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学弱”的只有鲁能泰山队吗?
-----看上港与全北比赛而想到网络评鲁能泰山队由中超联赛的“学霸”变成“学弱”的联想!
汪华斌
昨天晚上看上港与全北的比赛,本来以为应该是能赢的;谁知全场不仅比赛难看,而且结果还难堪。这时我想起了在网络上看到的足球评说,说山东鲁能泰山队今年实在是不如意;因为这支队伍如同是一手好牌,咋什么教练也打不出好成绩;于是就有人评论说这不是教练的问题,而是球员的问题。因为在几年之前鲁能泰山队还曾是中超联赛的“学霸”,有贤师、有高徒;而且还是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然而如今的鲁能泰山队俨然成了中超联赛的“学弱”,有贤师、少高徒;而且教学难长,怨者芸芸。文章说“其实离开鲁能的主帅,回到本国联赛都挺如意;鲁能的外援,走到其他联赛都挺生猛”。为何这样的强强联合聚在这支球队就发挥不出实力,实在是所有困惑中之大惑。
原来当年为了学习先进的足球理念,鲁能自从接手泰山队以来一直坚持聘请世界名帅;终于实现了泰山队的第一次蜕变,而且颇为成功。可是最近三年请来的外籍教练员一个比一个牌大,一个比一个名响;却为何这支球队总是无法达到预期高度。正因为如此,鲁能经常性换教练;可最后还是无法实习突破。于是聪明的人开始思考了,原来成绩不好还真的不都是教练的问题;起码鲁能教练这里就是如此。
首先任何教学其实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即一部分是教;另一部分是学。我们这些年的足球教练起码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水货教练现在的确很难在中国过关了;所以今天的中国足球俱乐部聘请的外国教练绝对少有中国特色的南郭先生。既然不是教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分析学得好不好;而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会不会用。通过这些年的足球运动员在学与用之间的实践,我们社会也无外乎五种境界与状况;那就是活学活用、活学死用、死学活用、死学死用、不学不用。
我们看到由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钱,所以国际一流教练与球员纷纷来中国淘金;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不缺国际一流的教练与一流的球员。然而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社会国足并没有超过日韩;反而总在三流队伍中徘徊。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这五种差异;所以才导致我们社会聘请最好的外教与最顶尖的球员也没有明显作用的原因。正如这篇文章所说,“鲁能一线队的球员,的确在内部存在很大差距;有的球员是活学活用型,有的球员是不学不用型;大部分球员是死学死用型”。最后自然到具体比赛中,总是用“临场发挥”不好来推卸自己学不好的责任。具体到鲁能与长春亚泰的比赛上,最后竟然是长春亚泰给鲁能上了一课;因为“在足球比赛中,死守是不可能守住的;而活下去的唯一办法是阵型前压。亚泰的上半场死于龟缩,而亚泰的下半场却是生于反击”。为什么鲁能总是大家认为比赛能赢的时候最后却是输,就因为整体理解与执行教练的战术差距大;所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踢比赛,这应该是鲁能这几年的原因;如果没有勇气与理解整体的战术能力,鲁能对阵首尔的次回合比赛恐怕也难逃上港之命运。
我们知道按照定义,所谓师者实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很多球员不是总说在我国踢球的韩国球员也不比自己高多少吗,但为何人家组成国家队后就那么望而生畏;因为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球队敢说不恐韩。为什么,因为人家首先知道整体配合默契;其次是整体的战术要求。就如同我们今天的社会任何俱乐部都是聘请外援,可为何依然还是不少球队攻击乏力;这不是外援的能力问题,而是外援怎么获得支持的问题;这就是主教练的战术安排。可当教练安排了,你依然还是无法支持外援;这能是教练的问题吗。我们看到现在不少球队虽然也聘请高水平的外援,但比赛总感觉是外援的个人能力是关键因素;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恐怕今后我们不仅国足难以提高;就是聘请顶尖外籍教练的俱乐部也不会有什么质的改变。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足球比赛不是教练员上去踢;虽然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用到的基本功,但这恐怕是在青训时代就已经定型的技术;就如同我们有时候也见到我们国内球员的非凡技术展现,但绝大部分还是显示能力不足。这就是球员临场发挥的根本原因,整体顺了则技术也显示出来了;整体不顺,则技术也没有。这不是教练的问题,而是我们球员倒底从教练那里学到了什么的问题。看我们国内有些教练记住了外国教练的细节,但自己实际应用依然还是不行;为什么,因为教练不仅仅是细节;教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的是底蕴而不是邯郸学步。也就是说我们社会的足球学习了二十多年,到现在依然还是“学弱”;我们社会聘请国际一流球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但我们的球员依然还是没有从这些高水平外援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什么;这就是我们整体水平还是那么低的原因。
当然在我们叹息足球时,我们的国企同样也是如此;因为改革开放最先走出去的就是国企学习国际经验,而且也聘请了导师;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竟然是国际导师不愿意来中国讲学;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国企不仅是“学弱”;而且还创造出自己“学弱”的特色经验,从而将国际经验拒之门外。正所谓师不常在,但道常在;学无止境,但有专攻。如果我们调整好心态继续学习国际经验,我们还是应该有质的改变的呀。但可悲的是我们拒绝学习,而且还有自己拒绝学习的理由;这恐怕就是我们很难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