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技术简介


 

MBR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的研究起源于1966年,当时对于MBR技术的探究主要针对于该技术的水处理效果和设备的运行性能方面。在MBR运行过程当中,由于MBR具有高效分离的效果,从而在出水水质、出水量等方面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法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在水资源紧缺日益严峻、污水排放标准日渐严格的形势下,MBR因其良好的出水水质,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污泥产量小等优势,在污水处理技术中呈现出来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

MBR的基本构成:膜生物反应器(MBR)主要有膜组件和生物反应器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膜主要采用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或纳滤(NanofiltrationNF)膜。根据膜组件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功能不同,可将MBR分为膜.曝气生物反应器、萃取膜生物反应器、膜分离生物反应器。根据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是否需要通入氧气,可将MBR分为好氧MBR和厌氧MBR。根据膜组件和生物反应器组合方式的不同,可将MBR分为分置式、一体式和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分置式MBR中膜组件和生物反应器是分开设

置的,其中混合污泥液由泵增压后进入膜组件,在压力作用下出水由膜过滤而流出,活性污泥、生物大分子物质等被膜截留,并回流到生物反应器内。在一体式MBR中,膜组件被直接放置在生物反应器中,因此又被称为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一体式MBR具有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等优点,但是在运行稳定性、操作管理方面和清洗更换上不及分置式。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形式上也属于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由于其反应器内加装填料,所以具备了一些与一体式MBR所不同的特性。MBR研究现状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起源于1 966年,其研究与应用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1980):该阶段针对于MBR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以及运行性能方面;60年代末,Smith等人将活性污泥法处理水技术与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MBR用于处理城市污水;20世纪70年代初,在处理市政废水方面,分置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逐渐得到重视,其试验规模也逐步扩大,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究厌氧的膜生物反应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第二阶段(1980年~1995):由于日本生态系统脆弱、比较容易受到污染。日本学者提出了一体式MBR技术,从此开拓了MBR研究的新纪元。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MBR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从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欧洲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MBR工艺,从而将该项技术使用到污水处理领域。我国对MBR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但发展十分迅速。1991年岑运华在国内期刊《环境科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介绍MBR在日本的研究现状的文章,从此,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逐步开始研究MBR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2年天津大学开展了用中空纤维膜进行泥水分离技术的科学研究。1998年,我国在大连建成了国内首套采用MBR工艺的中水回用装置。近十年来,我国对于MBR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已建成数百套用以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MBR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