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道德经四十二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孤与寡是最不好的词,可是君王都用以自称。这是君王们有高级参谋指点,知道“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的天理。
益之而损的道理比较容易明白,如溺爱子女大都会培养出败家子或者是纨绔子弟,而对子女要求严格的家庭大多会出孝儿,或者后代有出息。即使是大到国家,益之而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美国获得美元的便利,可以通过印刷美元来换取世界各国的商品,但是时间一长,美国自己的生产能力就降低,国家信誉就下降,这些都是导致美国经济衰落的根本因素,是非常明显的益之而损的例子。在企业层面上看,得到关照的企业大都搞不好,如大多数的国企(国内外都一样),美国的汽车企业为例,虽然美国通过国家措施使得通用福特等获得了暂时的竞争优势,但长期来看确实在损害这些企业,因为到了一定时间之后,不管怎么改进都无法与先进的企业竞争。其他的美国企业也一样,如钢铁、航空、造船、光伏等都一样。
“损之而益”则比较难以理解。但恰恰是这句简单的话语,却凝聚了我们先辈的智慧。寒窑出孝子,困境挫折出英才。如司马迁、韩信、张骞、苏武等。这类似于规律的“损之而益”的天理,一般人都不知道。殊不知孟子讲的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确实是成才的条件。
君王有高级参谋指导称孤道寡,乃至自贬寺院,穿破衣烂衫。因此有智慧的家长大都会制造艰苦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子女去体验,纵容子女享受的大都后辈难有出息。损之而益的经验在江湖术士的运用中就成为了秘诀,他们指导富人们捐赠慈善,以换取寿命的延长,特别是捐赠建立医院或学校(这是积德比较大的)。江湖术士的这些招数大都比较有效,因此我们看到,都以为富翁们觉悟好,其实他们只是惜命而已。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的原理来源于易经,因为易经有一个基本的原理是物极必反,事物必须有所限制个规制才能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无限制的发展则很容易就发生质变。人到了接近顶端,就必须考虑自损,以防到达极端状态发生变质损害。
现实生活中损之而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虽然先投入广告钱是损失,但后期却有销售利润的回报。晋商传家的秘籍“学会吃亏”和只拿四分利的家训是晋商可以持续几百年一直保持不败的根据。
所以奉劝遭受挫折的人不要轻易的悲观,要清楚黎明前的黑暗,黑暗之后就是光明。不要气馁,或许挫折就是你即将上升的转机。这是天理,没有不能过去的坎。
损之而益的道理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实际运用比较困难,但大家只要明白有所敬畏,不要冒顶,不要过分就可以。在没有到达顶端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自我的消弱和限制,才不会招致难以理解的损害。旦夕祸福是可以防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