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成就辉煌、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大批制造业企业逐渐成长,开始参与国际竞争。
成就表现在:
产业总量不断扩大,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制成品出口全球居首;
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创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总量进一步增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实施,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实现自主化;
中国制造业成就辉煌、但问题同样突出:从我国制造业发展周期看出,从2003年起我国承接了较快的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产值增长速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增加值率变化不大,进一步证明了发达国家只是将低附加值的制造组装环节向中国转移。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高端组装和中低端加工基地。

但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同样严重,中国制造业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就需要克服以下拦路虎:
第一,长久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
第二,“世界工厂”地位突出,却很少有在国际上广为人知的制造业品牌。反观欧美,著名制造业企业的品牌在全球家喻户晓,即便是日韩,也有索尼、三星等在国际市场上响当当的名号。
第三,自主创新对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不足。
第四,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突出。
第五,粗放工业化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第六,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与政策问题突出。
制造强国战略进行时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开始努力转型升级,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强国战略启动。
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提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求我国制造业从此前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发展,逐步向中高端发展迈进。
而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是为了解决“如何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发展”、“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来促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等具体问题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瞄准核心技术及产业创新能力,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制造含金量的提升,这是未来中国制造企业、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制造强国战略,为中国制造业勾勒出了一幅居于产业链价值高端的美好蓝图,但中国制造业美好明天的达成须首先克服技术密集、品牌薄弱、自主创新、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及体制机制这6大拦路虎。
每一只拦路虎的克服都困难重重,基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解决既考验着国家领导层的智慧,更是对改革决心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