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架构,动态管理


  02.jpg

 

面对不断变幻的市场经济形势,在企业管理方面,我比较倾向于“静态架构,动态管理”。静态架构可以使企业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动态管理是因为管理无定,为了适应变化,企业必须有灵活的一面。动静结合,企业才能稳步前进,长远发展。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静态架构。

 

组织架构的静态架构,就是岗位定下来以后设置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目标等。静态架构是组建的过程。比如乔布斯准备做iPhone,他希望研发自己做,生产外包让富士康来做,一大堆的专卖店来销售。他只代表企业,代表市场给研发部门提要求。但是,他一个人无法运作这些事情,也无法管理庞大的团队,于是就组建人力资源部门,让这些人按照工作需要招兵买马形成一个个部门,于是就有了研发管理部、生产管理部、销售管理部。部门下面再设置一系列岗位,形成组织架构。

 

这就是西方企业的组织架构方式。这种架构方式就像盖大楼在建筑之前先设计出蓝图一样,先设计出组织架构,提前定义岗位的要求和标准,并进行细分。

 

西方管理学中对岗位的设置不仅包括岗位职责,还包括从事岗位的价值、岗位工作资格、岗位收益等。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这些概念。比如说我们要办一个班,准备请一个重量级的老师,这个重量级就叫做岗位价值;岗位的职责是你做什么;岗位资格是什么人来做;岗位价格是做完这些工作需要付给人多少钱。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管理企业是走了系统的路线,整个架构是一个系统,对岗位的设置也是一个系统。岗位一旦设定下来就会比较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这种组织架构是静态的。

 

动态管理。

 

静态的组织架构还需要动态管理。什么是动态管理?比如,我和你签协议共同合作,假设请你来,你也决定来了,你来了以后我决定给你的岗位工资是6000元,但是你做到一定程度,工作价值到底值多少钱,需要验收,在人力资源里叫做考核。验收的质量高就奖励你,发奖金,不一定给你6000,可以给你6500;如果验收不高就处罚,应该给你6000但是只给5900。就像工程管理最后需要通过验收证明价值一样,这种管理理念就是动态管理。

 

再者,西方人对任职资格也有明确的要求,不像中国企业用人不是说不清楚,就是见面套近乎。要解决这种情况,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定制度”。

 

“定制度”就是为了达到“六亲不认”的目的,即便有人套近乎也假装不认识。如果大家原本就都很熟悉,那就更需要定规矩。西方所有的管理思想都是以制度为基础的。考核就是制度的一方面。通过考核决定施行何种管理方式,这也是动态管理。

 

而中国的考核往往是有矛盾的,我们习惯于把考核不好归咎于上司对我不好,认为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所以,中国的企业比较难管。因此,我们说现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内部运作方式不断提升的阶段,处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阶段。很多企业连最基本的管理都还没有完成。

 

当然,中国也有制度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比如海尔、华为、联想、万科、万达等。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牌子老,而且他们的老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当过兵。为什么当过兵的人可以把企业做好,因为他们实行的是“军队式”管理。

 

第一,贯彻“命令高于一切”的原则,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行动力的保证;

第二,用练兵的方式训练员工;

第三,用“指定作战方案”的方式制定工作方法。

 

这三条加起来就是科学管理最主要的内容。从这三方面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我们国家的军队式管理非常相似,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员工一定要经过培训,要服从命令,要制定制作方案,要有统一的规划。

 

管理学中的第一个重点是计划,第二个重点是组织,第三个是协调,第四个是领导,第五个是控制。计划就是要有作战方案,组织就是把人组织起来,协调和领导就是内部要有解决问题的机制,最终要有控制,一切行动听指挥。目前大部分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计划系统。怎样设立管理部门,怎样设立各个分部门,怎样搞产品研发、招聘计划等,都还没有明晰的计划。

 

西方管理学中的静态架构就是建立在计划基础上的,有一个典型的计划学,管理学就是靠它来起重要作用的。以计划为基础构建组织架构,之后再协调、领导、控制,这就是静态架构,动态管理。这正是我们现在的企业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