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北国:修村还是建镇:中国乡村建设的冷思考


作者:孙北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根据孙北国在九派智库讨论群中的录音整理】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很多省,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对原有村落的重新修建工作,从政府的角度,是进一步建设美丽新农村。

    从社会的角度,也希望改变农村破破烂烂的陈旧局面。从农民的角度,也希望自己的家,自己的院子,自己的村子能够漂亮起来。就是说,修建农村,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是修村更好?还是建镇更好?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我认为,对原有村落进行修缮,进行美化,进行功能完善,甚至按照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的角度去进行创造性的、经营性的改造和建设,要区分情况,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够广而普之。

    比如说,在一些热门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点的沿途或者附近,在一些有着历史、文化痕迹的,有这样一些背景的,有故事的村落,另外,这个村落本身原有的建筑风格,有那种味道,有那种传承,或者说,它有某些特定的、稀缺的村落资源,像这样的村落,我们去从旅游的角度,观光的角度,文化继承的角度,或者说,为了某个故事的角度去把村落重新建设一番,是有价值的。

    这种价值,第一,是有文化传承的价值,第二,它有能有活化村落经济的价值,第三,它能够给村里的原居民带来价值创造的价值。那这样的村落,就应当好好的修,就应当更美,更文化,或者说更可持续的建设方案来好好修缮,来好好创造,或者说,能在这基础上更好的创造和发挥。但如果离开上述的这些前提,我们把一些很普通的农村,没有什么文化传承,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旅游资源,自身又没有更好的内生功能,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村落按照和刚才前面那些情况一样的进行美化,进行修缮,进行经营性的创造,那就要产生疑问了,它能不能够有价值?它能不能够创造内生功能?能不能够给村落的原居民带来持续的生活扶持?另外,能不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样的村落修的有价值?有意义?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认为,如果我们这样去修缮村落,应当是灾难性的,它不仅浪费了政府的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用一个不可持续的模式代替了可能更有价值的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花了一些表面的钱,并没有给农村、农民和它的整个生态圈子带来扶持,那就是一个表面的花花绿绿,或者表面的美化,最终不创造价值,这样的修村是不应当再继续下去的。

    因为新农村建设,国家要投资,那么,国家投资怎样做?怎样规划?就是一个机遇,也是可能这一波新农村建设过去了,就再也没法从头再来了。如果再重头再来,再换方案,恐怕要等很长时间,也可能要等多年,甚至十几年都有可能不再有这样的建设机会了,所以我们要把这样的建设机会利用好,发挥好,就需要客观的审视我们目前的修村方案科不科学,可不可行,是不是更可持续,是不是能为原住农民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和新型城镇的长期繁荣?

大家可能也都关注到了,最近在网上有很多信息,比如说河北省的某个县某一个地区,一次性规划20亿,用几年的时间把全部村落修建一遍,那这就是政府的一个宏观规划,我们这个20亿花的好,可能给新型城镇带来可持续的繁荣,可能会推动当地经济更好的发展,可能也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更好的成就,但如果花不好,我们可能就把这个钱浪费掉了,搞了一些表面的文章,让修农村的人赚了一些钱,然后过几年,农村可能还是那样,不兴旺、不繁荣、不宜居,那么表面的美就失去了价值。

我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在中国更广大的农村,就是说,没有什么特色,没有持续的特别旺的旅游景点,也没有什么文化传承的普通的大量的农村,不易于再花政府的钱,或者个人团体、企业、包括慈善再去投资在这样的普通的村落,而应当调整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做好新农村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这样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异地建设新的、以人为本的、大美的新型城镇。我讲的以人为本不是李克强总理的以人为本,因为领导讲的可能更大,我讲的很实在,就是让住在这里的人感到幸福,住在这里的人感到宜居,住在这里的人感到满意,这就是我的以人为本。同时,一定以大美和文化繁荣为最高建设准则,另外要通过“新农业+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在镇子的周围统筹建设相关配套产业布局。

在很多中国广大的农村,要集中政府的财力,集中老百姓的钱,集中社会团体,包括各个方面的投资,创造新的城镇,那么,新的城镇的基本概念要有几万人,要有几千户至上万户,只有这样的城镇才可持续,只有这样的城镇才可能把政府的钱,把投资的钱花的有价值,才可以创造内生商业,持续创造价值。

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谈新型城镇建设的意义。

第一,新城镇建设,不要在原有城镇上搞扩建,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要在这个一个比较广的区域里,比如说20个屯子,30个自然村的周边,找到一块更适合建镇子的地方。全国很多地方,有很多农村,特别是很深的农村,很偏僻的农村,都存在着现有自然村,现有屯,都是建在地边上,而很多依山傍水的地方都荒着,完全荒着,没有任何价值,那么,我们就用当选择这样的地方,比如说靠山的半山坡,靠水的湖面、河边、湖边,还有很多临近沼泽的等等。不是原来能够做基本农田的,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影响,我们新镇子的建设要选择这样的地方,而不要考虑到其他的问题,包括离种植地远一点等等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土地将来一定会集约化,种地一定是要到作业点上去,但是,作为镇子的居民,一定不要在考虑离农田近等等这样的,因为将来实际种地的人一定是专业化,一定要考虑哪个地方最宜居,哪个地方山水最美,哪个地方自然条件最好,把它作为新的镇子的选址,建设全新的大美的小镇。

为什么我们提出宜地建镇?全新建镇?就是因为我们过去形成的一些镇子一点都不好,真的是不好,破破烂烂,整体规划一点都没有美感,这是中国广大农村的形象,我们不能再在那样的镇子上搞扩建,我们比如说要拆20个屯子,要并30个自然村,我们一定要在整个它的整个地域内,找到一个更好的地方,一张白纸,全新画画!我们要建设下水道,要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垃圾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集中供暖站,建设绿色阳光等等能源设施,完全进行全新的建设。我们要有勇气这样去想,还要有勇气这样去做,做好全新的规划。在规划地域内,找到最好的地方,去进行全新的规划。那么,我们这样一个新型城镇的设计,从选址到整个建设格局、建筑风格及整体设计一定要以展现中国文化及环境大美为最高原则,因为美才是永恒的,无论阶级,无论信仰,无论派别,无论历史,无论文化差异,美是人们共同的欣赏。

第二,就是要用最前沿的科技设施,科技手段,符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整个新型城镇的设计。一定要设计成镇子,为什么我们强调,第二点就是除了大美乡村之外,我们这个镇子的功能性以及它的可持续性。

第一点,我们讲为什么建镇?是因为要积聚几千户至上万户、几万人,这样的小镇就可以产生内生商业经济,一个屯子,就可能有几个小卖部,但是一个镇子就可能形成商业。商业就会产生价值创造,这个镇子也会兴旺,还有群聚效应,可以你挣我的钱,我挣你的钱,产生财富增值,有很多临街的商铺都可以有生意做,由于人的集聚,它就有内生商业循环。

第二点,只有这样的宜居小镇才可以有文化繁荣,才可以有学校,有教堂,有音乐厅,有很多可以繁荣文化的设施建设,如果我们把几百户的小村庄修的再美,很难建设文化设施,这就是镇和村的第二个区别。

第三,我们这样的新型城镇,可以集中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设施,比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暖、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发电等等,实际上我们的新型城镇要按照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去发展。同时,我们的住宅,要有更好的设计,住宅能够更宜居,能够让住在这里的人感到生活便利,感到人与人之间找到相近、相通、相助的邻里情结,这样的小镇不但有这样的文化,有这样的味道,有这样的宜居,还有几点更为重要的,那就是让这些屯子里的农民能够在他的晚年有尊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断增值的房产。

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互动国家,能够在合村、并屯和造镇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政府的专项基金,通过个人的财力集中,也能通过其他的置换方式,在镇子上拿到一个宜居的住房,一个增值的住房。这一点包括通过宅基地置换,通过农地置换,多种方式去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产生创造性融合。而普通的村子外观修的再好,没有内生商业,没有配套建设设施,房产不可能增值,住在那里的人老了也不会有尊严。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通过新型城镇化对农民住房进行的统筹才有可能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是建设新型城镇和修村的第三个区别。

总之,我们这样建设新型城镇,而不是修村,对于农民来说,第一,有比较好的内在生活品质,另外,有更科学的在镇子上如何进行住房结构建设更好的方案,这种方案更好的弘扬邻里文化,更好的实现互助,通过房屋结构的全新创造,让人们更容易找到邻里的互助,更好的通过社会化服务减轻农村人养老的负担,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一定要通过房屋载体来配套建设,比如说在城市中广泛实行的单元住宅楼就一定不适合新型城镇。

总结归纳:建镇和修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新的选址,选择一个大美的环境,来建设我们全新的镇子,让我们居民在以后呆十年,呆半个世纪,传授给儿女,这都是很好乡间小镇,很好的设施和内部结构,都很宜居,第二,这样的镇子能够有好的公共设施,污水处理、垃圾、集中供暖等,第三,教育和文化可以集中,我们可以建立了好的学校,更好的幼儿园,双语学校等等,教堂、文化设施,享受不亚于城市的那种高档和文明,这也是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化来达到的,有基础条件,我们镇子的本身也要有很多人,几万人,这样的镇子通过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相配套,才能使城里人愿意到这里安家,新来的大学生情侣也愿意在这里安家,让我们农村走出的孩子们也愿意回来安家,它一定是兴旺和繁荣的。

这样的新型城镇还可以围绕这个镇子进行一些粮食加工、仓储、畜牧业、手工业等等,在镇子周围进行相关产业的建设,搬离的一些老旧村庄可能拆掉,还有一些做牧场,还有一些可以成为机械停放点和季节性农业作业人员的暂住地,还可能有一些修缮一些做一些旅游别墅,还有可能产生其他的二次开发价值。

建镇一定是可以集中政府资源、集中社会资源给原有的农村居住民带来持续的生活发展、事业发展,通过大美乡村和文化的繁荣吸引更多城里人、文化人、退休的专家、退休的官员,甚至很多中青年的农业管理人员、农业科技人员、新毕业的大学生,从农村走出去的很多人,都可能愿意到农村来安家,不光是穷人进城是趋势,富人下乡也一定是趋势,而且可能是更持续的趋势,那么从建镇和修村,一定是建镇更有价值,比修村更持续,除掉特殊情况。

未来十年到十五年,按照全新理念的多建镇、少修村模式,可能我们中国的广大农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配合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民的日子可能会越来越滋润,真的会体现出幸福、快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