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修学导读 ——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相关内容讲解
时间:2015年12月27日
讲述:正传法师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
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
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
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瑜伽师地论》把它翻译成阿那波那,其实阿那波那还有一个翻译叫安那般那。不管它翻译成那个词,其实就是出入息的意思。
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念,就是忆念。就是注意你的入息和出息,阿那就是入息,波那就是出息。
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 所缘是指观察的对象,把出入息做为忆念的对象。
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这里分的很细,入息它也给你分两种,我们一般说入息出息就可以了,他还给你分个中间入息。他这个前面一个入息,指的是刚刚入息的时候,中间入息是后面的入息,就是分成前后两段。这个观察很细腻的话,就会有这样的差别,观察很粗糙的话,就不会注意到这样的差别。
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入息无间、外门风转;始从脐处,乃至面门,或至鼻端,或复出外。
好,第一个入息,它这个入息前提要有个出息,出息无间,出息到了一定的限度,然后你的内门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动力,你就开始吸气,也就是你出了气之后你就要吸气。那内门风转呢,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自律神经在进行调节。那这个入息入到那去了呢?乃至可以说入到肚脐里,就是呼吸很深的意思。这个脐息法就是把呼吸好像吸到肚脐这个地方,肚脐这个地方就是中国道家的下丹田,吸到肚脐这个地方,其实就是呼吸很深的意思。这里的脐息,脐就是我们的肚脐,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呼吸时靠什么?靠脐带和母亲联系,所以我们出生以后要剪断这个脐带,剪断脐带以后,我们的脐息就断了,所以说道家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恢复到这种脐息的状态。脐息断了后就是口鼻呼吸,口鼻呼吸就是胸式呼吸。后来的修行又用胸式呼吸回复到脐息腹式呼吸。我们普通人就是用口鼻来呼吸,属于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我们有一个横隔膜,由自律神经控制横隔膜起伏,然后我们就会自动的进行呼吸。呼完气之后我们自动就会自动吸气,这个叫胸式呼吸。
但是修行的人呢?练的好的人,有的人可以回复到所谓的腹式呼吸,就是用腹部的收缩来控制呼吸,他的呼吸就不是在横隔膜上下起伏,而是腹部在收缩。那么呼吸再深入的话,这个叫什么呢?踵息,踵是脚跟的意思,就是一口气能够呼吸到你的脚跟部去。这个其实是种比喻,不是真正把你的气呼吸到那里去。你们不要以为是真的吸进去了哦,现在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生理学知识就知道,这个我们不可能把气呼吸到你的脚跟,或吸到你的肚子里去,不可能的,这个生理系统都不一样。这个只是要深入呼吸的意思,你的呼吸越深沉越细腻,你会感觉到是在用肚脐在呼吸,或者感到你在用踵在呼吸。那只是修行中对不同深浅层次的感觉,大家要把这些基本的道理搞清楚,不然的话就迷信了。
你们看我现在虽然名词搞不清楚,但以前我专门修过这个安那般那法,很仔细的练过,所以我知道这个方法。那么这个内门风转,我们不用猜测它了,其实就是自然呼吸。乃至脐处,就是深入到腹式呼吸。
始从脐处,乃至面门,或至鼻端,或复出外。出息的时候是相反的过程。
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读到这个地方,我就知道什么叫做中间入息了,就是你的吸气己经停止了,但是这个时候你还觉得有个气往你那个肺部走,那个叫做中间入息。用现在的生理学知识讲的话,就是肺泡被鼓起来了。一吸气之后,吸进以后那个后面的肺泡鼓起来了的那个状态,大约就是这个中间入息。
然后就像入息这样,那出息、中间出息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它们的方式相反。入息无间,入息到头了,然后就转成自然的出息了,然后出息好像是从脐处,或者是从面门,或者是从鼻端出去,就出到外面去了。以前我们还练过什么毛孔呼吸,就是皮肤毛孔张开来呼吸,其实现代生理学经过研究,我们呼吸的时候,我们不但要那个鼻子呼吸,也就是肺这套系统是占主要的,但实际上我们的皮肤也可以呼吸的。人的嘴巴也是可以呼吸的,所以说,鼻子出不了气的时候,我们就用嘴巴来呼吸,可以暂时补充一下。如果口鼻都不能呼吸的时候,我们的皮肤也可以帮助我们呼吸一点。
但是修行的很深入的话,他真的感到自己的呼吸完全没有,你放一根鹅毛在他的鼻子前面,那个毛都不会被吹动,那就是他基本上口鼻的呼吸就停止了。但这个时候怎么呼吸呢?就是所谓的体呼吸。体呼吸其实就是用身体去呼吸,就是毛孔呼吸,都是一回事。我把这几个的差别讲一下,把那个所谓的道家修行方法都给你们讲一下,你们就知道他们的用处,他们的融汇处在哪里了。
入息出息、有二因缘。何等为二?一、牵引业,二、脐处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入息出息、有二所依。何等为二?一、身,二、心。所以者何?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若唯依身而息转者;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彼息应转。若唯依心而息转者;入无色定、生无色界、彼息应转。若唯依身心而转、非如其所应者;入第四静虑、若生于彼诸有情类、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彼息应转。然彼不转。是故当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
为什么我们会有呼吸?入息出息有因缘。我们有呼吸的第一个,就是因为是因为业力的缘故。牵引业,就是它能够引生业力,或者说它是由业力所引生的。只要我们生命投生到人间来,出生的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打他几下,那个婴儿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这个时候就从所谓的脐呼吸转变为口鼻呼吸了。那么现代的生理学也跟我们讲,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呼吸?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空气和气压,所有的生命在这上面要活动,那就必须要适应这个气压环境,它就必需产生呼吸的器官和功能出来,这就是根据外面的业力所引发的。
第二个叫做脐处孔穴和上身所有孔穴。你在胎儿的时候你要靠脐带跟母亲连通,所以叫脐处孔穴。当你变成口鼻呼吸的时候,要用鼻子要用嘴巴。现代医学西医有什么方法呢?假如你的口鼻不能呼吸了,直接用机器让你的肺动起来,不就起到呼吸的作用了吗?所以不一定要用口鼻呼吸。所以这里写的很有水平,它说上身分所有孔穴,没有说口鼻,口鼻的局限性太狭窄了一点。
入息出息这两种所依,它要依靠什么呢?依靠身体和心。一个是要依靠你的身体,就是你要有一套呼吸系统。第二个还要有心,这里的心就是说要用意识去控制它。比如我们这个呼吸,平常是说不自主的呼吸,但是我们也可以控制我们的呼吸,让它变得轻、变得慢、变得快。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呼吸,所以说要依靠身和心。
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那么有的人就不一样,有的人只是靠身体,依身而息转,只要有身体他就能呼吸。
若唯依身而息转者;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彼息应转。入了无想定的人,入了灭尽定的人,或者入了无想天的人,这是三种很特殊的情况,那么这种人到底是什么境界?我们没有这个境界,我们也不用去猜它。大概是说,他们是很特殊的一类。
若唯依心而息转者;入无色定、生无色界、彼息应转。心入定了以后,让你升到无色界,那么你的息也就变了。
以上所说的息就不是我们说的呼吸,色界以上它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但是假名为息。
若唯依身心而转、非如其所应者;入第四静虑、若生于彼诸有情类、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彼息应转。还有一种入第四禅,四禅众生他们的呼吸。还有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它们是指胚胎发育的不同状态。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间,他需不需要呼吸呢?它当然也有他所谓的呼吸,这个就叫做彼息应转。
这些情况下的呼吸,不能局限在我们现在所说的呼吸方式上,这些都是特殊的方式,我们就不用研究那么深细,因为跟我们现在的修学无关。你只要知道,根据不同的身心就有不同的呼吸方式。
我们再往下看,这讲的非常的详细:
入息出息、有二种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入息出息、有二种地。何等为二?一、粗孔穴,二、细孔穴。云何粗孔穴?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云何细孔穴?谓于身中一切毛孔。对,你看有一个毛孔呼吸,毛孔可以呼吸这古人也知道的。这里入息出息有两种,一个是入息向下,一个是出息向上,入息的时候往下行,出息的时候是往上行。这个就很简单。有两种地,就是有两个地方可以出息入息,一个就是粗的孔穴,一个细的孔穴。粗的孔穴就是嘴巴和鼻子,细的孔穴就是毛孔。
入息出息、有四异名。何等为四?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风名一种、是风共名;余之三种、是不共名。那什么叫做出息入息,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名字,第一种名风。这里的风呢和那个风界是一回事,其他三种是不共的名字。不共名的话就是说,叫阿那波那(安那般那),叫入息出息,叫身行都可以。
下面的内容我尽量的详细的讲解,因为很多人都喜欢修这个数息法,我以前也修过,所以我就趁这个机会,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课间答疑:
秋慧问:师父,念诵的部分是不是原经文。我的书没找到?
法师:我们现在念诵的是原经文呀,在《瑜伽师地论》的第二册第二十七卷,不知道你那个书是哪个版本?我们的书是834页,我们这是莆田广化寺的版本。
秋慧:观呼吸法
法师:这个观呼吸,观息法门是很重要的法门,这里好像讲的比较详细。这段经文找到没有?因为我们念的比较快呀,不是重要的地方,我们都略过了。
秋慧:嗯,知道了。
真幻如梦:观息主要是修禅定吗?
法师:观息主要是修禅定吗?这个不一定是修禅定。它是四念住中一个很重要的法。解脱道中有一个重要的法叫四念住,四念住包括身念住,它是身念住中间的一部分,这个次第要知道。有人通过这个观息的方法,可以深入禅定,也可以深入智慧。甚至你用这个方法来参禅,可不可以?还是可以。在《实证佛教通讯》上有相关的开示。如果你说主要是修禅定,这个说法很片面。它既可以修禅定,又可以来参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善巧方便。所以,我也是比较喜欢修这个法,以前我刚入门修行的时候,我的那个老师就非常强调,说是两大甘露法门之一,我比较喜欢修随息法,而不用数息法。
什么叫数息?什么叫随息?到时候我再讲,看后面有没有相应的文字。我一般会教大家说,我们修的是随息法门,随息法有教过大家练过的。这个方法很多,有时候我也叫它观息法门,也叫它身念住,也叫它大乘观禅,都是可以的。
好,请把上面哪一段把它念一下:
修入出息者、有二过患。何等为二?一、太缓方便,二、太急方便。由太缓方便故;生起懈怠,或为惛沉睡眠、缠扰其心,或令其心、于外散乱。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云何令身生不平等?谓强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执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风转。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名能战掉。此战掉风若增长时、能生疾病。由是因缘,于诸支节生诸疾病。是名令身生不平等。云何令心生不平等?谓或令心、生诸散乱;或为极重忧恼逼切。是名令心生不平等。
修入出息的时候,在这之前要告诉有两个过患,过患就是注意事项,千万不要犯的错误。哪两个地方呢?一个是太缓,一个是太急。太缓不是你呼吸的太缓慢的意思,而是说你没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比如东想西想的、或提不起观息的正念,当然你就开始打瞌睡,当然你就开始胡思乱想哦。
这个观息的练法,有点像调息。调息是气功三要素之一,气功讲究三调:调身、调息、调心。以前流行气功,这个气功其首先指的就是呼吸方法。气功最先叫做吐纳,就是非常强力的进行呼吸,它吸气的时候要有声音,吐气的时候也要有声音。这个吐纳法是气功最原始的生态,后来改成了各种不同的练习方法,统称为气功。
修入出息的太急,就是你在练入出息时,你的方法如果不对会造成疾病。让你的身行出现不平等,就是会让你练出毛病来。由这个不平等,就能产生身体诸节的战掉,战掉就是风大不调,它的增长会导致身体诸节的各种疾病。
在佛世,印度的医学认为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是致病的原因,归纳为四百四十病,跟我国的中医有差别,中医致病的因素是七情六欲。其中有一种就是风大不调所产生的病,如果你修呼吸没修好,你就会产生风病,那现在的说法叫什么呢?叫气机紊乱,比如有的人一打坐就感觉身上有气感,稍不注意就变成风病了。我曾遇到一个人说他就有这个毛病,他只要一打坐,就觉得一股气冲上他的头顶,然后就感觉像一块石头压在头顶上,让他感到很不舒适。他是怎么造成的?就是他的作意太重,也叫意念过重。
还有一种呢,呼吸动作太粗猛,就是你呼气吸气的时候力量非常的大,没有调好。像练吐纳就是要求气息要猛,但是如果没有调整好,就容易得风病。
讲到这个地方我要给大家讲一下,我就是练这个呼吸太猛的受害者。以前我修过一个方法叫九节佛风,九节佛风就相当于吐纳,修九节佛风呢,我没练出毛病,但是修另一个方法宝瓶气就练出病来。宝瓶气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练闭气。上行气往下下行气往上,然后压止在腹部脐轮,像两头塞上以贮存空气的瓶子一样。那时候也就二十几岁,人年轻练的非常猛,就把自己给练伤了。练出什么毛病呢?就是我只要一呼吸,稍微一作意,就觉得有股气一下子就堵住了,就开始疼痛,还伴随着肌肉的抽痉跳动。
所以说,这些都不要乱练。我那时还有师父教有明师指点,我都还练出毛病来。就算你有明师指点,你也很容易出事,因为你自己没法控制自己,练的时候,有时候感觉练的很好,结果就多练蛮练,稍不注意就把自己给练伤了还不知道,等练伤了犯病时才晓得遭了。
这些现象都是有风病,让你身不平等心不平等,当你练出病了以后,你再想练就练不了了。像现在我就不敢练了,一练气就要出毛病,那个气机就不舒服,年轻的时候无所谓,等练出毛病来了以后就有所谓了。所以说,这样的方法我都不建议大家去练习。
好,《瑜伽师地论》中讲出息入息,阿那波那的修行方法有很多种,讲的非常详细,很多方法都是我以前练过的,有实践的经验。可惜我当年就是太年轻,学的又很少就不知道有这么多方法,反正老师教什么我们练什么,或者说我们看到什么就练什么,还是属于盲修瞎练。
云何名为算数修习?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何等为四?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
云何以一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入时、由缘入出息住念,数以为一。若入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为第二。如是展转、数至其十。由此算数、非略非广;故唯至十。是名以一为一算数。
这个叫数息法,有很多种方法,大家如果想研习的话,就要把这些文字仔细的研读一下,文字其实不难。
一为一算数,就是入息的时候算一个数,出息时又算一个数,就是两个数,它是一呼一吸各为一个数,如此从一数到十,这样的方法只能数到十,然后又开始重新从一数到十。这十个数总共有几个呼吸?五个呼吸。
云何以二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尔时总合数以为一。即由如是算数道理、数至其十;是名以二为一算数。入息出息、说名为二;总合二种、数之为一;故名以二为一算数。
然后第二种,就是一呼一吸本为二个,合二个计为一个数,如此从一数到十。
云何顺算数?谓或由以一为一算数、或由以二为一算数、顺次展转、数至其十;名顺算数。
前两种计数的方法任选一个,然后先从一数到十,数到十后又重新从一数到十,如此循环练习叫做顺算数。
云何逆算数?谓即由前二种算数、逆次展转、从第十数,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数其一;名逆算数。
逆算数就是说从一数到十,然后再从十倒着数,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若时行者、或以一为一算数为依,或以二为一算数为依,于顺算数、及逆算数、已串修习;于其中间、心无散乱。无散乱心、善算数已;复应为说胜进算数。
以前我修过一种方法,当然是外道的不是佛门的方法。这是是看这个书上学的方法,不是老师教的。书上说如果你能专注数一百个呼吸,能坚持每天数一百个呼吸,你的身体就会非常的柔软气血充沛打通经脉。所以我就练这个从一数到一百,这个很有效果的,当然还是有技巧的。这个技巧我这里不教大家,以后有机缘可以当面教,练练身体也不错的。
如果数到一千息呢?很厉害,可以延寿的。在数息法的时候要心与息合,在练习的过程中心不能散乱。外道练数息多是为了强身健体,佛教的这个数息法,主要是为了依这个方法而让心能够定住不散乱,目的就不一样了。还有一个叫做胜进数息:
云何名为胜进算数?谓或依以一为一算数,或依以二为一算数,合二为一而算数之。若依以一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二合为一。若依以二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四合为一。
这个是综合的运用,这也是一种方法。或以一为一算数者,把一次入息和一次出息,两个合计为一个数。或以二为一而算数者,把两次入息两次出息计为一个数,就叫四合为一。
如是展转、数乃至十。如是后后渐增,乃至以百为一而算数之。由此以百为一算数、渐次数之,乃至其十。如是勤修数息念者、乃至十十、数以为一;渐次数之,乃至满十。由此以十为一算数、于其中间心无散乱,齐此名为已串修习。又此勤修数息念者、若于中间其心散乱;复应退还、从初数起、或顺、或逆。若时算数极串习故;其心自然乘任运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缘,无断无间、相续而转。先于入息、有能取转;入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转。次于出息、有能取转;出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转。如是展转相续流注、无动无摇无散乱行、有爱乐转。齐此名为过算数地,不应复数。唯于入息出息所缘、令心安住。于入出息、应正随行,应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若转若还分位差别、皆善觉了。如是名为算数修习。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就是从一数到十,然后你后面慢慢的练习,随着你练习越来越多的话,就从一数到一百。或者说是以此类推,后面可以数到一百息,一千息,一万息都可以。
数息的时候有个重点,你要知道你数了多少。如果你数着数着突然就不知道你数到多少了,就是你失念了,失去对出入息的忆念,那么对不起,从头来再数。一定要你数的每一个数字你都非常清晰,你数一就是一,你知道你呼吸了一下,你知道数一,知道呼吸了一下。数了二,你就知道你呼吸了第二下。数到三,你就知道是三,很清晰明白。一旦你忘了数到几了,那就从头开始数,前面的全部做废,从头开始数,就这么不断的练习,这叫做串习,不断的练习就是串习。当你练到后面的时候,就是你的心越来越安定,你的呼吸,你的心越来越专注,呼吸越来越平稳、安定。
当你知道随的时候,就不用再数数了,不用非要去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数是一种入门的方法,当你能够数的很熟练的时候,你就要转入随,随就是不要有数字。随的意思就是说,反正你在呼吸,你知道你在呼吸就可以了。
像我有经过这个修行经验的人,我一般不会教人练数息法,直接就教大家练随息法。因为数息的话,一二三四五六七,很多人不容易做到,因为他心比较乱。你教他数数吧,心也许会更乱,所以干脆随息。随息,是直接让他观察呼吸的状态。
后面那一段文字讲的是随息。数息和随息就是要知道,一个是入门,一个是要安住。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所以说刚开始要数息,后面就要随息,随息后面就要止息,止息就是心一净性。呼吸和你的心融为一体了,这个在道家叫心息相依。练到心息相依这一步的话,你的心理和生理,就会发生反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强身治病的养生方法。所以,大家要练的话,我建议大家练到这个层次,心息相依这个层次。
话题扯远了,我们等一下再来进行一个总说。现在就是大略讲解一下。
又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彼由此故;于散乱处、令心安住,令心爱乐。若异算数入出息念;彼心应为惛沉睡眠之所缠扰,或应彼心、于外驰散。由正勤修数息念故;彼皆无有。若有利根、觉慧聪俊、不好乘此算数加行。
这里说的很明白,数息的方法是给钝根的人说的,心里都是比较散乱的人,给他们说的让他安住,让他能够入门,所以就修这个数息法。如果你是利根的人,你是很聪明的人,用这个数息的方法,恐怕就不好,用这个方法就不容易入门,不容易修行。所以说我这个方法,还是个利根的方法,就是说随息,从随息开始修,不从数息开始修。数息是一种方便钝根人入门的方法,有对治的作用。
若为宣说算数加行;亦能速疾无倒了达。然不爱乐、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随行;能正了达如是加行、有如是相。于此加行、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证一境性;于其所缘、爱乐趣入。
如是彼于算数息念、善修习已;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诸蕴。
这里就是说,如果喜欢修这个数息法的话,通过这个数息方法,能够深入的修习的话,这个就很好。如果不喜欢数息怎么办?不喜欢数息,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爱乐就是喜欢,你教他数息,就很容易相应。但是有的人就不喜欢数息,像我以前就是这样的,刚开始也是练数息,没练几天就不想练了,因为我觉得练起来好烦,数一二三四五,真是很烦。所以后来,我听一个老师教的从随息开始练,我就觉得随息蛮好。随息的话就是说,你注意你的呼吸,不管你的呼吸是什么状态,你就只是注意它就好。
因为我们的呼吸它本身是一种自动的,被动的状态,现代知道是自律神经的作用。我们要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用我们意念去控制它,它就自然会呼吸。所以说,修随息的人怎么修?他就是只要注意自己的呼吸,自然的呼吸,呼的深呼的浅,保持自然的状态就好。你只知道去观照它,去注意它,跟随它就可以。这就叫随息,随顺呼吸的意思。随顺呼吸很轻松,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完事了,就不用去数一二三四。以前我数一二三四练不下去,练了几天就不练了,后来练的就是随息,哎,我就觉得这个随息非常好呀。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管它呼吸怎么呼吸呢!它要急就急,要缓就缓,要长就长,要短就短,要冷就冷,要热就热,跟它走就行了。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入定,以前我修这个方法可以入很深的定,最后练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心息相依。道家的说法叫心息相依,佛教的说法叫做心一境性。哦,不叫心一境性,叫息一境性。息一境性,就是只剩下呼吸了。
所以说这两种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你不同的喜乐好好的去修习。不局限一定要修哪一种。可能有的人喜欢修数息比较好,有的人修随息比较好。
好,我们再往下看,但是这个法门还是比较深的,我们看下一个,好,悟入:
云何悟入?谓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蕴。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领纳、作意思惟,悟入受蕴。即于彼念相应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蕴。即于彼念、若念相应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蕴。若于彼念相应诸心意识、作意思惟,悟入识蕴。如是行者,于诸蕴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诸蕴修习。
若时无倒能见能知、唯有诸蕴,唯有诸行,唯事,唯法;彼于尔时、能于诸行悟入缘起。
这里就是要悟入诸蕴的修习,就是通过呼吸深入进去以后,你通过观察会发现,哪一部分属于色蕴,哪一部分是你的受蕴,那一部分是属于你的想蕴,那一部分是行蕴,那一部分是识蕴,也就能够领悟了。通过呼吸你可以领悟,这个在修解脱道的时候,不是教过五蕴的观行吗?它这里就是说五蕴的观行,可以透过呼吸来观察五蕴。
这个呼吸法门,是我强力推荐的一个修行方法。你看,可以通过呼吸的方法来观察五蕴。解脱道的初果要断我见,我见怎么断呢?要观察五蕴。哪怎么观察五蕴呢?通过呼吸来观察,然后可以断我见的。证初果以后,还可以由此修到二果三果,可以这样修下去。
这里说了:谓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作意思维就是要仔细的观行,然后你能够领悟到色蕴是什么?那么我们身体的感觉,有舒服的感觉,有难受的感觉,没有感觉的感觉,它可以帮助你什么?帮助你悟入受蕴。那么你也可以因为你的念头,比如你观察呼吸的时候,你的念头也在那里,你知道你是在呼还是在吸,那么你就知道跟想蕴有关,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由此悟入想蕴。你还可以由此,因为这个呼吸本身它就是行蕴,呼吸本身就是身行,由此悟入行蕴。然后呼吸它身识、鼻识这些有关,对不对?跟这些有关的话,不是就可以悟入识蕴吗?所以说从中可以悟入五蕴。
所以,我的总结就是,通过这个正确的修习,让你通过观呼吸的方法来观行五蕴,然后进而能够断我见证得初果。好,我给你们点到这里,这也已经说的很详细了。其实你修呼吸观的话,不用再去修观察五蕴。有人教大家观察五蕴,东观察西观察,不知道怎么观察。你不知道怎么观察,就从呼吸上面观察好了。当然这个要举一反三,不能说只观察呼吸,那也不容易悟呀。但是你通过呼吸来举一反三,这个可以领悟五蕴的内涵,然后进而断我见。我不是说只观察呼吸就可以断我见,不能举一反三,只是坐在那观呼吸,还是不行的。
这个论讲的好详细,以前我讲的那些方法,是不是跟这个方法是一样的,差不多嘛!这就是经论依据。有的人听我讲的话,非要我找经论依据来证明,我哪有时间专门给你去找什么经论依据呀?但是我们学到这些经论,学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知道以前给你们讲的方法,是有经论依据的。
然后念这个:
云何悟入?谓观行者、如是寻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缘身、依心缘心。复更寻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身此心、依缘命根。复更寻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如是命根、依缘先行。复更寻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如是先行、依缘无明。
你看,刚才我讲的就是这样的,什么叫悟入?刚才我讲的是不是要举一反三,通过呼吸而进一步去观行五蕴,然后进一步可以断我见得解脱,其实就是所谓的悟入,就是这一段讲的。
你一直执着在呼吸上的话,那就是外道法。以前我修过的外道法,就是专门修呼吸,在呼吸上不断的深入。可是它不讲五蕴,不讲观察它的背景。我所知道的好处就是能够养生治病,不可思议有神奇的作用。这里也告诉有的人,好好练这个随息,练好了身体会变的非常好,会强壮起来会返老还童,这个是道家的说法。这只是在呼吸上就有它的效果,但是他没有进一步的去观行五蕴,没有举一反三,那就不能得到佛教的解脱。我们佛教悟入的话,要通过这个呼吸出入息,再去观察它的条件,就是缘,观察它依什么缘,观察它的条件,然后慢慢的依此类推,比如呼吸属于身体,感受呼吸又是心理在了知,身心结合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有呼吸就有生命就是活人,哪为什么有呼吸?有生命这个我呢?知道了什么是我见,就可以断我见,实证解脱道。甚至可以推到世界的真相,大乘法的开悟。哦,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实现。
从这个数息或者随息入门,这样依次深入观行,但是想达到这个悟入的话,当然要学习一些相关的佛法知识。比如说什么是五蕴?什么是十二处?什么是界?你没有这些基础,叫你观行你也观行不起来,这个是相系相成的。就这么观察,前面都讲了的,不要以为抓住什么宝贝,以为是新东西,其实还是那套方法。
好,我们再往下:
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先行依缘命根,命根依缘身心,身心依缘入息出息。又能了知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命根灭,命根灭故身心灭,身心灭故入出息灭。如是名为悟入缘起。彼于缘起悟入多住,名善习修。是名悟入缘起修习。
这一段和上面那个是连贯的,但是电子书把它分成两段,其实是一段。电子书的编辑太粗糙。
这个悟入缘起,就是通过慢慢的修习,通过你观察的内容。先是你想断我见,你就要观察五蕴,或者观察十八界、十二处等等,然后你又观察十二缘起,通过呼吸不断深入的观察,观察无明断了无明,甚至还有你的命根,就是断了你三界的有。最后得到什么?就是像我刚才说的,观呼吸的这个方法,可以让你断我见证初果,也可以让你从初果一直修到三果,甚至是四果,证阿罗汉都可以,最后让你入涅槃。那么这个法就是一个很善巧的方法,这个后面应该会写。
真的有写,还不是我说的。好,我把它贴上来,你们大家都自己看看,其实这都不用解释,已经说的很详细。往下念,就是我刚才说的话:
如是彼于缘起悟入、善修习已;复于诸行、如实了知从众缘生,悟入无常。谓悟入诸行、是无常故;本无而有,有已散灭。若是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若是其苦;即是无我。不得自在,远离宰主。如是名为由无常苦空无我行、悟入苦谛。
由这个地方,就是悟入苦谛,是不是?常常有句话叫做:“人命只在呼吸间”,这就是悟入解脱道的苦集灭道四种真谛。
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诸所有行、众缘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痈,一切皆以贪爱为缘。又正悟入即此能生众苦贪爱、若无余断;即是毕竟寂静微妙。我若于此、如是了知,如是观见,如是多住;当于贪爱、能无余断。如是名能悟入集谛、灭谛、道谛。于此悟入、能多住已;于诸谛中、证得现观。是名悟入圣谛修习。
如是于圣谛中善修习已,于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复进修习十六胜行。
它这里讲到苦集灭道四谛,通过呼吸悟入这个四圣谛。这个法门很殊胜哦,所以说要强力推荐,但是你必须知道佛法的基本常识,必须知道五蕴,苦、空、无我,还有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不然,光练呼吸就成了道家的养生术。
这个是与外道的差别,外道只是在身心上获得一些安乐、轻安,但是不能让你得解脱。你要想从呼吸得解脱,就要在呼吸的时候以此类推,能够让你去悟入苦、空、无我,断我见。这里所说的见所断烦恼,就是说的是断我见,通过观察这些四圣谛去断我见。但是这只能断我见,后面还要修十六特胜观,然后才能断修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是二果到四果,刚才我说一直可以修到阿罗汉,就是包括了这个十六胜行。
我讲的就是很随性,但是我讲的符不符合经论呢?其实刚才在讲这个经文之前,也没预先看过这个经文,也忘了有这个经文,但是刚才讲的那些,基本的道理是符合这个经论的。其实我也没看后面的,后面其实讲的这么详细,后面有个十六胜行观,那这十六胜行观是什么呢?好了,这节课的时间又到了,我们下节课再详细讲解。
这个大家可以多提问,因为这个是个比较实际的一个法门,可以讨论一下实修。刚才快乐行者师兄问了一个怎么个观察?就是要么你数息,要么你随息,通过这样的方法,慢慢的在数息或随息中间,观察五蕴,去观察十二缘起,观察四圣谛,观察苦空无常无我,这样慢慢的不就可以断我见,进入修道了吗?是这样的一个实修。
课间答疑:
真幻如梦:如果要练的话,一天多少时间为好?
法师:应该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像我们说的随息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如果是专门有时间练的话,一天有一小时以内来练习就够了。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二十分钟左右,或者增加到四十分钟不要超过,注意练习的时间不要太长,反而会没有效果的。其实只要你有空,眼睛一闭,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就可以了吗?就可以修起来了。还有睡觉的时候,我记得以前讲过,睡觉之前和睡醒以后。睡觉之前,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呼吸,然后睡觉醒来,你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呼吸呀。这都可以修,这都是很好的修习时段。像我现在就比较懒,一般就是睡觉前会修一下观息,睡觉后会懒一下床,懒床的时候修习一下。完全不影响别人,别人也看不出来你在修行。
唐韵:若为宣说算数加行;亦能速疾无倒了达。然不爱乐、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随行;------请教法师 这里的“转” 如何解?
葫芦干:师父,如何判断是否到欲界定了?
真幻如梦:只专注于呼吸,其余的都不能想了吗?
法师:我看唐韵的问题是“宣说算数加行,若是处转。。。。。。”,这里的转就是转变的意思。随时而转,用现代的话就是调整,就是你要随时进行调整,该怎么做,你要自己来调整。如果你调整不好的话,容易练出毛病的。不过,只要不是练那些猛烈、刻意的方法,就不会练出毛病。呼吸的话,只要是自然的呼吸,记住!我说的这个调息指的是自然的呼吸,不是有意的去呼吸。当你随着入定的层次越来越深,呼吸会自动调整,不要刻意去练那个深沉缓慢。以前很多练气功的人,他们就很喜欢去拨苗助长,深沉缓慢这是练功的结果,不是练功的方法,练功的结果是呼吸会练的很深很沉稳很缓慢,但这不是练功的方法。以前练功的人会练各种方法,这实际上是拔苗助长,有很多人练呼吸练出毛病来了,千万不要。所以我们的前提是自然呼吸,什么叫自然呼吸?就是这个呼吸它想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你只是观察它,你千万别想去控制它,随着它走就好了,这个叫自然呼吸。所以这个转的话,我想这里的意思应该就是转变、调整的意思。我一般会讲的很简略,一般不会像这样讲,不往复杂地方讲。这里有很多机密,有的机密我就点到为止了。
真幻如梦:也就是说自然呼吸,然后专注于呼吸的运作就行了是吗?
法师:对对对,也就是说自然呼吸,专注于自然呼吸的运作就可以了。
如何判断是否到欲界定?欲界定,应该叫未到地定,欲界最上面的定叫未到地定,没有欲界定这个词,欲界没有定,所以欲界的顶叫未到地定,欲界中没有定。未到地定就是说还不算定,只是要到定,这是欲界最高的定,没有欲界定这个东西哦。所以说,在欲界,我们所说的定都不叫定,像现在我们修的定功,那都不叫定,真的不叫定,连未到地定都不算。真的要达到未到地定的话,我的标准就蛮高。基本的条件,你要是到了这个未到地定的话,你对五欲的贪著非常非常的淡泊,就可以说你接近于未到地定。如果你五欲的需求全部断了,那就是初禅。但是这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不是本节讲课的重点,我就不回答。
好,今天的最后一节课,刚才我有个提问没有回答:真幻如梦:只专注于呼吸,其余的都不能想了吗?
真幻如梦:我提的,还没弄明白。
唐韵:如是彼于算数息念、善修习已;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
诸蕴。
法师:前面经文上不是有作意思维吗?那肯定要去想的。你看,唐韵贴了“于算数息念、善修习已;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作意思维才能悟入五蕴。
真幻如梦:也就是说,先关注呼吸,时间久了,再渐次进入思维五蕴?
法师:嗯,可以这样。这是实修的次第,唐韵已经帮我回答了。
好,我们现在进入十六胜行,这里它分了类,把十六胜行标出来,这个版本这个地方比较好,我们念一下:
云何名为十六胜行?
谓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1)若长、(2)若短。(3)于觉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4)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为了讲解的方便,我让她把所有的十六个全部念完,免得一段一段的,大家有个整体的印象再说:
(5)于觉了喜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于觉了喜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出息。(6)于觉了乐入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于觉了乐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出息。(7)于觉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于觉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出息。(8)于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于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出息。
(9)于觉了心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于觉了心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出息。(10)于喜悦心入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于喜悦心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出息。(11)于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于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出息。(12)于解脱心入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于解脱心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出息。
(13)于无常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于无常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14)于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于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出息。(15)于离欲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于离欲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出息。(16)于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于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出息。
这就是十六胜行。十六胜行它第一个有两种情况,谓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就是说入息的时候,我能知道我在入息。刚才不是讨论了一个原则,就是自然呼吸吗?那么自然就是吸气的时候,就知道它是在自然的吸气,自然在出气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在自然的出气。
那么有几种情况,第一个出息和入息的长短,它是长的还是短的?长则知长,短则知短。有的呼吸比较长,有的呼吸比较短。用的时间呢?有的时间比较长,有的比较短。你能够清楚明了的知道,这是一二。然后第三个,你会觉得这个于觉了遍身入息、我遍身入息,这遍身入息其实就是说是一种很深入的状态,很细微的状态。在初学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鼻子在呼吸,当你越深入的时候,就会觉得那个呼吸是整个身子在呼吸。它大概是这个意思哦,我现在不能确定,因为在后面会讲。
从第五个开始,它就会有这个喜呀、乐呀、觉了心行、息除心行、然后还有觉了息除、什么喜悦呀、制持呀、解脱呀、还有什么无常呀、还有断呀,讲了很多种,其实这十六种胜行是不同的深浅层次。但是,他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随着自然的呼吸,其实这些练法就是一个随息。这个练法,不用说特意去练个什么东西,千万不要以为十六胜行是十六种不同的法门。不要这么想,其实就是一种方法的十六种层次。
刚开始的时候,你只是从呼吸的长和短、冷和热、慢和快,安住在这些上面。在经论上,因为我们读过《阿含经》,会说安住在长、短、冷、热上。因为观察呼吸的话,要么观察它的长和短,要么观察它的冷和热,还有观察它的快和慢。呼吸的观行它的入手点就是这几个,长、短、冷、热、快、慢。经论上还有更多细节的说法,但是这些先不要管它,是一种方法有不同的侧重面,然后有不同的深浅的层次,就是十六胜行。十六种胜行,我还以为是十六种方法,刚才听她读完了以后,就知道不是十六种方法,而是说,是一个不断的深入的过程。一种方法就是随息,出息的时候知道你在出息,入息的时候知道你在入息。随着这个修习不断的深入,你就可以配合禅定的修习,配合五蕴的观行,配合无常观的观行,配合各种不同的观行,然后以此就可以从初果一直证到四果去。
接着,弥勒菩萨就把答案公布了。念一下这个:
问:如是十六、差别云何?
答:有学见迹、已得四念住等;于入出息所缘作意、复更进修,为断余结。是故念言: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
有学见迹,就是有学人,有学就是三果以下的修行人,四果阿罗汉叫无学。见迹就是他们修行的方法,有学的修行方法先得到四念住,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心念住、受念住和法念住。也就是说知道这四念住的内容,然后修习这个入息出息。那么换成我们现在的话怎么说?就是说你要具备佛法的正知正见,你要缘在佛法的正知正见上来修呼吸,才能够得到相应,才能够证果。你要得到解脱,那么你就要缘着解脱道的正知正见,蕴、处、界、四圣谛,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住成就。念头缘在正知正见上面,再去修这个呼吸,才能够进一步的成为修所断,才能够进一步修习,断除烦恼。
刚才真幻如梦也问过这个问题,这个方法是怎么去练,是先修出入息呢?还是先修法?正确的方法是要先修法,就是你要有基本的佛法常识,然后你再修这个呼吸,在修呼吸的过程中,把佛法的知见加进去作意思维,这样你就会渐次证得。这个次第是很清晰的哦,后面就会有相应的解释。先看前面三个,呼吸跟正知正见是怎么配合练习的?好,念这个:
(1)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2)如入息出息长转、及中间入息中间出息短转、即如是了知。如是名为若长若短。(3)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为境起胜解时、便作念言:我于觉了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出息。若于是时、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
这个说的就很明白了,念息长、念息短,或者说若长若短。呼吸先是从口鼻呼吸,过渡到腹式呼吸,由腹式呼吸过渡到体呼吸。这里的念是指的忆念,不是指的嘴巴念。不是嘴巴说我的呼吸长,我的呼吸短,也不是在心里头想这个叫呼吸长,这个叫呼吸短,不是这个意思。他所说的忆念,就是呼吸长就知道是长,短就知道是短,但不是嘴巴或心里头形成一句话说,这是长呼吸,这是短呼吸。修定的法门,知道个大概程序就好,先不要知道详细的过程,否则就修行不下去,境界是慢慢转变的而成的,不是靠你的念头去想像的。
先是有口鼻,然后到腹式呼吸、体呼吸,这个都是自然的过程,它是在修这个随念呼吸的过程中间自然达到的,千万不要刻意去练。我要特别特别特别的强调,千万不要刻意去练。刻意修的方法,都是拔苗助长。口鼻呼吸都没练好,去练什么腹式呼吸,然后又去练什么顺呼吸,逆呼吸,什么体呼吸,练胎息。现在有所谓的技巧,大家不用去学那些东西。老老实实的观你的息就好,不断深入的观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有了练习时间的积累,自然就会从口鼻过渡到腹式到体呼吸,不需要你去拔苗助长。技巧性的胎息、腹式呼吸、什么密法之类,我建议大家不用太着迷,搞不好就练出毛病,千万不要乱练,自然就好!
这里讲的就是把呼吸观察的非常深入,不管长、短、冷、热、慢、快,观察它,不断的深入,包括中间出入息。这样慢慢的去练习,每一个境界你都要练习体会,就可以了。
(4)或出息中间出息已灭,入息中间入息未生;缘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即于此时、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又即于此、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先未串习入出息时所有刚强苦触随转、今已串习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余柔软乐触随转。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这里解释的1234,就是十六胜行的1234对应的。这里解释的是前面的4,除身的息行。前面一个出息已经完了,后面那个入息还没有进来的中间,因为练呼吸到了一个很深的境界的话,你会感觉到吸进去了,好像就停在那里,自然的停顿。你可以观察到呼吸好像进去了,中间这个地方也经过了,到了一个好像又没有吸气又没有呼气的状态,就停在哪个地方,这个就是离身行的状态。只是一个过渡,实际上是身行,呼吸越来越深细所造成的自然的现象,这个不是有意去达成的。这中间会产生很多苦乐的反应,如果你练的不好就会产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练的好的话就会产生舒服的感觉。你要知道,这个已经离开了你的身行,因为离开了呼吸,没有呼吸哪会有身行?所以说,这个就是初分的离开了身行,让你知道身体是四大所成的,所谓一口气不来你就是死了,其实就是身行离不开呼吸而已。现在是依呼吸而住,没有呼吸的话,你的身体就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智慧就升起来了。但是这些都不是你刻意想的练的,这些都是很自然的练成的状态,我这里再强调一下。
(5)又于如是阿那波那念勤修行者、若得初静虑、或得第二静虑时、便作念言:于觉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出息。(6)若得离喜第三静虑时、便作念言:于觉了乐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出息。第三静虑已上、于阿那波那念、无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乃至第三静虑、宣说息念加行所摄。
这里是说随着不断的深入,当你度过第四阶段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超越了欲界,第五个阶段的时候已经到达了初禅。达到了出禅,或者到达了二禅,到达了三禅,一直到达了三禅,都是以此修行。依着这个方法,你可以修到初禅二禅三禅。初禅叫离生喜乐定,所以说叫喜出息。二禅有觉无观,三禅是到了三界非常快乐的最高阶段。
(7)(8)又即如是觉了喜者、觉了乐者、或有暂时生起忘念、或谓有我我所,或发我慢,或谓我当有,或谓我当无,或谓我当有色,或谓我当无色,或谓我当有想,或谓我当无想,或谓我当非有想非无想,生起如是愚痴想思俱行、种种动慢、戏论、造作、贪爱。才生起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不深染著、方便断灭除遣变吐。由是加行、便作念言:于觉了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出息;于息除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三禅以后就是有些问题不得不面对了,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到底有想还是无想?有色还是无色?也就是说要修四禅和无色定,还包括中间的无想定这种特殊状态。生起来以后你就要去判断,用你的智慧去判断,然后该除遣的就要除遣,该断除的你要断除。四禅以上的修行方法了,离我们都太远了,看着虽然很容易,但是不要去想象它。
(9)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静虑、彼定已得初静虑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观察所生起心。谓如实知、如实觉了、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嗔心,或离嗔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有掉动心,无掉动心,有寂静心,无寂静心,有等引心,无等引心,善修习心,不善修习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于如是心、皆如实知如实觉了、是故念言:于觉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出息。
这个地方是说你在四禅的禅定中间,去深入的去思维,或者欲界的未到地定,临界于初禅的状态。观察贪嗔痴各种念头,这里的贪嗔痴念都是比较深沉的念头,不是我们平常所想的那些念头。但是这种方法呢,我们初修的人也可以修,当你心中生起了贪心嗔心,生起了各种的心相,这个时候只管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出入息上就好了。心中有贪就让它有贪,心中有嗔就让它有嗔,让它自己起起灭灭,跟这呼吸一样,不过都是生灭无常的东西,这个是配合心念处的修法。
(10)彼若有时、见为惛沉睡眠盖覆障其心、由极于内住寂止故;尔时于外随缘一种净妙境界、示现教导赞励庆喜、策发其心。是故念言:于喜悦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出息。
(11)彼若有时、见为掉举恶作盖覆障其心、由极于外住嚣举故;尔时于内安住寂静、制持其心。是故念言:于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出息。
(12)若时于心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令现行盖、皆得远离,于诸盖中、心得清净。是故念言:于解脱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出息。
如果有昏沉掉举,就要依着外面的一种净妙境界。在修这个随息的时候,如果你的心渐渐的昏沉,就是想睡觉打瞌睡,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依着外面的一种精妙的境界,让它来把你的心提起,让你心重新振作起来修行。这个是可以调试的,不是一味的在呼吸上修。掉举就是你在修呼吸的时候,心向外面去攀援,想外面的事情去了,那怎么办呢?那么就要把你的心收摄起来,收摄住就是保持住,让它安住在入息和出息上。
这个地方讲调整的方法,遇到不同的情况怎么调整它,昏沉了怎么调整?散乱的时候怎么调整?掉举的时候怎么调整?当你被五盖现行,或是烦恼现行遮障之后,又该怎么办呢?那么你就要提醒自己,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因为你要修学解脱,所以你要修这个出息入息。要警醒也要调整,要努力坚持去修习呀,不然该怎么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13)彼于诸盖障修道者、心已解脱;余有随眠复应当断。为断彼故;起道现前。谓于诸行无常法性、极善精恳如理观察。是故念言:于无常随观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出息。
当你被五盖给遮障,五盖就是财色名食睡,让你不能够练这个出息和入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应该多修习无常想,就是用无常想来调整。要观察两种情况,一个就是当你离开了盖,一个是被五盖给遮盖。第一种,你要知道解脱很殊胜,涅槃很安乐,如果我们没有证得解脱,没有证得涅槃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停息,因为这里我们得不到安乐。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我们不修习解脱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会无常,无常就是苦的空的,如果你不好好修习,死了以后就会沉沦三世苦海,那么为了让你自己解脱,不沉沦生死苦海,那么你就要努力的修行呀!
(14)(15)(16)又彼先时、或依下三静虑、或依未至依定、已于奢摩他修瑜伽行;今依无常随观、复于毗钵舍那修瑜伽行。如是以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心已;于诸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云何诸界?所谓三界。一者、断界,二者、离欲界,三者、灭界。见道所断一切行断、名为断界;修道所断一切行断、名离欲界;一切依灭、名为灭界。思惟如是三界寂静、安隐无患,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彼由修习多修习故;从余修道所断烦恼、心得解脱。是故念言:于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入息出息。
十四十五十六它对应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佛法的正知正见放进来。该观察五蕴就观察五蕴,该观察十八界就观察十八界,该观察十二处就观察十二处,然后依次观察无常、苦、空、四圣谛、十二因缘,然后就会解脱欲界,最后趋向于涅槃。
这里就是要依无常随观,就是观行,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就是止观。修呼吸相当于在修止,然后修这个法的时候,把这个正知正见配进去,就是在修观,这个叫做止观双运,如此的熏习“熏修心已”,于诸界中就能够得到解脱。这里的三界是哪三界呢?断界、离欲界和灭界。断界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就是把错误的知见全部断掉。离欲界应该把那个修所断烦恼贪嗔痴这些断掉,通过修这个把它断掉。最后转依清净涅槃,这个就叫做灭界。这里的三界是这样界定的,这个跟另外一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说法不一样,不能搞混淆。
“如是思维境界安隐无患”,你要知道这三界它是什么?只有断除了错误的见地,你才不会落入错误的行为。改正离开了,这个叫断。通过修这个呼吸,让你断烦恼,让你的心得解脱,这个就是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入息出息。说的白一点,就是配合解脱道的正知正见法义来修行这个呼吸,可以让你证得初果到证得四果。
但是,我也有私底下跟武汉弟子传授过,如果你是以大乘法的知见,是以参禅的方式,参话头的方式来修学,也就是修相似真如三昧。同时配合这个观呼吸的法门,也是大乘见道和修道的法门。
这十六观, 123是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56789是修禅定,修色界定和无色界定。10、11、12是讲怎么调整和对治法,13、14、15、16是讲怎么跟正见配合起来修解脱。所以,这十六特胜观实际是十六个方面,不是深浅层次。
好,把这个念一下,总结:
如是彼于见修所断一切烦恼、皆永断故;成阿罗汉,诸漏永尽。此后更无所应作事;于所决择、已得究竟。是名十六胜行。
修习如是、名为五种修习阿那波那念。多寻思行补特伽罗、应于是中正勤修学,爱乐乘御。若于所缘、有思遽务、有散乱者;于内各别、应当亲近如是观行。
若于此中勤修习者;寻思散动、皆无所有;心于所缘速疾安住、深生爱乐,是名第五多寻思行补特伽罗净行所缘。
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让见所断和修所断烦恼得到永远的断除,最后可以成为阿罗汉,诸漏永尽,就叫作十六特胜行。
“又此阿那波那念、应知略有五种修习。何等为五?一、算数修习,二、悟入诸蕴修习,三、悟入缘起修习,四、悟入圣谛修习,五、十六胜行修习。”这样修习,就叫做修习五种阿那波那念。哪些人可以修呀?“多寻思行补特伽罗,应于是中正勤修学”。多寻思,就是脑袋特别聪明的人,理性思维特别发达的人,就要多修定,这样免得去胡思乱想。老是想东想西的人呢,他的心都安住不了,怎么做深入的观行呢?所以多寻思的人,应该在呼吸中间多多的修行,让心定下来,心定下来以后,才能做更深入的观行。
爱乐乘御,是说要经常修这个法。若于所缘、有思遽务、有散乱者;于内各别、应当亲近如是观行。有的人,因为他的事物比较多,容易比较散乱,也要多修习。事情很多的人就让他静下来多修习,做事会更冷静清晰。
若于此中勤修习者;寻思散动、皆无所有;心于所缘速疾安住、深生爱乐。是名第五多寻思行补特伽罗净行所缘。所有的寻思散动其实都不能落实,脑袋想理论想的太多,老是这样理论那样理论,这样道理那样道理,好像领悟的太多,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定不下来。如果没有定力,所谓的智慧都叫狂慧,而狂慧对解脱没有太大的益处。所以说,要“速疾安住、深生爱乐”在所缘的呼吸上,定慧等持。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修行方法,我想把具体的修行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刚才,我们是照着经论在讲授,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学习的一些经验,给大家把整个过程描述一下。
我一般会把它叫做观息法门,或者叫随息,观息和随息是一回事。说观息是一种方法,随息又是另外一个角度的说法。这个息一定记着,一定是指的自然呼吸,千万不能去调整去控制它。这个息本身你不能控制它,不能调整它,就保持它的自然状态就好。在修习的过程中间,你有散乱、打瞌睡,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方法来调整,有的人修呼吸的时候,修着修着就想打瞌睡,打瞌睡的时候怎么办?你就想着外面的东西嘛,注意力放在外面去,听外面的声音,让你的心重新振作起来,睡眠调整好了后,还是保持在随顺自然呼吸上。呼吸会随着你的修行的深入不断的变化,在智者大师的讲解中,讲的非常详细,说息相有很多种,好像第一个叫喘相,喘相就是观呼吸的时候,呼吸的声音,你会发现非常的大,这个叫喘相。还有一种风相,虽然外在己听不到声音,但感觉得到自己还在呼吸。具体怎么样智者大师的论上有说,可以参考。风相比喘相更细,知道你在呼吸,有气的出和入,但是听不到声音。听到有声音叫喘相,听不到声音叫风相,你们自己要体验过就会明白。所谓的胎息,感觉自己应该是无喘无风,无就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
过了风息以后,你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这个时候你再来观察呼吸是长是短,你根本就感觉不到,是冷是热你也感觉不到,这个状态就是十六特胜观中的离,离开呼吸这种身行。是吸是呼你不知道,没法去判断,就进入止的状态。到了那个状态其实你还是在呼吸,只是从你的观察角度观察不到,这个就叫止。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胎息、体呼吸。中间会出现一个状态叫心一境性,也叫心息相依。心息相依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心和息,什么是心什么是息?互相依附分不清楚,到底是你的心在动?还是你的呼吸在动?分不清楚。
到了心息相依、胎息和体呼吸的时候,有非常好的养生效果。所以,我常劝大家练这个呼吸,因为它可以养生延年,治很多病。道家把这个方法叫什么?叫做天元丹法,属于最高级的丹法层次。
这些都是道家的方法,我们佛教就要转向了,要配合佛法的正知正见,做五蕴、十二缘起、四圣谛的观行,就是止观双运。观照你的蕴处界,观察无常、苦、空、无我。或者依着身受心法四念住去做观行,这个受的话,是你在修呼吸的时候,它主要的两种反应:轻安、温暖。如果练的更好的话,就会出现这个状态,当热恼产生的话就会得到清凉,身体会很轻安,通俗说就是很柔软,返老还童,气脉被打通。你想打通气脉吗?不用练小周天大周天,直接练这个心息相依,自然就可以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这个方法就这么好。
我这里把外道的法也配合进来,让大家了解一下。佛法和外道,就是修行的目的不一样,外道主要是最后没有跳过身和心,没有跳出身和心的变化,而执着于身心的变化,佛法是超越了身心的变化,不在身心的变化上去用功。当你出现了轻安、温暖、清凉、柔软这些现象,什么大小周天打通了,什么胎息体呼吸、心息相依的时候,这都是身心的变化,都不是我们佛教修行人的目的。不要在这上面去钻、去练、去深入,要在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四谛,这些地方去作意思维,这样才能断我见,才能断除我执,是这样的配合。
如果你要修大乘法,要配合参禅的知见。如果用呼吸的方法来参禅,是什么呢?我给大家一个话头:呼吸的是谁?这个是个话头。前提是要具备大乘法的正知正见,通过修这个呼吸,你才去参这个呼吸是谁。这样随息就是相似真如三昧,安那波那本身就是一个话头。因为《瑜伽师地论》在这里讲的是小乘法,我们是主修大乘法的,我顺便提出可以这样切入到大乘法中去。
阿弥陀佛圣诞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根据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所制定的。所谓的佛菩萨的圣诞,都是以中国祖师的生辰和忌日,来定佛菩萨的圣诞。因为在中国的佛法传承中间,认为这些祖师是佛菩萨在人间的化现,用化身出生和入灭的时间,来定佛菩萨的圣诞时间。但不包括释迦牟尼佛,佛在我们这个南赡部洲应化,有很准确的出生时间。但是其他佛菩萨,就是以我们中国祖师的生辰来确定。所以,大家不要太执着,像网上有人说阿弥陀佛圣诞,大家要怎么怎么修行,其实只要一如既往听经闻法修行就好了,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既纪念了佛菩萨,也纪念了祖师的恩德,是合理的一种施设。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认为这一天有特别的作用,就是外道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