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效率理论存在的诸多误区(之一)


总体来看,传统效率理论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追求单位产出效率,而采取减员增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出于对单位产出效率的偏面理解,认为单位产出效率就是在职员工在既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实现的产出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一些单位不顾“人”的劳动工作强度极限以及社会工人数量较多的客观事实,在企业管理中,通过实行“下岗分流”的措施,裁减一部分员工,通过增加员工工作强度的方式,来实现提高企业单位产出效率的目的。就其实施效果而言,虽然通过“下岗分流”的举措,在员工总数减少的条件下,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使企业单位产出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从企业总体效率来看,一方面,在员工“下岗分流”以后,企业产品总的产量没有得到提高,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企业单位效率的提高,并不能起到提高企业总产出量的效果,由此可见,效率更多地是用来表述单位工作效果的相对水平,其并不能作为单位工作总体数量高低的衡量工具;另一方面,大量员工被分流以后,其自身的社会保障需求会加大财政的支出压力。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些下岗员工在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的条件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实际上就下岗员工所获取的社会保障收入来源而言,由于这些社会保障收入本身属于再分配范畴,这部分社会保障收入仍来自于在岗员工创造的增量价值。如果下岗员工没有社会保障收入而面临生存危机,那么,为了追求单位产出效率而导致下岗职工面临生存危机的行为,显然是与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不一致的。与此同时,减员后的在岗职工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以前的工作总量,就必须提高劳动强度。如果在岗职工之前劳动强度不高,那么,“下岗分流”后在岗员工劳动强度的提高,就是一个由相对较低的劳动强度向较高劳动强度恢复的过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员工在由相对较低的劳动强度向较高劳动强度转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休闲时间的逐渐缩小过程,那么,从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来看,其与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相违背的。因为,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人们从事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就此而言,在前期劳动强度较小的工作中,虽然员工的工作效率较低,但是其获得的是一种体现休闲(又可称之为较低劳动强度)的精神满足。由此可见,即使通过在岗员工由较低劳动强度向较高劳动强度转变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单位产出效率,其也是以牺牲在岗员工以“休闲”为代表的精神满足作为代价的。如果在企业实施“下岗分流”前在岗员工的劳动就处于较高劳动强度状态,那么,在企业实施“下岗分流”以后,在岗职工为了提高单位产出效率而进一步增加劳动强度。短期来看,这种劳动强度的增加,不会对员工构成伤害,但是,就长期而言,从企业员工整个工作生命周期来看,在岗职工劳动强度的提高,实际上是以缩短在岗职工工作生命周期为代价的。假设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每个人在正常劳动强度下都存在既定的工作生命周期,而超过正常劳动强度的劳动量,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会缩短个人的工作生命周期。一般而言,如果劳动强度超过正常劳动强度越大,那么,个人工作生命周期就缩短得越快。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时间上与职工的工作生命周期相对一致,那么,通过提高职工劳动强度的方式虽然可以提高产出效率,以此弥补部分职工“下岗分流所”所带来劳动力的短缺,但是,从个人工作生命周期来看,劳动强度的提高,将使在岗职工工作生命周期在时间点上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对于劳动力的需要,从而使企业产品生产周期也出现缩短。从外部劳动力替代情况来看,在在岗职工由于超强度劳动而使其工作生命周期缩短的条件下,理论上而言,外部劳动力替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前期被分流的劳动力替代,二是下一代劳动力替代,从实践中来看,这两个方面的劳动力替代都是很难进行的。因为,就前期被分流的劳动力替代而言,由于劳动力自身也存在机能损耗周期,因此,分流劳动力的生理周期属性,使他们不可能实现对于超强度工作的在岗劳动力的延期工作替代;就下一代劳动力替代而言,由于劳动力的代际替换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这种周期是与劳动力正常工作强度下所确定的工作生命周期相对一致的。因此,当劳动力由于超过正常劳动强度而出现正常工作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下,下一代劳动力很难实现对于他们的正常替代,更有甚者,如果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作用而使下一代人口规模减少,或者下岗职工在生育上采取相应的抑制行为,下一代劳动力对于下对于上一代劳动力的正常替代,都将面临较大的困难。有鉴于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单位产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员工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满足程度,正确地核定员工的劳动强度。理论上而言,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以“休闲”为代表的精神满足程度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只有在提高企业单位产出效率时,综合考虑在岗员工物质和精神消费的满足程度,才能使企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保持一致,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最终是为了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提高单位产出效率,要考虑企业单位产出效率的提高在时间上的可持续性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外部成本。理论上而言,最优单位产出效率的提高,应是外部成本最小、可持续的单位产出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