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发展的能量,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列美国之后,已经超过日本)。有比较乐观的估计,如果中国发展的各方面环境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地位和作用期望更高,中国人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大有可能。这说明了两个问题:(1)中国只要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法治立国,中国人驾驭市场的能力肯定比目前还会有更多更有力的提升;(2)中国更快更好发展需要内外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重点是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外部因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一些世界经济传统国家的警惕,加之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差异、历史恩怨等因素,中国的未来和平发展之路面临许多问题。
作为目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要稳步快速发展,实现中国和平掘起,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面临诸多的挑战。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紧邻西太平洋,既是陆上大国又是海域辽阔的海洋国家。西、北两面为陆疆,东、南两面为海疆。历史上,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是很强,大陆中央国家意识则很强,秦、汉、唐各朝都是陆上冲突,当然这和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莫大关系,在现代工业文明之前,不仅是中国,全世界的眼光也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几千年华夏奋斗史就是一部征服土地的历史,民以食为天,物赖土而生,中华之物力,地域宽广居功甚伟。中国人熟悉土地热爱土地,因为大地滋生万物,而人们在土地问题上反反复复的纠结和奋斗。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时期,不断的出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核心问题是这个土地的归属怎么个分配法。当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一切的土地和土地的一切都是当今天子的。无论是诸侯分封还是中央一统,其本质都是饶不开土地和财富。千百年来,北方统治者觊觎南方的物产富饶,反反复复的举力南下征服,其中,中国历史上宋金夏对峙时期,金主完颜亮因为文化人的一句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竟然引发其征服和占有欲,举全国军力大举南侵。中国古代战争史就是这样的一部不断重复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匈奴人南下,为人类带来了万里长城这样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一直修到了明清时期,从时间跨度横贯上下五千年,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性。万里长城告诉我们塞防是我们中国人传统国防观,来自陆上疆土的北方威胁是我们最主要的威胁。时至今日,陆上辽阔的疆域花费了我们国家巨大的国防资源。关于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在清朝咸同年间达到高潮。双方的代表人物赫赫有名,都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所绕不开的人物,湘军统帅左宗棠和淮军统帅李鸿章。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来自海上的现实威胁方面吃尽苦头,旧中国的深重灾难也大多拜海洋所赐。对海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海上的威胁防不胜防。就战争历史而言,中国人在海上战争冲突方面负多胜少。一代天骄的蒙古铁骑也是望洋兴叹,东征日本以失利告终。这竟然对雄才大略的大明王朝洪武皇帝朱元璋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发布禁海令,并且诏令永不征伐日本。在陆地征战中自信心一直都很强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面对海洋的威胁面前竟然产生了驼鸟思维。其实,自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西方强国通过驾驭海洋一直驾驭着他们民族和国家美好的未来,时至今日,这些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仍然在享受着这种建立在别国和其他民族灾难和屈辱的基础上的福利。没有其他的重要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更多的了解海洋、熟悉海洋、征服海洋。在清王朝咸同年间,大器晚成、赐同进士出身、自比今亮的左宗棠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由驻防沿海的闽浙总督调任内陆的陕甘总督(正逢新疆阿古朴判乱),他和同样为出类拔萃的李鸿章的塞海防之争本质上是为争取国家有限的国防资源而争。只不过从结果上看,他左宗棠收复疆土名垂千古,而李鸿章近20年苦心经营北洋水师,甲午战争战败,丧权辱国留下千古骂名。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李鸿章看到了海洋,但是他驾驭不了海洋,海洋给李鸿章留下的讽刺和嘲弄。一个小小的细节应该引起我们后人的关注和思考,曾经是亚州最强舰队的北洋水师提督(司令官)的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是李鸿章的安徽老乡。外行领导内行,陆军思维指挥海军作战,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我常常感慨假如北洋提督是刘步蟾或者是熟悉海战的其他将领,结局是怎样的,可惜的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是无情的,因为结局的残酷;但是,历史又是有情的,它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民族曾经受到的灾难和屈辱,知耻而后勇,决不能让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