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道,就不是恒常大道;
能够用名字清晰定义的,也不会是大道的名。
我们倒装表达一下看看是不是更清楚: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能心领神会。
任何的名字也不能清楚定义大道,是没办法取名字的。
说不清,听不明。这也是信仰争议的原因。能经历,能感觉到,但无法表达出道的本来面目。有经历的人,坚信坚守。无经历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明白,总感觉被忽悠。几个诚实人在一起,却讲着不同的故事,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哪怎么办?存而不论吧。或者是各论各的,论而不议。因为不会有结果。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道,“有名”是指被造的万物。
道创造天地万物之前,是独立存在的,也没有名字。所以“无名”就当名用了。所以“无名” “无形” “无”等类似的称呼都是指道。'无' 是对应肉眼而言,看不见摸不着,但“道”又是客观存在的,是比眼可见之物更恒常的“有”,这个“有”表示存在。
当道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之后,就有了孩子,就当妈妈了。--有名万物之母。
或者这样翻译这句话:无名是天地的来源/起始;也是有名万物的母亲。包括创造和养育。这里“有名” 和“无名”不再对应,而是一个顺应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奥妙,原因,why,是无形的层次。
徼: 缤纷的有形物质,是结果,是有形的层次。
欲:最关键词之一,是指人对大道以外所有被造之物的向往之情。包括得太广泛了,以至于除了道再没用任何东西。 对不信的人来说太迷惘了,因为对他们来说所知道的全在有形世界,否定了这个就啥都没有了。
庄子说,人要先“外天下”,再“外物”,再“外生”,然后就“朝彻”(心里明白),然后可以“见独”(与道沟通),而进入“不死不生”。基本上除道之外都'外' 完了。
犹太版的道德经里,基督的要求也很高:凡是爱世界,爱父母,爱儿女,甚至爱自己生命超过爱“神”的人,不配作他的门徒。也是把“道”放在了首位。结果是“进入永生”,相当于庄子所说的“不死不生”。
这个把道放到第一位的理论,是道德经中关键中的关键:它是回答为什么“外天下”而恰恰能成就天下;为什么行仁义却是不仁不义;为什么爱天下,想有所作为却是好心办坏事;为什么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强为)”,两千多年来竟没有成功案例......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叙述,他们全部是把有形层面的东西放到“道”的前面了。
只有深潜到虚无的有形物质之下,单与道沟通,才能观察到无形大道的奥妙,和发现有形世界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常无欲以观其妙。
当你的心被现实世界吸引的时候,人的眼光不能见“无形”,耳朵不能听“无声”,即与道体无法沟通。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世界,看不见原因,只能看到结果。----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是指哪两者?
本章成对的名词有这么几组: 道vs名,无名vs有名,始vs母,无vs有,无欲vs有欲,妙vs徼。
1, 道vs名:“道”是固有的本体,名是人用语言对事物的表达,名虽异,似乎不好说同出。
2, 无名vs有名:无名是道,有名是被造之物。一个指道,一个出于道。唐玄宗认为是这一对。
3, 始vs母:都是指道,只是万物产生前后称呼不同而已。好像不够玄。王弼选择它们。
4, 无vs有:无指道,有指万物,近似于有名VS无名,宋徽宗和清顺治二帝认同这一对。
5, 无欲vs有欲: 都是表示人与有形世界的关系,道本身没有参与其中。但最早的河上公认可这一对。
6, 妙vs徼: 妙是无形层面,徼是有形层面。都是出于道。也适合。
所以,到底老子本意是哪一对,见仁见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幽远深奥。河上公说玄就是天。玄还当黑色讲,可以引申为看不见,深奥。
玄之又玄---一个玄就够难以理解了。加强语气表示既不能看明白,也不能说明白。被造之物去理解创造万物的道,如同蚂蚁理解人一样难,不是有脑子就能明白一切。
众妙之门---万物被道创造,被道养育,最后又回归大道。大道掌控一切。
本章与二十五章,是道德经的学习基础,概念最多,最根本。
(可以用同名搜索视频本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