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治理(之三)


(四)有效地发挥价格机制对于商品供求的调节作用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于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商品生产成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般而言,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作用的结果,而在“逐利”机制作用下,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获利空间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市场主体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增加价格上涨商品的供给,从而使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相对均衡。理论上而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地发挥价格机制对于商品供求的调节作用,必须完善以下外部条件:一是通过建立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变化在商品生产成本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准确地反映商品的市场供求变化,从而为市场主体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增加或减少商品的生产规模,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二是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充分发挥自由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市场主体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从而较好地发挥价格变动对于商品需求的调节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既要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及行业壁垒的清除,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效率,还要使所有的市场主体建立市场化的经营约束机制,从而使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从事生产,使经济运行在更高层次供求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通过可再生产要素的培育确保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性
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信用货币只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信用货币自身只是由政府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一种货币符号,相对于黄金商品货币而言,信用货币不是商品,其并没有价值储藏功能。因此,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要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共同增长,就必需通过可再生产生产要素的培育,确保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增长,带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增长,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物化形态生产要素而言,其主要表现为技术、劳动、资源和管理等初始形态生产要素以及设备、基础设施等次级形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总量的不断增长,实际上主要表现为通过上述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在数量上的不断扩张过程,而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总量的不断增长,其主要表现为初始形态生产要素不断货币化的过程,具体言之,其既包括初始形态生产要素组合所新增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增量,也包括初始形态生产要素与次级形态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增量。根据马克思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理论,由于次级形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其价值,而不会创造新的增量价值。因此,从一定时期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总量来看,其实际上是初始形态生产要素本期或累积的货币化过程。就此而言,要实现经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总量的持续增长,就要求生产要素必须是可再生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在上述两种形态上的可持续发展,使增量信用货币供给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增量使用价值之间保持相对一致,从而使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如果没有生产要素供给的可持续性,那么,受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在时间上不断消耗以及作为商品价值表现形态的信用货币不能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的影响,当一定时期一国生产要素完全消耗殆尽时,一国经济发展中只能剩下不能购买任何商品的信用货币,由于信用货币没有任何形态的使用价值做支撑,由此导致政府也不可能通过继续发行信用货币的方式,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总量的增长。当然,由于人类生存需要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做支撑,当生产要素消耗殆尽时,由于没有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做支撑,人类自身都不能维持生存,更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了。当前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可再生性,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性,其主要表现为可再生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等;二是通过教育的发展,为更好地发挥以“人”作为表现形态的可再生产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理论上而言,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技术、管理和劳动等以“人”作为载体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重要作用的发挥,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以“人”为载体的科技发展,发明能够有效替代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新产品,使社会生产实现持续发展;三是通过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型,依靠服务业以及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只有生产要素实现持续供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持续供给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的可再生性),才能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总量的共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