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悟俗语(19):“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的警世危言
文/周涧
“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的完整的句式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 这句民间俗语其意思是说:相对于历史长河,人的一生只有短暂的一瞬。古人讲“三十而立”,如果一个人在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显露才华,在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积累财富,那么到了五十岁以后,生活就必然穷困艰难,而到了六七十老迈年岁之时,甚至还有可能面临“寻死路”的绝境。因为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你没有努力,没有积攒下养老的财富资产,导致居无定所、寒无暖衣、饿无常食,自然会感到生不如死。
正是古人们有“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的人生感叹,于是民间便又有了关于努力要趁早的对应俗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百岁无多日,光阴能几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如果黑发的年轻人不知道赶早勤学,很快就会进入了白发的老年时代,这时再想勤学也心力不足了。人生即使活到一百岁,算起来也没有多少时日。少勤到老多受益,老勤只叹体无力。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有限量尺度的,逝去了就不会再重来。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刻苦努力,到老的时候就只能枉自伤感了。
人之一生犹如自然四季,春夏不华秋不实,冬来枯枝形自怜!
有一则取自《杂阿含经》教人惜时勤奋的佛理寓言故事:
从前,佛陀住在舍卫城南郊的祗树给孤独园。有一天清晨,佛陀与尊者阿难衣着整洁,手持食钵,一同入舍卫城乞食。
到城里的时候,见到有一对年纪老大的夫妇,衣衫褴褛,已经齿落发白了,背曲如弓,拄着拐杖双双蹒跚在城里的大街小巷道头,蹲在垃圾焚烧池旁,找寻食物及围火取暖。
远望过去,只见二人如同两只瑟缩在沼泽池边的老鹳雀,但二人互相对视时,眼神里却又布满了贪婪的欲望。
佛陀就向尊者阿难说道:“那两位愚痴老迈的夫妇,如同两只鹳雀般弓背颤抖,但是当他们互相望着时,你看见了他们眼内的贪婪欲望了吗?”
“是的,我都看见了,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
佛陀就对阿难说道:“这一对老夫妇,假如他们在少年盛壮的时候,能够勤求财物的话,现在可能已经是舍卫城的首富了。或者,假如他们那时能够剃除须发,出家修习清净梵行,精勤修学的话,现在可能就已经体证了最殊胜第一的阿罗汉果了。其次,假如他们能够在青年盛壮时期,或者中年时期,乃至壮年之身,努力工作,勤求财物的话,现在亦可能成为舍卫城中第二富者,或第三富者,或第四富者。又或者,假如他们那时能够剃除须发,出家修习清净梵行,精勤修学的话,现在就可能已经体证了阿那含果、或斯陀含果、须陀洹果了。但是阿难,你看他们的一生都没有做好俗家人在世间应做的事情,也没有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以致蹉跎了大好岁月,现在已经耆老了,身体四肢已经退化,弄得没有钱财,又无谋生知识,什么都不懂,再也没有谋求钱财的技能了,亦没有好好修习福德聪明,以致虚度了一生光阴。”
于是佛陀就说了以下的这一首偈颂:“少不修梵行,亦不聚财宝,如同老鹳雀,栖止守空池。”
这则佛理寓言故事,刚好印证了“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的人间现实。这正是:危言语虽重,耸听警世人。但看古今事,句句都是真。赶路须起早,创富惜光阴。少壮未积财,老暮叹穷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