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反映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为科学评价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提供基础,为地方政府了解各地发展情况、学习先进县市发展经验提供案例和学术支持,助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县域将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先锋。


本文从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社会民生、经济活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基于一套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县(市)(不包括市辖区)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形成“县域经济100强”榜单。该榜单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科学评价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为地方政府了解各地发展情况、学习先进县市发展经验提供案例和学术支持。
榜单特征解读
从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来看,我国各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从百强县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74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均占12席,东北地区仅占2席。其中,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三省表现最为抢眼,分别占26席、22席和17席,占据了百强的六成以上。在得分方面,东部地区74个百强县的平均分高于中部、东北、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一枝独秀
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县域整体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既是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的体现,也源于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优势。浙江省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累和形成了县域经济的基础和优势,虽然近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但其总体实力依然保持领先。山东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其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也保持在全国中上游。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源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苏南地区加快创新步伐,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中西部地区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初现成效。中、西部地区百强县域数量为24席,占百强的近四分之一。中、西部地区借助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保持稳步增长。湖南、河南等省份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促进重点县市加快发展,带动一般县市协同发展。
东北地区发展放缓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近年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出现一定困难,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从百强榜来看,东北地区仅有辽宁省的两个县市入围,其数量也低于部分中西部省(市、自治区)。
江苏一马当先
从各省(市、自治区)百强县综合发展实力来看,江苏省百强县整体实力大幅领先其他省(市、自治区)百强县。江苏省百强县数量虽然少于浙江省、山东省,但是其17个百强县平均分高于浙江省、山东省百强县平均分。同时,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6席,浙江省、福建省均占2席。而在前5名的百强县中,江苏省更是占据了前4位。
先进县市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主要任务。从百强榜排名前十县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县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纺织、制鞋、轻工食品等已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省百强县域,通过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不断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各县域也在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优秀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昆山市——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昆山市扎实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算好土地、人口、生态、公共服务和差距“五本账”,设立专项资金,出台规划、土地等配套措施,实施“十个一批”重点项目。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友达光电6代低温多晶硅、之奇美偏光片研发生产基地、东旭光电等项目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成立运作机器人产业促进中心。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通过举办两岸产业合作论坛、金秋经贸招商、上海招商月等系列活动,吸引国内外投资。通过举办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零售商大会暨展会、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等展会,扩大昆山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加快上海股权托管中心企业挂牌孵化基地建设,吸引人民银行“三中心一公司”、上交所花桥后台中心落户,以及I.T 集团、雅高美华、华拓金融服务等总部项目落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在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获批的基础上,投入使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跨境商品展示中心,东阳澄湖村、好孩子商贸入围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和示范企业。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阳澄湖科技园、工研院资源高效整合,以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南大、浙大等院校的合作。在运作创新股权投资母基金基础上,推广科技创新券贷款业务。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两岸青年创业园成为首批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启迪众创工社等众创空间投入运营。
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多规合一”深入推进,红线管理从严实施。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心城区、城南等重点区域“六线”,以及城中村更新配套、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专项规划,强化用地、生态、水系、文化、基础设施等规划控制。通过有序推进城市道路、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设施功能。精细化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整体环境。
积极改善社会民生:推进道路改善、水环境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项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启动基层卫计管理体制改革,启用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积极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富民增收工作。全面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
江阴市——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江阴市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做好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认定。吸引中芯长电、中建材1.5GW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重特大项目落户,扎实推进中芯国际3D集成芯片、华泰汽车自动变速器、汉邦PTA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大明重工金属新材料、海澜财富中心等超亿元项目顺利竣工。加快江阴港建设,徐霞客休闲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推进“互联网+商贸流通”融合发展,“淘江阴”“澄e工场”等一批自主电商品牌加快成长。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扎实推进高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等。苏南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阴市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相继建成。国家级船舶材料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兴澄特钢、江苏阳光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双创人才”。着力推进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园正式开园,创客联盟团、三牛众创等众创空间成功投入运营。
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着力优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环境。加强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服务,外贸融资宝、中信保受益面持续扩大。积极培育进出口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建成无锡地区首家省级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立市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助推“双创”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着力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扎实开展片区开发,强化城区重点片区规划设计。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七整七治三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通过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扎实推进民生实事,不断改善群众生活。不断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创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完成新一轮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在加快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的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医联体建设。
张家港市——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810工程”十大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七个项目列入省“双百工程”。页岩气综合利用基地四个主体项目全面建成,光学膜基地康得新一期产能全面释放,霍尼韦尔基地一期稳定量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引进多家国内外标杆企业。华灿光电、其辰光伏、天合汽配、富瑞重装、润英联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形成以页岩气综合利用、光学膜为支柱的新材料,以LED、锂电池为主体的新能源,以智能装备、再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服务业项目、十大专业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玖隆物流园获评省级示范物流园、全国5A级物流企业。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化工品电子交易、进口消费品市场、长江航运交易中心等服务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成沙洲湖科创园,并吸引清华大学锂电研究院、哈工大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十大工研院入驻。同时,积极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自主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省“双创计划”人才、“姑苏计划”人才。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有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规和保留村庄布点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出台村庄规划建设实施意见、公寓房及城中村危房解危实施意见。
积极完善公共服务:积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高职园区建成投用。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医疗便民“一卡通”工程,卫生信息化建设入选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经典案例。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亲情(虚拟)养老院入选全国社区居家养老典型案例。
常熟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个千亿级”产业发展。持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存量用地。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启动昆承湾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并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电子商务保持快速增长,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常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在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的基础上,扎实推进“313”工程。加快布局重大载体,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挂牌成立,大学科技园被省科技厅列为众创集聚区试点,众创空间获得省级备案支持。
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开展《美丽常熟——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推进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进行镇村布局规划优化调整和综合整治村庄规划、村级工业用地整合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多规合一”试点,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
协调推进社会民生:在完成重点民生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完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工作,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推进养老设施建设,纵深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成功创建省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
县域经济发展预测与建议
坚持创新发展,形成发展新引擎
县域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出台一系列落实政策,加快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首先,应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推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次,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有基础,突出创新的区域特征,围绕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通过开发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构建新的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第三,要明确创新重点,通过推进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最后,要加大创新主体的扶持力度,培育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
突出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县域应突出本地资源、产业发展特色,依托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首先,要明确县域工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有选择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规划,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其次,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效益。第三,要立足县域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升级版。加快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旅游业提质转型。加快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借力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
县域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突出自身优势实现与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协同发展。首先,京津冀县域尤其是河北省的县域,应积极承接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加快推进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次,沿海县域应积极推进口岸小城镇、跨境合作区等建设,在继续扩大开发开放的同时,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第三,长江经济带沿线县域应积极对接国家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
县域应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首先,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强化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强支撑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以各类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和人口等要素聚集,拓展城镇就业空间,推动农村人口转移。第三,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产业
县域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壮大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从企业“小循环”到园区“大循环”的格局,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循环园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发展集约、高效、绿色、有机化生产的设施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三,立足县域资源要素,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按照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有序推进旅游资源的生态开发。将设施农业优势与县域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有机结合,推动常规农业向生态观光农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