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够实现工业化目标吗?


  印度也许永远成不了工业化国家,众所周知:所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不在热带地区,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与发达的工业化城市在温带,这是气候决定的,高温劳作消耗体能容易使人疲惫与懈怠,常年高温环境极大影响了人的劳动生产效率,而追求生产效率是工业化的真谛,所以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都集中在热带,但热带在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农业有些比较优势。

  常年高温还会使人早衰和患病,热带国家人均预期寿命普通偏低(部分岛国除外),印度人均寿命只有67岁,比中国少了近八岁,这是什么概念?排除无工作能力的低龄阶段与自然休退的老年,印度人实际工作年只有中国的80%-90%,例如印度工作年16岁工作~(67岁-8年提前休退)=43年 ,中国工作年16岁工作~(75岁-10年提前休退)=49年,大部分的印度人熬到法定退休也离坟墓不远了,所以印度人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懒散文化,这与工业化社会的快节奏格格不入,与极致追求效率与速度的工业生产方式相逆而行。 再者,工业化还需要人才与物质基础的传承与积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无不如此,高级技术工人与科研专家往往是越老越吃香,工作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而印度人均寿命低也是有显著影响的。知识与文化传承有一个有趣的隔代传承现象:我们时常了解到一些人保有的祖传秘方通常都是爷爷奶奶辈传授的,而极少听说是父母传承下来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每个孩童成长阶段也是父母的黄金工作年龄,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没有太多时间去教授孩子太多,也没有闲心去听上一辈人说教,而爷爷奶奶们则承担了照料孩子与传教一些生活工作技能的主要工作。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明白印度为什么会被世人解读为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国家了吧!直到上个世纪末印度的人均寿命还不足60岁,许多孩童刚进入懂事年月或许他们的爷爷奶奶就已经入土为安,一些家庭文化与知识遗产已经来不及传给下一代。这种现象放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科研团队里面看就不是小事了,同辈人供职于同一个集体与团队有相互学习与协作,但同龄人之间竞争关系使得这种交流也是有所留的,而不辈分之间反而没有这种隔阂,所以一个优秀系统工程科研团队还是由老中青三代混和型为好。

  人们从语言文化、政体、习俗、劳动力、基础建设等多个角度分析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其实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人均自然资源也是它的弱项,但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使这种劣势已经不再成为主导国家发展的绝对关键因素,相反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自资源都相当匮乏,只有美、澳、加等少数发达国家有丰厚自然恩赐,气候条件与或许也算作自然资源一类吧,地理气候带来的降雨、日照、季风以及相关灾害人们更多是被动接受,但这也是人类极难改变的宿命,这也是印度永远无法完成工业化的宿命。

  印度水稻一年两熟、三熟,但每亩均产还比不上多数省份只种一季的中国,印度在不远将来劳动力资源按人头算总量就会赶超中国,劳动生产率差距在拉大。中国工业化相对印度有先发优势,且是洲级别的经济体,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印度也错过了工业化的时机,这个世界只能是多数人为少数人打工才能让这部分少数人富起来,所有人都成为富人意味着大家都是穷人,国际体系中制造业高、中、低三个阶段每一步入跨越都是很艰难的,中国处于产业链中端也在往上游艰难爬坡,中国巨大的产能已经让中低制造业过剩,每个中国的优势产业都因巨大的规模产能都使得产品利润降至极低,现在印度要加入进来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卖给谁呢?全球制造业体系变革必经大的经济动荡与调整,大动荡要么大的战争因素引起,要么新的生产力巨大提升和国际贸易规则改变而推动,英国工业革命、二次大战就是这样的时间节点,也催生了一拨发达国家,最近一次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联解体,之所以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联解体当作一起事件只因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太深,首先时间节点上接近,其次中国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宣告了大洲级别经济体的中国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分道扬镳,而中国经济改革初步成功也让处于经济困境苏联内部对旧的经济体制产生巨大分歧,分化了前苏东欧阵营, 随后苏联解体导致东西方冷战形成的两大阵营瓦解,消除全球经济融合的高墙,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与制造业体系,而基于中国的巨大体量,变革本身就是一次大事件,不仅是带来世贸规则的一些改变,直接影响了国际制造业分工。 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只是短暂调整,并不会对国际体系造成根本性改变,印度也许很多年都难再等到全球制造业体系变革的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