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悄为人知的国学通道
喻建国
中国国学中心建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文化综合区,将是国家级、标志性、开放性的新型公益文化设施。中国国学中心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未来的国家美术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为邻,总建筑面积超过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文化,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杨朱(约公元前395年至约公元前335年 ),姓杨,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他是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知名弟子有孟孙阳、心都子,学说继承者有告子、子华子、詹何、它嚣、魏牟等人。其学说并不是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们“贵生”、“全生”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
贵生旨在惜爱贵重一切生命,《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有曰:“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吕氏春秋》有曰:“得其不过节之情,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 全生,指保全生命;道家称保全自然赋予人的天性。《庄子·养生主》有曰:“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热爱社会已经全部内蕴其中。
因为热爱生命,贵生除了贵己之外,也必贵人。既贵人。利他也必油然而生。《管子·立政》有曰:“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居无以自守也。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吕氏春秋·贵生》有曰:“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陈奇猷校释曰:“子华子以为‘生’之至上者为六欲皆得其宜之‘全生’。”这里保全天性,顺其自然,呼之欲出。唐·元结《喻旧部曲》诗有曰:“劝汝学全生,随我畲退谷 。”胡适在《读一》中有曰:“全生要在适性,全性即是全生。”
六欲皆得其宜,引出廉耻,廉耻,即廉操与知耻,出自《荀子·修身》。廉管控了自私,无形中也就开阔了无私与利他;耻将自私投入了不屑的境地,无私与利他被无形中又获得放大并迅速提升。
利他,个体经常想到他人的需要,并且经常会为他人的需要做出自己的努力,个体还会在这种努力中丝毫不盼回报地使自己倍感快乐,国学中的廉耻为利他开辟了一条中国古代的悄为人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