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贷最好的监管是取缔


当前时值新生报到、学校开学之际,记者9月11日走访北京几大高校,发现在个别高校附近地铁站内有大量网贷广告。部分学生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在校园内能看到很多校园贷类的推广信息,今年则较多通过QQ等线上推送信息。(9月14日《新京报》)
尽管社会谴责、监管趋严,校园贷并没有消失,只是宣传推广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更为隐蔽。在利润的诱惑下,校园贷顽固地存在着,即使有学生因为深陷校园贷而跳楼,即使有学生家长对校园贷经营者深恶痛绝。校园贷经营者“资本主义精神”之坚强,让人叹服!
乍一看,校园贷属于金融服务业。学生没钱消费,校园贷借钱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学生需求得到满足,校园贷挣了钱,还刺激了消费,实现了三方共赢,多么完美!然而,仔细一想,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校园贷是一种诱骗。
或曰,双方自愿的事情,为什么说是诱骗呢?这种疑问很幼稚。但凡骗局,都是双方自愿的。哪一个受骗者不是在骗子的诱导下,“自愿”进入圈套的?不能因为“双方自愿”就否定校园贷的诱骗性。电信诈骗的受害者都是自愿给骗子汇钱的,毒品的吸食者都是自愿购买毒品的。类似的“自愿”很多,但所有这些体现“自由意志”的“自愿”都会把一个人毁掉。
在校大学生,多没有独立经济收入,并且缺乏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克制消费欲望的能力。他们对消费金融的理解仅限于“我想买什么,还差多少钱,谁能帮我买”。对于贷款之后,如何还款,如何应对还不上款的风险缺乏足够的准备。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父母做“隐性担保”,校园贷抓住了学生的消费心理,在宣传时刻意强调贷款程序的简单和还款的轻松,故意回避贷款还不上的风险,鼓励学生借贷。最能体现校园贷诱骗本质的是,校园贷知道学生如果还不上款,父母最终会出面解决,所以他们帮助学生一起在家长面前隐瞒学生贷款的事实。
在这里,学生只是校园贷榨取利润的工具,而不是消费金融的真正需求者。看看他们的手法吧。给学生提成,鼓励学生拉人贷款;允许学生以贷还贷;对学生的债务量完全忽视,即使身有高额债务,依然发放贷款。校园贷所做的哪里有是在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他们只是在校园俘获一个又一个任其宰割的羔羊。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说,只要让人在市场上自由行动,一切都会好起来。是吗?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会犯错。市场参与者的自由行动,尽管体现了“自由意志”,一样会让事情变的很糟糕。校园贷算是一个自由行动的市场了,结果呢?不过是骗子大展身手的舞台。哪里有半点增进了社会福利?对校园贷最好的监管是取缔,而非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