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由此迅速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宠”,已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供给侧”毫无例外的也成为会展业在“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条件,实现会展业的供给侧改革。
目前,我国会展业供给规模较大,持续攀升的供给规模制造了会展业的非理性繁荣。仅以展览业为例,2016年1月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中国展览数据报告》: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平方米、且举办2个以上经贸类展览会的专业展览馆共有136个,比2014年增加8个,但场馆出租率普遍不高,超过60%的场馆出租率低于20%;共举办2612个展览会,比2014年增长约7.8%,比2012年增长约27%;全国共有2047家组展单位,比2014年增加193家,增长约10%,其中73%的组展单位每年只举办一个展览。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会展业存在严重的虚假繁荣,实则有效供给不足。那么,会展业应该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一言以蔽之,必须增加有效供给。
笔者以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实现精准供给,盘活存量,着力解决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效率偏低的问题,这是解决“结构”问题。过去我们办会展,总是不注重题材与主题,很多主办方不能精准把握产业需求、展商需求和专业观众需求,虽然展会数量增加,但展会题材和主题趋于雷同,展会价值流于形式;同样场馆建设热潮不减,但大多都是缺少需求分析的盲目供给,外形壮观,体量惊人,最终沦为中看不中用的“太空馆”。我们总是单纯追求全球最大场馆、全球最多展会数量,很少清醒地认识到与需求不匹配的供给即使规模再大,也是低效甚至无效供给;持续攀升的供给规模除了制造会展业的虚假繁荣,并不能提升行业效率或是为企业盈利能力做出多大贡献。甚至笔者作为一个农业行业非营利社会组织的会长还经常性面临为一些会展举办单位或者什么交易会找参展单位的问题。企业盈利能力如何?行业产值如何?……从规模导向转为质量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盘活存量供给的当务之急。
二是合理解决会展资源的布局,继续培养“增量供给”,释放增长新动力。“增量供给”要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避免形成新的低效供给。我以为,有二个角度可以发力:一方面要立足国际化、全球化。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G20峰会等重大合作倡议和国际化活动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会展业未来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主动开辟国际市场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积极随同中国企业走出去,甚至要走在企业前面搞好服务,可以到中亚办轻工食品展会,可以到非洲办糖酒副食展会,也可以到欧亚国家办汽车展览。不仅是办展会,还要参与标准化的制定,争取话语权,让会展业国际化有中国声音和中国规则。二是立足科技化、信息化。要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经济服务,主动借力新技术融合发展。3D打印、智能制造、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等等新技术必将释放极大的势能,也是中国经济引来新的黄金二十年的最佳机遇,也将是会展业发展创新、创新发展的根本。目前,会展业的技术融合一直处于零敲碎打的初级阶段,缺少惊艳之作,何时出现惊艳之作是会展企业应该关注的焦点,也是新的增长点的关键,谁赢得了这个焦点的发力,谁就将赢得会展业的领军地位。未来的“增量供给”必须解决全国范围的资源合理布局,应该在传统供给的基础之上加快融入科技要素,通过融合发展、跨界整合打开会展业的新格局。
三是把产业会展作为今后会展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正在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也是会展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产业会展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会展活动的总汇,各行各业都会有会展。会展是形式、表象、载体、平台,而产业是会展的内容、本质。过去在会展业快速发展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城市领导十分看重会展业对城市经济高达一比九的拉动力,过分强调会展业是飞机在城市上空撒票子,而忽视了产业发展才是会展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导致建了一批设施豪华的展馆来晒太阳。必须认识到产业会展是会展产业的基础,先有产业、才有会展,特别是现在提出供给侧改革,会展业特别要关注产业的需求,凡是搞得好的产业会展基本上都成为了会展业的拳头产品、明星活动。比如北京办的世界草莓大会,这对北京农业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办会之前,草莓业产值很低,办了世界草莓大会,草莓产值有了很大提高。尝到甜头后,北京现在还办了葡萄大会、土豆大会,加上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大促进了首都观光农业的发展。陕西每年的农高会,也是农业界的盛会。还有北京的农业嘉年华,以及西洽会、义乌小商品交易会等等。东莞会展业就是在香港展览公司等同行的业务指导下,顺应加工业发展建设了东莞现代国际展览中心,特别是形成了一批有国际水准的高技术展览会。譬如广印展,全球有三个展,东莞就有一个,还有工业装备展,现在也是超过10万平方米的规模,全球最先进的工业装备都可以在这个展会上第一时间看到,对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些成功无疑说明只有有明确产业支撑的会展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也说明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过会展专业化的运作,才可以提高产业会展的运行效率,能够更好发挥产业会展对经济转型、产品升级和产业优化的杠杆作用。
四是会展必须注重创意策划,要走品牌展会之路。我国展会规模与体量尽管很大,但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展会却不多,问题出在办展单位不太重视展会的创意策划,而恰恰是这个“软科学”决定了展会的档次,如拉斯维加斯几个展览会,全球顶尖的企业和专家都在那里参展和观展,其中每年一月在美国举办的全世界最大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的人山人海,能吸引全球最顶尖展品和最专业的观众。世界顶级大展的成功,在于展会具有顶级的设计策划团队,CES(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等展会后面是大量的咨询公司,人家的技术论坛是全世界顶尖的专家搞的,几千个最顶尖的专家在研讨。反观我们,展台创意是请搭建公司捎带着做,就像过去买电脑配送软件一样,软科学不被重视、创意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就很难出现让世界惊喜的全球顶级大展。因此,会展业的供给侧改革应予以高度重视。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展会档次要提升,不提升不行。
同时,我们只管招商不管服务的异化了的展会一定要退出会展业。我们常常概括品牌展会,就是行业盛会。假如这个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设计、最先进的产品,包括这个行业顶端的企业、顶端的人员不集中在一起,就谈不上品牌展会,也必须是立足实体经济的品牌展会,同样这也是对于异化了的招商型展会的的一个纠错,只有展会的品牌化才能实现持续竞争力的提升。
会展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庞大且不容回避的课题,还存在进一步简化政府职能、减税减负、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以及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继续开展顶层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希望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会展业共同“破题”,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