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对于其它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之二)


3.充分就业对于国际收支的影响。从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来看,一般而言,在进出口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一国所实现的充分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有效的充分就业,其主要表现为参与就业的人员在通过就业方式获得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其也通过参加就业的方式向本国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投资品和消费品[1],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充分就业状态下本国从业人员通过从业所获取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工资性收入,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形态商品(服务)与之相对应,从而使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使充分就业主要表现为一种有效的就业状态。相反,如果贸易收支不平衡,在一国出口大于进口的贸易条件下,其主要表现为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保持相对不变,而以商品(服务)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却因为出口而相应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服务)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相反的变化,其在导致该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也使该国通过出口所实现的充分就业不能达到有效的就业状态。在一国进口大于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理论上而言,如果进口的产品是一国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不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那么,进口产品的增加不会对一国就业率产生重要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现代贸易条件下,如果一国发行的信用货币不是国际货币,那么,该国从外国进口商品就需要通过出口商品或借入外部资金的方式来进行,理论上而言,在一国进口大于出口的贸易假设条件下,一国只能通过从国外借入资金的方式,来实现进口的增量扩张,因此,其主要表现为资本项目收支的逆差。在这种进出口收支模式下所实现的充分就业,其主要表现为一国通过进口增加的方式实现了以商品(服务)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即期增量扩张,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从业人员工资总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即期以商品(劳务)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供给,如果该国信用货币供给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将有利于提高该国从业人员的单位信用货币购买力。从动态来看,由于一国通过资本项目逆差所实现的进口量的增加,最终需要通过增加出口的方式,来偿还其所欠的外部债务,在生产技术条件保持不变的假设条件下,该国在通过出口方式偿还前期所欠的国际资本债务时,虽然该国在出口增加的带动下会增加就业,但是,如前所述,随着出口的增加,会相应地减少本国单位信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其实际上是对前期进口增加所提高的本国单位信用货币购买力的一种补偿。从补偿程度分析,如果考虑借入国际资本所支付的利息因素,通过出口偿付前期贸易赤字所导致的单位信用货币购买力减少的幅度,要高于由于前期进口所导致的单位信用货币购买力增加的幅度。就此而言,在有效的充分就业状态下,只有保持进出口的相对平衡,才能实现有效的充分就业。换而言之,有效的充分就业从动态来看必然是一种进出口相对均衡的就业状态。从充分就业条件下资本项目收支情况来看,其主要表现为通过资本项目的顺差或逆差,来调节充分就业状态下贸易收支的不平衡。理论上而言,在有效的充分就业条件下,一国资本项目收支从长期来看也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1]从经济实践中,就业人员提供的上述使用价值,既表现为从业人员直接参与本国投资品和消费品实物形态的生产,而且还表现为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间接地参与供本国使用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