(2016年07月06日 07:05:43 来源: 中青在线 宁迪 王林 卫潇雨)

附录1:

上海交大教授:“巴铁”核心技术几年来似无进展

2016-06-13 00:44:1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巴铁”的“出场”方式与6年前的“立体快巴”有着惊人相似——同样是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同样引爆媒体关注。从“立体快巴”到“巴铁”,6年间两者有什么区别?

  “巴铁”发明人宋有洲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6年“我们这些人做了很多工作。”但6年前曾率先为“立体快巴”提交评估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教授张建武则认为,曾经的“立体快巴”就是现在的“巴铁”,6年来上海交大完成的评估报告中提到的两项核心技术,分布式轮毂电机驱动技术和车体结构轻量化技术似乎并没有任何进展。

    6年前,宋有洲方面找到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几位教授为“立体快巴”做评估。据《南方周末》当年报道,最终上海交大出具的评估结果认为,“立体快巴”从车辆本身来看是可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可行”。当时,上海交大汽车研究院承接评估工作的教授张建武表示,“这份报告并不是很完善,在技术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立体快巴公司催得比较急。”

 当时,称“40天可设计完,3个月可出简易样车,试验车则要几个月”的“立体快巴”最后没有了消息。

  6年后的如今,距离“巴铁”试验车落地还剩2个月,但秦皇岛市发改委并未对此项目立项,华赢集团公布的选址地也尚未见动工迹象。近日,张建武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巴铁”就是曾经的“立体快巴”。6年前上海交大评估报告中评估的两项核心技术,6年后也似乎没有任何进展。张建武指出,巴铁如果不改变现在的投资方式,不想着向研究开发投资,估计也会像以前一样,“十三五”期间情况不容乐观。“谁来做风险很大的核心技术?没有成熟的核心技术的市政项目,可行性就成了问题。”张建武表示。

   从“巴铁”项目投资方华赢集团关联方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华赢凯来”)业务员处获得的“巴铁”项目基金推介资料显示,“巴铁”共有20项专利,其中11项是在2010年~2012年间申请获得,但2012年后“巴铁”几乎不再产生新的专利技术。然而,记者根据资料显示的专利申请号在SooPAT搜索查询得到的结果是,上述20项“巴铁”相关专利中,只有10项“有权”,其他多项专利技术显示为“无权”。据记者了解,无权指的是目前没有专利权,不受专利保护。“有权”专利技术中,主要包括宽体高架电车、带有乘客上下车装置和逃生装置的轻型轨道交通系统、非同轴式分离式刹车系统、电动汽车电力供给系统、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等。

  不过,对于“巴铁”的技术的问题,宋有洲5月30日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是回应,“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发动机没有变速箱,没有驱动电池,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把他架起来就行。核心只有五大技术,电气系统、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牵引系统以及刹车系统,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高铁和地铁已经在使用而且还有技术标准,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附录2:

《时代》周刊评出2010年50大最佳发明 深圳发明“立体快巴”入选

http://www.sznews.com   2010-11-14 13:49  深圳新闻网

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10-11/14/content_5080622.htm

中国立体快巴模拟运行图。


   深圳新闻网讯 昨天,各大门户网站均发布了一条重要消息:2010年《时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发明”揭晓。令人惊讶的是,深圳华世未来泊车设备有限公司设计的中国立体快巴,与世博英国馆、苹果iPad同列榜上。《时代》周刊表示:“这些成果都堪称今年科学、技术与艺术领域最重大也是最酷的突破。”

发明人宋有洲谈获奖:

很突然,很兴奋,很期待

   昨天早上看到新闻,经过一番周折找到了人在北京的立体快巴发明人宋有洲。宋有洲接到深圳记者的电话,显得很惊讶,当即对记者表示,他也是刚刚看到新闻,“感到很突然,但是很兴奋。”

   宋有洲说,《时代》周刊的评选,他事先并不知道,消息来得很突然,也很让人震惊。

“《时代》周刊在全球影响力巨大,能够得到它的青睐,表明自己的发明获得了国际认可。”他对记者表示。

  消息传来,宋有洲不断接到电话和短信祝贺,网上也有数百条转载和评论,好评居多,质疑的也有。

  也许,入选《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发明,将使他的立体快巴驶上命运的快车道。宋有洲开始有了更大的期待。“当然,我期待政府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项目,这是中国创造。”

宋有洲说,火车、飞机都是外国人发明的,希望立体快巴能够以中国人的发明而走向世界。

记者注意到,宋有洲的立体快巴是在今年5月举行的北京科博会上一炮打响的,当时在展会上引起轰动。其后,今年8月18日,《纽约时报》刊载报道:“立体公交”(straddling bus)成为解决中国交通拥挤的解决方案。

  报道称:“为了解决中国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深圳华世未来泊车设备有限公司设计了一种明显看着外形怪异,超宽且超高的交通工具,但能够搭载1200名乘客。”

《纽约时报》的报道也许是宋有洲的发明获得《时代》周刊关注的重要推手。其后,国际开始关注增多,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上门洽谈。阿根廷政府刚刚派人来洽谈过了,有意将立体快巴纳入他们的公交系统,印尼的一个代理商也正在与当地一个城市的市政府洽谈合作推广事宜,西门子公司也约在下周二面谈。随着《时代》周刊的评选揭晓,更多的国际关注将纷至沓来。

“我的发明在深圳没人当回事”

华世总部已迁到了北京

  深圳华世未来泊车设备有限公司是2009年初在深圳成立的。宋有洲家在珠海,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是广东有名的发明大王,风靡全球的礼宾花、全国推广的警用装备抓捕网等发明均出自他之手。因为深圳一家投资商的关系,他带着发明来到深圳发展。

  其时,宋有洲的立体快巴发明已经基本完成,并且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200920059314,来到深圳则准备转入开发应用。深圳大峡谷模型公司为立体快巴设计制作了模型,这个模型后来被运至北京。

  从开始有了创意到模型制作出来,宋有洲用了一年多时间,接下来就是看立体快巴能不能驶上马路了。但是,这谈何容易。

  据宋有洲说,今年8、9月间,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与华世公司举行了一次磋商会,深圳几家公交集团也派人参加。会上,交委方面提出了许多质疑。虽然,华世公司一一进行了解答,但是最后,这个项目还是被否掉了。

“通过数月的接触,我感觉深圳对我的发明不太重视,没人把它当回事,我只好把目光转向别处。”宋有洲说。

  令宋有洲感到失望的还有他的另一项发明:单体生态停车亭。这是一个在绿化带上停车不占用道路资源的发明。深圳方面不能提供试点机会,加上找不到合作企业,宋有洲只好跑到南昌和东莞搞试点。

  今年5月27日,宋有洲带着发明参加了北京科博会,很快就在北京找到了投资方,同时找到了对项目感兴趣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南车集团也有意进行首车的设计制造。投资方希望宋有洲把公司迁到北京,门头沟区政府计划为立体快巴提供一段44公里的道路作测试。目前,立体快巴项目正在等待门头沟区政府立项。如果立项获批,门头沟至北京机场的一条100公里长的道路,或将开行立体快巴。

   今年10月初,宋有洲正式把华世总部迁到了北京。“我们还是想在深圳保留一个分公司,搞单体生态停车亭推广,但是不准备在深圳搞立体快巴。”

华世技术总顾问王炜谈“立体快巴”:

地铁的功能,公交的投入

 发明人宋有洲不在深圳,但是凑巧他的技术总顾问王炜因事回到了深圳。华世公司在深圳的办公室已经撤出,记者在王炜暂时租住的地方对他进行了采访。

  王炜告诉记者一个令人感慨的事情:为了搞立体快巴的推广应用,宋有洲已经把他在珠海的房子都卖掉筹款了;而为了搞自己的其他一些发明,王炜也把深圳的房子卖掉了。

看来,搞发明真不容易。言归正传,还是来看看立体快巴是什么东东吧。

立体快巴很想起名“陆地空客”

王炜说,最初,发明人很想给自己的发明起个“陆地空客”的名字,因为陆地空客最能够体现这个发明的特征。

   它的车体总高度4.4~4.5米,宽约6米,横跨两条行车道,俨然一个庞然大物。在车体下面可并行2辆小轿车,2.1米以下车辆可穿过“立体快巴”,如同穿过“移动隧道”一样。

  立体快巴设计4节车厢,每辆可载客1200-1400人,按40辆40公里线路往返计算,日可载客约40万人次。其最高时速可达60-80公里/小时,平均时速40-50公里/小时。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普通公交大巴平均时速约15-20公里左右。立体快巴综合载人数量是普通公交大巴的几十倍。因为说它是“陆地空客”是很贴切的。只可惜宋有洲准备注册商标时,发现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立体快巴”的名字。

如此庞然大物,烧的却不是汽油,而是太阳能。立体快巴采用太阳能驱动,通过在站台顶面以及天桥顶盖设置太阳能光伏板,为车辆及站台提供有效的清洁电力能源。

“高效、低碳,正是立体快巴的先进之处。”王炜说,而且,它还具有造价低、不占道、减少拥堵等诸多优点。

  宋先生当初在研究立体停车库时,对立体交通空间关注较多。一次遇上大堵车,宋先生看见小车被堵在路上无法动弹,而车身上面的空间却闲置,就突然有了“车上走车”,“建两个行车空间”这类的想法,后来就有了立体快巴的发明。

  从最初的创意来看,立体快巴正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而生的。它不占道,“肚子”里可穿行小车。据测算,一条立体快巴线路能够替代40条普通公交线路,能够减少主路25%到30%的交通拥堵。对于深圳、北京这样的拥堵之城,它的运量之大,减少拥堵之功,甚至和地铁有得一拼,而它的造价却比地铁节省许多。

  实施“立体快巴”修建时,只需在现有路面上改造加宽0.6米左右,另行加铺二条轨道,简单易行,造价成本低,每公里(包括立体快巴车辆在内)的投入综合成本约5000万元左右(太阳能未计算在内),只相当地铁投入造价的十分之一。同时,由于全部使用电力驱动,加上行驶中阻力小,运营成本与其他各种燃油公交大巴相比,可降低成本30%左右。可谓是“地铁的功能,公交的投入”。

  此外,立体快巴还可节省土地。公交大巴在每天收工下班后,需要市内大面积场地停泊(每辆大巴停泊需要占地约30~40平方米左右),立体快巴则无需停车场地,只需分别停泊在路面上即可,并不会影响路面上小车的通行,节省了城市中寸土寸金的大量土地。(深圳晚报记者 蔡志军)

《时代》周刊评选词 中国立体快巴: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导致中国的很多大城市出现严重交通拥堵。深圳华世未来泊车设备有限公司希望改善这种交通状况。他们的具体做法并不是增加更多车辆,而是研制巨大的立体快巴。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造价低于地铁,部分采用太阳能驱动。它可以横跨两个车道,搭载1200名乘客,车体底层高度为7英尺(约合2.13米)。由于横跨在车道之上,下方允许其他车辆通行。目前,华世正等待政府批准在北京启动一项测试。如果2010年获得批准,测试将在2011年年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