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名人 新话题
作者:张瑞生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知青孙立哲,不仅在延川家喻户晓,就是全国也是名人,报纸广播经常播放这位农村赤脚医生土窑洞里治大病,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进而成为全国医疗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时过境迁,四十多年过去了,即使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可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孙立哲。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许多经历,不但没有被人们忘记,反而更加光彩夺目。九月五号,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亢奋之中时,在延安国胜宾馆,诸多朋友聚集在一起,又一次与其会面.。“首都医科大学关家庄开门办学四十周年联谊会”几个大字闪烁在舞台上方的电子屏幕。标明这次活动是由这所著名高校举办。这样,活动的档次让人肃然起敬。让人觉得孙立哲这面旗帜,不仅影响到当时农村,更高高飘扬在北京的大学象牙塔,从而引领者整个卫生系统以及其他行业。这大概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那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活动开始后,学校的负责同志简要回顾了在一九七六年,首都医科大学(原来叫北京第二医学院)当从报纸广播里得知,孙立哲这位赤脚医生能在土窑洞里治大病,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赤脚医生,让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于是他们落实了毛主席当时提出的开门办学的指示,从北京来到延川的关家庄,克服种种困难,和普通缺衣少食的陕北农民生活在一起。他们要向孙立者学习的不只是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孙立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精神。当负责人在介绍这些曾在关家庄实地学习的当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时,我看到,四十年过去后,他们也是满头华发,岁月虽然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但是始终没有冲淡对于这块贫瘠土地的无限眷恋。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些如今是医疗卫生的精英还专程去了延川关家庄,与那里的老乡共同回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并且受延安大学邀请,在当天下午为这些在校学生做了专场报告。我没有听取他们的报告会,其反响情况自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毛主席提出的开门办学方针,与现在精英教育肯定会出现一些冲突。再说了,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与四十多年前大学生成长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延安大学大概也是觉得目前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加强精神人格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培植。我想如果这些学生能够记住孙立哲当年那种“土窑洞里治大病,一心为人民”那种精神,并且加以一以贯之传承下去,那么,他们未来的道路无论曲折与否,地位无论高低,他们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其实我过去并不认识孙立哲,只是在《山花朵朵红 》这首歌曲和报纸广播以及民间神乎其神传播中,逐步加以了解的。当孙立哲和我握手问询时,我实事求是告诉他,过去我们并未见过面。我原来想告诉他,今年我曾在空间里写过两篇有关孙立哲的文章。其内容与角度与目前有些文章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有关他进驻延川县医院,受当时政治气候影响,虽未对任何人产生负面作用,但毕竟曾经引起某些人的不满。我的本意并不是要贬低孙立哲,只是想表明任何英雄和名人的成长,或多或少地带有时代色彩。当我知道他的行程安排的如此紧密,作为同龄人,自然能体谅其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加上他并未看过我的文章,三言两语还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因此我没有做更多说明。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生命有限的历程中,能当面和孙立哲见面,也算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联谊会上,我看到孙立哲第一个在土窑洞里做过手术的妇女以及曾经做过膝关节的另一位妇女 ,内心浮想联翩。当有些人自编自演的节目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当年群众赞扬他土窑洞里治大病,你就是那灵神神。其实孙立哲本人是异常谦和的。他在开场白中说,自己是受到陕北高原深厚文化底蕴熏陶而成长起来的。听到他发自肺腑的真诚为而亲切的讲话,我便对于那场知青运动有了新的认知。我自己也是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的最后十来天中,被通知不进行考试了,要参加文化大革命,后来也就回到父母身旁,从此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后来当听到邓大人说,知青运动花了三百亿,买了知青、家长、农民三个不满意。以后随着非毛化思潮涌动,各类媒体口诛笔伐,把这场运动予以全盘否定。几十年过去了,包括我们这代的亲历者,大家又开始进行反思。毛主席曾用一个哲学观点说,不要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当然这个问题命题太大,绝非三言两语能说出孰是孰非。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确实有包括孙立哲在内的一批知青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历史不能假设,如果没有当年的上山下乡,也许孙立哲很可能不会成为耀眼的明星。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医疗福利有了很大改善,农业文明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各方面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那么我们为啥还要怀念和弘扬孙立哲的这种精神 ?第一,我觉得孙立哲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知识分子具有家国情怀,他们提倡的是,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这一大批插队知青,固然有许多人一直抱怨这场运动毁灭了她们,但那些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使命的热血青年,在艰苦的坏境中,首先想到的是比自己更穷苦和卑微的普通农民。他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方式,投身到建设和改造农村落后面的行列中去。例如,习近平开发利用沼气,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有的知青帮助农民扫除文盲,而孙立哲则是看到农村缺医少药,培养赤脚医生。文革中有句话是,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孙立哲从大都市来到穷山僻壤,没有出现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而是看到这些曾为共和国建立出力流血的农民,至今仍然处于缺医少药、基本健康得不到保证,他或是自觉和不自觉的选择了担当,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障。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各类医疗纠纷。试想如果因为技术和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出现医疗事故,那就很可能成为学院派攻击的目标,成为政治气候的牺牲品。因此,从古到今,但凡有强烈担当意识的志士仁人,大都不可避免出现个人命运的悲剧。台湾作家柏杨曾有一句名言:国家需要有远见的人,而他们的命运往往是可悲的。后来孙立哲为让中央更清楚了解陕北农村医疗状况,差一点被卷入政治漩涡,从而受到有惊无险的审查。他的这种精神,这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所提倡的道德核心标准:文死谏、武死战。他的这种精神之所以受到后来人仰慕,因为他当时的身份只不过是个最基层的农村赤脚医生。但是,从这次政治风波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孙立哲在广大群众的威望,那个万人签字证明其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优秀品质。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恐怕在我们的社会很难再有这样动人场面出现了。而中央以及地方领导最后还是还原了孙立哲的清白。前一阶段,高晓楠曾抱着对我说,政治是残酷的,有时甚至是不讲理的。而从孙立哲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总是公允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党是完全能够明辨是非的。第二、孙立者的精神,还包含了教学相长的内在规律。他在改造农村的同时,又受到陕北农民优秀品质的熏陶。从他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他从来没有嘲笑农民的自私落后和愚昧。而是更加热爱这块贫瘠的土地,热爱这些地位卑微、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劳苦大众。虽然我们党历来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真正把这一口号变为行动人,确实并不多见。孙立哲应该是这一宗旨的忠实践行者。过去是这样,现在他能把这些满头银发的一批人邀请到延安,并且设宴招待,足以说明他与这些农民不仅仅是感情的深厚,更主要的是,他始终觉得这些目不识丁的村民,是他的恩人和老师。第三,孙立哲成才之路印证了毛主席关于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在来延安的路上,我和冯山云还在议论毛主席曾经说过,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孙立哲只是个初中学生,可是他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游泳中学习游泳。这让我回想起当时曾经有八年制医科大学毕业生,来到延川,虽然学富五车,但对于农民和社会的贡献,似乎与孙立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四,孙立哲能在土窑里治大病,没有无影灯,用手电代替,这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更值得历史加以肯定。也许有些人说,过去设备落后,需要这种精神,现在是信息时代,这种土老帽已经过时了。其实任何社会,在人们积极进取的道路上,总会不同的艰难和曲折,如果什么时候抛弃了这种精神,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当然孙立哲的精神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只是从有限的资料里加以整理,肯定会挂一漏万。
这次和孙立哲见面,还有几件有趣的小事,也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吃饭结束时,我看到从北京来的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看到每个桌子上的剩饭剩菜,颇为可惜,于是他们提议让大家打包,可以响应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几人尽量把能带走的收拾起来。曲光因为和我是朋友,非得让我和山云夫人带走苹果和红枣。我的本意是这些土特产出自我们延川,并不稀罕。可是曲光却态度坚决,无奈之下,我两只好接受。回家的路上,我也颇为感动,这些和孙立哲并肩战斗过的北京知青,虽然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在关家庄插队时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大约正是这种作风,才使得他们至今仍然不骄不躁,脚踏实地地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他们的光和热。二是画家冯山云和白树梅在百忙之中,为孙立哲作了人物油画。当时,画作墨迹未干,冯山云离开后还让我转告孙立哲,油画未干,实在不行,第二天就不要拿了。由此可见,他们的进度迅速,更重要的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孙立者精神的无限崇敬。冯山云提议,让与会者在画板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有一位签名者叫曹妍,她原来也是孙立哲培训的赤脚医生。我过去认为这些农村姐妹兄弟,所受的教育并不全面,文化程度不会太高。可她的字写得相当漂亮。由此可见,当时这个赤脚医生群体,其文化水品也是相当不错的。难怪马力在介绍许多曾在孙立哲手下工作过的同志时说,有几个人早已穿上皮鞋,成为我县各级医疗机构中的业务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正式印验了那句话,强将手下无弱兵。三是,大家在孙立哲的感召下,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原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担任讲解员的一位女士,当场凭借记忆,声情并茂朗诵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过去这篇文章不知读了多少遍,那时觉得异常乏味。而现在听到有人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不仅在听觉上感到新奇,更重的是,老人家的文章指引着几代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更重要的是,还塑造了包括孙立哲在内的一大批时代英雄。四是有些同志可能是受到孙立哲感召,同样树立了担当精神。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我县的马力,妻子第二天在北京要做癌症手术,可是他在这天晚上还要联络各方面同志。冯山云要和一位领导会面,连晚饭都没有吃,匆忙赶去。而他要谈的事情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就如何发展延川文化事业,要向领导提出建议。谁都知道冯山云是在前两年做过胃癌全切手术。一般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考虑自己的健康,可是冯山云也和孙立哲一样,同样把文化事业看做是自己的生命。看到这些现象,我发自内心认为,国家有这么一大批勇于献身的志士仁人,振兴中华民族的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
在文艺表演时,孙立哲不顾连日奔波,也和大家一起扭起了秧歌。曹伯植弟兄二人以及其他几人的现编现唱,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当精彩的。有些唱词可以称得上精品,当时我已经觉得基本记下来。可是第二天竟然全忘光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惋惜。我对冯山云说,看来我是真的老了。感谢首都医科大学举办了这场联谊会。让我看到久违了的“开门办学”四个大字。当年毛主席提出要开门办学,同时要求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还要学工、学农、学军。但是近几十年,早已把老人家的一些正确思想抛之脑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首都医科大学回顾开门办学的成就,不仅是对孙立哲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觉得,毛主席思想的灵魂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