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化自信


        十九大召开了。会场的主标语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习总报告当中又重提多方面的“自信”问题,这是转变的信号,也只是转变的开始,持续的转变将一直进行下去——习总解释了转变的理由和依据: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不是有些人的“保卫”,也不是有些人的回找正宗。

文化,是价值世界的东西。文化的形成基于价值观。价值世界是两分的,没有什么单一的对错,只有少数或者多数的差异。如果某种文化得以形成,充其量只能说这是这个圈子(群体)当中的多数人的看法。
        但不等于少数人是错误的,加上价值判断无对错的道理,文化应该讲“包容性”,讲百花齐放,讲和而不同,只要不对多数人构成利益伤害。
        文化既然是多数人的价值观念的反映,当然应该“自信”,人多势众嘛。
        可以自信满满地宣扬主流价值观,但不要试图用“文化”一词去统一人们所有的价值观。“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的大熔炉,要重视非主流文化在中华文化当中的增色添彩作用,要看到多数民主社会对非主流文化的必然压制,同时也要看到和主流文化冲突的少数人文化的垃圾性,对于文化垃圾要及时抛弃而不是固守和保卫。
        价值概念,本来就是有用性的代名词。人是天生的功利性动物,对于文化,同样如此,某种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由其主张者言词表达,至于受众觉得它是不是好的可接受的,则见仁见智。
        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的丧失,基本上是近代西方拜物教文化的入侵结果,因为觉得本土文化是“虚”的,是空谈,没有物质利益之实用,用拜物教的物质功用性看问题,一切文化都是吃饱了撑出来的空谈,故而丧失自信。
        物质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基于价值的文化当然也是主观的。马克思反对其同时代崛起的主观效用论,而力推客观的劳动价值论。这种客观价值论在中国的传播,实质性地对本土的、主观性的中华文化构成和拜物教同样的强大冲击(当然也是对中华文化当中的客观价值论流派的强化),总体上并不是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要不要被融入中国文化、如何融入的问题,是融入而不替代的问题,是中国化而不是化中国。哪种“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主张,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丧失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在落后国家的首先成功而不是马克思想象的在英美率先成功,是因为当时落后国家的民众的多数处于需求的低层次阶段,低层次需求是物质性的,所以站在解决无产阶级物质困境的角度号召天下,自然会首先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得以传播。而这种客观价值论思想如果不改变,它将无法适用于日益摆脱基本必须的物质需求的中国现状,随着中国的物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在中国日益丧失其基本的民众基础,因为中国现在和未来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无产阶级日益减少了。
        文化,是精神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物质决定精神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对于物质和价值的关系,中华文化有自己的认知,总体上是偏向于休谟的事实与价值的两分论。例如中国人对于物质丰富带来的精神影响就是二分的,如诸葛亮《诫子书》训子曰“俭以养德”;如嘉庆无极县知县郭允礼《官箴》讲“廉生威”;如知足常乐(《老子》: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如明贾仲明《对玉梳》剧本中的“饱暖思淫欲”…均非马克思的决定论认为的精神建立在物质之上。
        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终止过对外界的学习和交流,只是在学什么方面有所选择甄别因而在开放程度上时松时紧。紧的时期是因为自大,自信过头了。而松的时期是因为文化自卑,基于引进外部文化解决所谓的自身问题。
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虽然东西文化一直都在交融,但文化交融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以运动方式(如新文化运动)激烈改造某种文化,带来的很可能是本土文化的灾难,这本身也就是对本土文化丧失自信的表现和要急于重新找到文化依赖(价值观认同)的做法。
马克思主义并不属于中国文化这种东方文化,而基本上是西方文化体系的东西,不过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已。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由此建立的资产阶级主导的近代西方文化,马克思对其影响的效果预见是写明在《共产党宣言》当中的:“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正象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当今的中国之所以讲种种自信,就是因为太多人已经不自信,而官方实质性深化推进的西方资产阶级商品文化实际的效果只能是马克思所说的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要文化自信,就不能用属于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而是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是化中国。就像当年的佛教从化中国的入侵式传播变成中国化的佛教一样。马克思思想当中与中华文化相抵触的部分必然被逐渐淘汰,而马克思为底层民众着想悲悯天下的思想由于在中国文化当中固有存在而会消弥熔化于中华文化的大熔炉之中而注定不会再成为主流——中华文化这锅老汤味道会逐渐变化,但永远不会变成西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庸思想仍然显示着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