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您的店里也许需要一张“二号桌”
--《一碗清汤荞麦面》里的感动经营哲学
相信很多朋友对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传世之作《一碗清汤荞麦面》并不陌生,有的人读过数遍,还会忍不住落下泪来。
是的,无论是第一次在《读者》里读到,还是之后每一次重读,或者在广播里听到,咸建也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掉进了“一亿眼泪的海”(流传最广最著名的对本篇作品的评语)。
目前,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还被改变成电影、话剧、广播剧多种文艺形式,甚至被收录到我国的高中语文课本之中,感动着全世界50亿人,也赚满了世人的“眼泪”。几乎所有的人,无不为小说中的母子三人“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
据说,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三星全球经营跌入低谷,月亏损高达1700亿韩元,所有的三星人都非常沮丧,对未来充满担忧和怀疑。
某一天,三星集团副会长尹钟龙面向45000名员工朗读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号召员工学习书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一致,渡过难关,全球三星人都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感召,也帮助三星逐渐摆脱了不利的阴影,走出低谷。
2004年,三星盈利104亿美元。此时,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再次组织全体员工除了要学习“一碗荞麦面”“不服输、敢担当”的精神之外,并号召员工向书中面馆老板夫妇人性化的经商之道学习。
“用心服务,用爱经营”是我的恩师,台湾籍3C家电店铺运营辅导大师蔡松基先生经常挂在嘴边,最常常讲的一句话。
到此,相信不必多言,各位“读者”自然明白了,本文的重点就是那对面馆夫妇的经商之道。
来者都是客,都必须热情招待
《京都商道33诫》第2诫便是:“要把你眼前一名不起眼的顾客当成1万名顾客来对待。”
小说中,当“穿着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的女人,带着六岁和十岁左右穿着一身崭新运动服的两个男孩子,在店主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出了门”、“要说关门打烊”的时候走进面馆,老板娘上前去打招呼“欢迎光临”的做法,正是面馆夫妇的待客之道,也是所有经商开店之人都应该坚持做到的待客之道:无论多晚只要门还没关,来者都是客,无论顾客是谁,身份贵贱,衣着是光鲜抑或寒酸,绝不以貌取人,都必须以礼相待,热情待客。
无微不至,体贴恰在不经意的“心”间
“啊…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女人怯生生的问。那两个孩子躲在妈妈的身后,也怯生生地望着老板娘。
作者生花的妙笔,传神地写出了母子三人的“怯生生”,写出了直击“读者”心灵的“窘迫”和感动。
对于任何一个“柜台站三年,见人会相面”的开店人来说,母子三人是什么样的顾客,“一眼便知”。更何况是开了十几年面馆,如今已是人到中年的老板娘?
对于明明“赚不到开火钱”的母子三人,老板娘的回答是:“行啊,请,请这边坐。”并且一边说着,一边领母子三人坐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向柜台里面喊着,“清汤荞麦面一碗!”
任何一位读者,即便不是开店人的“读者”,只要有一定生活阅历,哪怕还是没有长大成人的小学生、初中生,相信对于老板娘将母子三人“领”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也能直观感受到当时母子三人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体贴、温暖和感动。相信,此时此刻,刚进门时“怯生生”的母子三人窘迫紧张的心情,也因此而舒缓了很多吧。
察言观色,相面识人,是开店人的基本功。“千人千面,千客千变;因人而异,随客而变”的待客之道,才是实体店铺千年不衰,永续经营的“不二秘诀”。
多抓半堆面的“尖商”哲学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
同样,在生意场上,有两种商人,一种是唯利是图的奸商;一种是“多饶一尖”的尖商。
“听到喊声的老板,抬头‘瞥’了他们(母子三人)一眼,应声回答道:‘好咧!清汤荞麦面一碗----’”。
在佩服作者的妙笔和译者的神译之余,咸建内心里却多了一个带有些许失落、失望之感的感慨:世道多变,人心不古,那搭着白毛巾,跑前跑后,客人进店一声“客官里边请”,“来,贵客一位”,店家以客为尊,客人以店为亲的场景,永远消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也许只能在小说和电影里看到了,在拍的不伦不类,很难“原汁原味”的古装片电视剧里“重温”了。
“案板上早就准备好了面条,一堆堆像小山,一堆事一人份(碗)。老板抓起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一起放进锅里。”
巧合的是,咸建的三弟在沛县,小妹在丰县,也是开面馆谋生。作为次兄,咸建对三弟、小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看人下面。打工出力的咱在原来的份儿上多抓一把,多加一点。”(事实上,咸建还没提醒之前,三弟、小妹也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开店多年,直到今天,老熟客不断,生意还说得过去。收入也比他们的二哥,咸建我多了很多,真乃喜甚幸甚欣慰之甚。此乃题外话,不消多说。)
心怀感激感恩之情,对着客人背影鞠躬的待客之道
“不行,如果这样的话,他们也许会尴尬的。”
还是不变的“老板抓了一份半的面下了锅”,还是那分多了半份面的感动。
不过,在咸建看来,这一年的“一碗半面”,除了老板娘招待、老板下面和母子三人吃面的过程,令人感动之处还在于“老板娘对着他们的背影说道:‘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这一天,被这句说过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祝福送走了…”,这两句对北海亭面馆老板、老板娘待客之道的描述。
心怀感谢感激感恩之情,对着客人远去的背影鞠躬,直到消失于视线之外,再转身离开。咸建对这句话熟悉的程度,几乎与蔡老师常常讲的“用心就会有用力的地方”别无二致。
咸建也曾经在微信订阅号家电圈里介绍过“日本服务之神”百年加贺屋的待客之道,并且引用了某位体验过加贺屋“对着客人远去背影鞠躬”服务的顾客所写下的那段文字:
此外,还有两幕场景此时此刻,也浮现在咸建的眼前…
一幕是咸建还在某宁华南某区域工作的时候,应邀参加松下(金鱼)洗衣机在东莞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会上播放了一段充满历史感的黑白影像,其中有一幕是“一位穿着和服的老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拉开暖帘,一边向客人连连鞠躬道谢,一边将客人送出店门,在客人转身离开之后,那位老妪并没有起身,而是一直对着客人远去的背影,保持着深深的鞠躬姿势”,当慢镜头最后定格在那老妪的保持着深深鞠躬的画面上,包括咸建在内的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得鼓掌致敬。
还有一幕场景是,咸建每次提到全世界的家电店毛利王,连续20年盈利的山口家电,都会提到2010年10月初,咸建以中国家电量贩店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在咸建的另一位恩师,日本家电量贩店运营辅导大师得平司先生的引荐陪同下,参访山口家电之后,临行送别时的亲身经历。
山口勉社长,熊本茂店长,还有没有“外贩(山口家电是目前为止,全世界唯一坚持家电上门推销的公司,上门销售和店内销售的比例大约是65:35左右)作业”的店员,整齐划一地站在店门口,鞠躬“恭送”我们一个一个走上大巴坐下。在大约3分钟上车的过程中,作为最后一位上车的团员,咸建近距离地感受着他们的“诚意”,内心也被深深地感动着。
当大巴发动,徐徐前行,代表团的团员向山口家电“送客团”挥手告别,他们也挥了挥手,然后继续保持着整齐的鞠躬队形。当大巴车载我们已经离开了两三百米,在红绿灯路口右转弯的时候,咸建不经意的回望了一下,看到的却是:他们还保持着整齐的鞠躬队形。于是,咸建大喊“快看,快看,山口的人还在向我们鞠躬”。
相信直至今日,代表团的成员:时任温州一百家电总经理的管少雄管总,同利家电总经理祁莹祁姐、曹灵芝曹姐,四平电器董事长张小平张总,副总经理李昌发李总,东鸽集团董事长张俊张总、东鸽电器总经理申建军申总,家福来实业集团董事长熊光兴熊总、时任运营总监黄光书黄总,眉山飞跃电器马跃、马利两位马总,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幕场景,读到这段文字也一定有“历历在目”的“既视感”。
怀着“一期一会”,对顾客的感谢感激感恩之情,向着顾客远去的背影鞠躬,这已经超越了“生意经营”的范畴,而是“经商之道”的存在。
但是,请花费半分钟时间在内心深处比照一下,我们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有没有真正做到了“以客为尊,以客为亲”的尊客重道的商人的基本?
如果连“最基本”的我们尚且都没有做到,或者说没有做到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顾客挑剔,不忠诚?
“戒欺”、“真不二价”立字真言的例外
“生意已经日渐兴隆的北海亭面馆,又迎来了第三个大年夜。”又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即将展开。
“十点刚过,雇工们下班走了”,今年那母子三人似乎来得晚了一些,出了什么事了吗?还是今年不会来了呢?
“老板和老板娘立刻把墙上挂着的各种面的价格牌--翻了过来,赶紧写好‘清汤荞麦面150(日)元’”。
一个“翻”字,一个“写”字,两个再简单平常不过的动作,演绎的是“戒欺”、“真不二价”六字真言的例外。
“其实,从当年夏天起,随着物价的上涨,清汤荞麦面的价格已经是200元一碗了。”
也就是说,去年老板和老板娘就少收了母子三人“50元”,或者说,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老板和老板娘做得都是“全天下商人”都不会做的“亏本生意”。
“戒欺”,戒不可欺之欺;“真不二价”,货真是开店的基本,价实乃商人的本分。此处的价实,除了对顾客一视同仁的明码标价之外,我想还有另外一个规则必须遵守,那就是“绝不欺诈”,也就是“戒欺”和“真不二价”的关键在于一个“欺”字。
欺者,其欠也。损人利己为之欺骗,舍己为人为之劝善。所以,老板和老板娘对母子三人的“善意的瞒骗,美丽的谎言”,在咸建看来,绝非奸商行为,实乃尖商义举。
永远的“二号桌”,您的店里也需要一个
第三年的故事,是两碗面三碗分量300元的故事,也是母子三人在家里男人出交通事故过世之后,艰苦生活,紧衣缩食还债的故事,是母亲伟大,两个儿子懂事,一个卖报补贴家用,一个烧菜做饭帮妈妈分摊家务的故事,也是一篇作文写出了母子三人的辛酸,也写出了人们“一亿眼泪”的故事。
当然也是孩子用稚嫩的文笔,写出了对老板和老板娘感激之情的故事。
“老板和老板娘大声向他们祝福,目送他们远去…”
“就这样,二号桌被顾客们称作‘幸福的桌子’”,“二号桌的故事也到处传颂着”,“有人特意从老远的地方赶来”,“都要到二号桌吃一碗清汤荞麦面…”
好的故事,大抵都是“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以喜剧始,以悲剧终”,赚足了眼泪,止不住伤悲,把个曲终人散归去的观众,弄得像一盏乍明乍灭的灯笼那样,摇曳在凄风冷雨中…。
但是,“一碗清汤荞麦面”的结尾,却是喜剧收尾,最后擦拭的是“止不住的幸福的眼泪”。
永远的,幸福的二号桌,您的店里也需要一个…
一碗清汤荞麦面
作者:(日本)栗良平
对于面馆来说,最忙的时候,要算是大年夜了。北海亭面馆的这一天,也是从早就忙得不亦乐乎。
“真好吃啊!”哥哥说。
“妈妈也吃呀!”弟弟夹了一筷子面,送到妈妈口中。
“承蒙款待。”母子三人一起点头谢过,出了店门。
老板娘看那女人身上那件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就想起去年大年夜最后那三位顾客。
“……这个……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请,请到里边坐,”老板娘又将他们带到去年的那张二号桌,“清汤荞麦面一碗——”“好咧,清汤荞麦面一碗——”老板应声回答着,并将已经熄灭的炉火重新点燃起来。
老板娘在老板耳边轻声说道。
老板说着,抓了一份半的面下了锅。
桌上放着一碗清汤荞麦面,母子三人边吃边谈着,柜台里的老板和老板娘也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这一天,被这句说过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祝福送走了。
生意日渐兴隆的北海亭面馆,又迎来了第三个大年夜。
从九点半开始,老板和老板娘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都显得有点心神不定。十点刚过,雇工们下班走了,老板和老板娘立刻把墙上挂着的各种面的价格牌一一翻了过来,赶紧写好“清汤荞麦面150元”。其实,从当年夏天起,随着物价的上涨,清汤荞麦面的价格已经是200元一碗了。
二号桌上,在30分钟以前,老板娘就已经摆好了“预约”的牌子。
到十点半,店里已经没有客人了,但老板和老板娘还在等候着那母子三人的到来。他们来了。哥哥穿着中学生的制服,弟弟穿着去年哥哥穿的那件略有些大的旧衣服,兄弟二人都长大了,有点认不出来了。母亲还是穿着那件不合时令的有些退色的短大衣。
“欢迎光临。”老板娘笑着迎上前去。
“……啊……清汤荞麦面两碗……可以吗?”母亲怯生生地问。
“行,请,请里边坐!”
老板娘把他们领到二号桌,顺手将桌上那块预约牌藏了起来,对柜台喊道:
“清汤荞麦面两碗!”
“好咧,清汤荞麦面两碗——”
老板应声答道,把三碗面的分量放进锅里。
母子三人吃着两碗清汤荞麦面,说着,笑着。
“大儿,淳儿,今天,妈妈我想要向你们道谢。”
“道谢?向我们?……为什么?”
“你们也知道,你们的父亲死于交通事故,生前欠下了八个人的钱。我把抚恤金全部还了债,还不够的部分,就每月五万元分期偿还。”
“是呀,这些我们都知道。”
老板和老板娘在柜台里,一动不动地凝神听着。
“剩下的债,本来约定到明年三月还清,可实际上,今天就可以全部还清了。”
“啊,这是真的吗,妈妈?”
“是真的。大儿每天送报支持我,淳儿每天买菜烧饭帮我忙,所以我能够安心工作。因为我努力工作,得到了公司的特别津贴,所以现在能够全部还清债款。”
“好啊!妈妈,哥哥,从现在起,每天烧饭的事还是包给我了!”
“我也继续送报。弟弟,我们一起努力吧!”
“谢谢,真是谢……谢……”
“我和弟弟也有一件事瞒着妈妈,今天可以说了。那是在十一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到弟弟学校去参加家长会。那时,弟弟已经藏了一封老师给他*的信……弟弟写的作文如果被选为北海道的代表,就能参加全国的作文比赛。正因为这样,家长会的那天,老师要弟弟自己朗读这篇作文。老师的信如果给妈妈看了,妈妈一定会向公司请假,去听弟弟朗读作文,于是,弟弟就没有把这封信交给妈妈。这事,我还是从弟弟的朋友那里听来的。所以,家长会那天,是我去了。”
“哦,是这样……那后来呢?”
“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你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全体学生都写了,弟弟的题目是《一碗清汤荞麦面》,一听这题目,我就知道写的是北海亭面馆的事。当时我就想,弟弟这家伙,怎么把这种难为情的事都写出来了。
“作文写的是,父亲死于交通事故,留下一大笔债。妈妈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工作,我去送早报和晚报……弟弟全写了出来。接着又写,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晚上,母子三人吃一碗清汤荞麦面,非常好吃……三个人只买一碗清汤荞麦面,面馆的叔叔阿姨还是很热情地接待我们,谢谢我们,还祝福我们过个好年。在弟弟听来,那祝福的声音分明是在对他说:不要低头!加油啊!要好好活着!因此,弟弟长大成人后,想开一家日本第一的面馆,也要对顾客说:‘加油啊!’‘祝你幸福!’ ‘谢谢!’弟弟大声地朗读着作文……”
此刻,柜台里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听母子三人说话的老板和老板娘不见了。在柜台后面,只见他们两人面对面地蹲着,一条毛巾,各执一端,正在擦着夺眶而出的眼泪。
“作文朗读完后,老师说:‘今天淳君的哥哥代替他母亲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现在我们请他来说几句话……’”
“这时哥哥都说了些什么?”
“因为突然被叫上去发言,一开始,我什么也说不出……‘大家一直和我弟弟很要好,在此,我谢谢大家。弟弟每天要做晚饭,只能放弃兴趣小组的活动,中途回家,我做哥哥的,感到很难为情。刚才,弟弟刚开始朗读《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时候,我感到很丢脸,但是,当我看到弟弟激动地大声朗读的样子,我心里更感到羞愧。这时我想,决不能忘记妈妈买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勇气。我们兄弟二人一定要齐心协力,照顾好我们的妈妈!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够和我弟弟做好朋友。’我就说了这些……”
母子三人,静静地,互相握着手,良久。继而又欢快地笑了起来。和去年相比,像是完全变了个模样。
作为年夜饭的清汤荞麦面吃完了,付了300元。
“承蒙款待。”母子三人深深地低头道谢,走出了店门。
“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
老板和老板娘大声向他们祝福,目送他们远去……
又是一年的大年夜降临了。北海亭面馆里,晚上九点一过,二号桌上又摆上了’预约席“的牌子,等待着母子三人的到来。可是,没看到那三人的身影。
一年,又是一年,二号桌始终默默地等待着。可母子三人还是没有出现。 北海亭面馆因为生意越来越兴隆,店内重又进行了装修。桌子、椅子都有换了机关报的。可二号桌却仍然好故。老板夫妇不但没感到不协调,反而把二
号桌安放在店堂中央。
“为什么把这张旧桌子放在店堂中央?”有的顾客感到奇怪。
于是,老板夫妇就把“一碗阳春面”的事告诉他们。并说,看到这张桌子,就是对自己的激励。而且说不定哪天那母子三人还会来,这个时候,想用这张桌子来迎接他们。
就这样,关于二号桌的故事,使二号桌成了“幸福的桌子”。顾客们到处传诵着。有人特意从远方赶来。有女学生,也有年轻的情侣,都要到二号桌上吃一碗阳春面。二号桌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时光流逝,年复一年。这一年的大年夜又来到了。
这时,北海亭面馆已经是同一条街的商店会的主要成员。大年夜这天,亲如家人的朋友、近邻、同行,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都来到了北海亭。在北海亭吃了过年面,听着除夕夜的钟声,然后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到附近的神
社去烧香磕头,以求神明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厄除运开。这种情形,已经有五六年的历史了。
今年的大年夜当然也不例外。九点半一过,以鱼店老板夫妇双手捧着装满生鱼片的大盆子进来为信号,平时亲如家人的朋友们大约三十多人,也都带着酒菜,陆陆续续地会集到北海亭,店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
知道二号桌由来的朋友们,嘴里虽然没说什么,可心里都有在想着,今年二号桌也许又要空等了吧。那块“预约席”的牌子,早已悄悄地站在二号桌上。
狭窄的座席之间,客人们一点一点地移动着身子坐下,有人还招呼着迟到的朋友。吃着面,喝着酒,互相夹着菜。有人到柜台里去帮忙,有人随意拉开冰箱拿来东西。什么廉价出售的生意啦,海水浴的艳闻轶事啦,什么添了孙
子的事啦。十点半时,北海亭里的热闹气氛到达了顶点。就在这时,店门被咯吱咯吱地拉开了。人们都向门口望去,屋子里突然静
了下来。
两位西装笔挺,手臂上搭着大衣的青年走了进来。这时,大伙都松了口气,随着轻轻的叹息声,店里又恢复了刚才的热闹。
“真不凑巧,店里已经坐满了。”老板娘面带着歉意说。
就在她拒绝两位青年的时候,一位身穿和服的妇人,深深低着头走了进来,站在两位青年的中间。
店里的人们,一下子都屏住了呼吸,耳朵也竖起来了。
“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穿和服的妇人平静地说。
听了这话,老板娘的脸色一下子变了。十几年前留在脑海中的母子三人的印象,和眼前这三人的形象重叠起来了。
老板娘指着三位来客,目光和正在柜台里找韭菜的丈夫的目光撞到一处。
“啊!啊……孩子他爹!”
面对不知所措的老板娘,青年中的一位开口了。
“我们就是14年前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阳春面的的顾客。那时,就是这一碗阳春面的鼓励,使我们三人同心合力,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以后,我们搬到母亲的亲家滋贺县去了。”
“我今年通过了医生的国家考试,现在京都的大学医院里当实习医生。明年四月,我将到札幌的综合医院工作。还没有开面馆的弟弟,现在京都银行里工作。我和弟弟商谈,计划了这生平第一次的奢侈的行动。就这样,今天我们
母子三人,特意来拜访,想要麻烦你们烧三碗阳春面。”
边听边点头的老板夫妇,泪珠一串串地掉下来。
坐在靠近门口桌上的蔬菜店老板,嘴里含着一口面听着,直到这时,才把面咽下去,站起身来。
“喂喂!老板娘,你呆站着干什么!这十年的每一个大年夜,你都为等待他们的到来而准备着,这十年后的预约席,不是吗?快!请他们上座,快!”
被蔬菜店老板用肩一撞,老板娘这才清醒过来。
“欢……欢迎,请,请坐……孩子他爹,二号桌阳春面三碗——”
“好咧——阳春面三碗——”可泪流满面的丈夫却应不出声来。
店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鼓掌声。
店外,刚才还在纷纷扬扬的飘着的雪,此刻也停了。皑皑白雪映着明净的窗子,那写着“北海亭”的布帘子,在正月的清风中,摇曳着,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