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山西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的思考
山西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任志侬
作者简介:正高级政工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全国首批注册高级CCO,文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企业文化专家,山西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长期从事文秘和企业宣传文化管理工作。2005年以来,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总结企业文化典型案例25个,完成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两项,编辑《国企文化探索》,出版《引领卓越》《尚品》《循道管理》《三间微话》等著作,作品曾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一等奖、全国中青年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管理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历史留有足迹,文化需要传承。山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卷帙浩繁,蕴含着圣哲先贤的思想和智慧;五百年的晋商发展,绵延不绝,传递着商业文化的脉络和力道。
表里山河、人杰地灵的三晋大地,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工商业发展历史和门类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山西的工商业发展,不仅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国家富强繁荣提供了能源支撑,其辉煌业绩载入了共和国成长的历史画卷。
山西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企业规模大,发展历史长,员工人数多,产业集中度高,而且煤电铝与装备制造等好多企业都是行业内具有“重量级”的。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事关一个行业的兴衰,而且对山西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支持企业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并首批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颁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求山西“加快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努力把山西省改革发展推向更加深入的新阶段,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四个全面”加速推进,“五位一体”全面落实,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如火如荼,山西如何把握新的历史机遇,聚焦产业转型,着力改革创新,培育先进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新时期重塑美好形象、实现转型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山西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企业文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形成,是渗透到工商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品牌既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人们对企业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认知和信任。一个地区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和长期性的影响与作用。
山西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与山西工商业的形成与发展相辅相成。山西的工商业,发轫于明清,形成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集中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
据史料记载,山西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已出现了钱庄和钱铺,到清代业务扩大到了存款与汇兑。道光四年,钱庄改组为票号,一纸纷传,汇通天下,极盛时期,商路通达欧亚,身处内陆的山西,富甲天下,几乎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
清乾隆主政期间,山西物阜民安。商人王廷煜投资开采铜矿,刘永和投资兴办龙门煤矿,通过兴办实业使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晚清洋务运动兴起,山西在“坚甲利兵,强国富民”思想的影响下,1892年创办太原火柴局;1898年就筹办绛县纱厂,设立制造军火的山西机器局;1905年开通正太铁路至阳泉;1908年兴建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太原电灯公司),成立山西保晋矿务公司……民国初年,孙中山莅晋视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振兴民国建设事业的《建国方略》。山西在此方略的指导下,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阎锡山在“造产救国”、“建设西北”的主张下,以提倡国货、扶植民族工业为宗旨,制订了以振兴山西工业经济为主的“厚生计划”和《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大力“发展公营事业,”规划建设了煤矿、铁矿、炼钢、机器、兵工、化学、机车、耐火、洋灰、电化、造纸、毛织、卷烟、火柴等工厂44处,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山西银行,修建正太铁路、西北炼钢厂(太原钢铁公司前身)和五台县西汇的发电厂,以及酒厂、皮革厂、造纸厂和印刷厂等,大大地拓宽了产业布局,形成了山西不要外援、自成一体的独立工业体系,为山西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36年,山西官办的各类工商业,其设备占当时全国机器业总数的60%,产业工人占全国总人数的40%。在金融方面,山西开办的6个银行的资本总额,相当于当时中央政府四大行(中央、中国、交通和农民银行)资产总额的19.52%,大抵相等于中国交通银行。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合作,山西建立了晋察冀、晋鲁豫和晋绥三个边区政府,不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山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批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落户山西11项;“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又有一大批国防工业和科研机构相继进驻山西。从1953至1963年的十年时间里,国家先后在山西共投建厂矿220个,其中煤炭工业项目110个,机械工业部项目78个,其次是电力项目13个,化工冶金项目10个。20世纪80年代,国家兴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煤炭工业为先导,又扩建和新建了许多煤矿与火电厂,使山西进入了第二次历史发展的拐点,形成了以能源重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
长期以来,山西依托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历了从重工业基地向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转型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走完了以工业原始积累为重点的工业化初期,进入了以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和资本积聚的工业化中期,部分产业已进入了引领行业前行的工业化后期,其中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有的企业和产业在整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布局中还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西不仅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而且是矿产资源大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山西企业的发展,不仅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国家经济建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开发能源产业为主的“黑色思维”长期以来像幽灵一样左右着山西的发展,挖煤、炼钢、建电厂,使山西有限的资金过度倾向了煤炭、电力等能源企业。从1996年到2016年,虽然政府也曾几度高喊“转型发展”,但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煤电产业却越做越大,产业结构单一,产能严重过剩,工业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资源陷阱愈陷愈深,使得轻工、电子、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信息、物流、服务等新型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被压缩,吸纳优质资源、嫁接先进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扩张的能力削弱,加之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市场机理发育不全,企业长期受命于政府和国家指令,唯官唯上唯中央,从而加剧了产业结构调整、分离办社会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以至多年积累形成的“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一股独大”的体制性矛盾和创新不足的“素质性”矛盾,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衍生、发展、积淀和升华起来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行为和价值取向,是工商业发展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也是企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山西在长期的工商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太钢、太重、汾酒、潞安等彰显文化软实力和品牌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同时也沉淀了一些承载工业文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底蕴深厚富有山西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如“艰苦创业、勤俭办矿”的潞安石屹节精神,“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太钢李双良精神,“诚为本、酿为乐、创为魂”的汾酒精神;“实业兴邦,产业救国”、“经营品牌、创造市场”的经营理念;“严制度、细规范、重人本、强激励”的管理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学习是第一需要”、“文化建设是第一管理”的战略意识与发展理念;“效益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产品就是人品、客户就是市场”的质量意识与效益理念;“诚信经营、经营诚信、真诚服务、合作双赢”的营销意识和服务理念;“珍惜生命、关爱健康、安全第一、规章至尊”的安全理念,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工艺流程和太钢不锈、太重制造、汾酒杏花村、潞安环能、晋煤蓝焰等层出不穷的企业品牌和名牌产品,及大地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亦已成为新时期企业推动改革、提升管理、创新发展的思想先导、文化引领和精神动力。
二、山西企业文化与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是构成企业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产品荟萃、名牌云集、老字号享誉全球的地区。明清时,有日升昌、都一处、广恒信、大德通、清和元、杏花村、广誉远、协同庆、长裕川等老字号品牌43个,占当时全国51家老字号的84%。这些品牌不仅美誉中华,闻名欧亚,而且成就了“汇通天下”几百年的晋商辉煌。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焕发了企业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山西也涌现出了如早于海尔、在北京销售份额达到50%以上的海棠洗衣机,先于长虹、行销全国13个省市的春笋电视机,名列全国第三、与春都、双汇齐名的同风熟肉,以及杏花村汾酒、溢源庆老陈醋、“远”字牌龟龄集、广誉远定坤丹、三餐源食品、平遥牛肉、经纬细纱机、华杰电子表、大光香烟、环球自行车、彩虹九姑娘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西着力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资金投入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建设加强,企业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和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好多知名品牌要么深锁闺中无人识,要么风光不再、惨淡经营,有的甚至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时至今日,曾畅销全国的“春笋”牌电视机在市场竞争中偃旗息鼓,风光无限销售位居同行业第四的“芳芳”洗涤产品也销声匿迹,甚至曾被山西人引以自豪的一枝海棠(洗衣机)、一瓶酒(汾酒)、一袋牛肉(平遥牛肉)、一壶醋(老陈醋),也曾被各类媒体大势渲染,以至海棠凋谢、白酒有毒、牛肉掺假、陈醋变味。这些名牌产品的衰落,不仅使企业损伤元气,而且使山西再次丧失了一个发展成为轻工业大省和经济强省的绝好机遇。
名牌,品牌,山西曾经拥有过,也曾辉煌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兴晋”战略,确立并成功举办“山西品牌节”“山西品牌网上行”和“中华品牌万里行”等大型活动,大力营造“品牌兴晋”“品牌兴企”的经营环境和舆论氛围,有效促进了“品牌兴晋”战略的实施与落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太重创造了亚洲451项第一,太钢不朽享誉全球,山西面食营销海外,杏花村汾酒清香天下,同煤、焦煤、潞安等企业都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和享誉中华的知名品牌。
在品牌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努力,但山西无论在观念、规模、投入、效果等方面都与山东、广东和华东等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3月1日《商标法》颁布实施时,山西有效注册商标为1313件,截至2014年全省有效注册商标51265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5件,占全国驰名商标4321件的1.5%,不要说与广东的445件、江苏421件、山东428件相比,就同周边和中部地区的河北174件、河南117件、湖北128件、湖南266件相比,也相差胜远。这与山西资源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实力很不相称,与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更不相当。
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山西远不能与含有世界品牌的国家和地区相提并论,就与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相比差距也很大。山西国土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国土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的1.523倍;总人口3681.64万人,是江苏省总人口7998.6万人的46%。2016年,江苏省人均GDP为95394元,而地多人少、资源丰富的山西人均GDP仅为35285 元,是江苏省的37%;全省专利申请量 20031件,是江苏省申请专利33.9万件的6%;专利授权量10062件,是江苏省授权专利23.1万件的4.3%;发明专利授权量2411件,是江苏省发明专利4.1万件的5.9%。由此可见,资源富集的山西,“品牌兴晋”之路还很长,“品牌兴企”的任务还很重,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三、实施品牌兴晋战略,创新山西企业文化建设
品牌作为一种文化,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体现的是企业价值,更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品牌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立市场良好形象, 提升产品(企业)知名度, 并以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吸引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 取得丰厚利润回报和持续竞争力的一种战略选择。实施“品牌兴晋”战略就是要把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市场价值,这既是新时期企业经营的策略要求,也是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传播快速、知识经济大力普及的当今时代,产品、技术以及管理诀窍等很难成为核心竞争力,而品牌一旦被消费者认知,就会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市场效应,在同等质量的条件下,就会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品牌的功能来看,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志, 更是企业质量、管理与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品牌凝结着企业管理、知识产权、市场信誉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文化内涵, 决定和影响着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与服务定位。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的体现。海尔、华为、联想等知名品牌,不仅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稀缺的文化财富,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观念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而深远的。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没有那一个国家和地区不是以拥有众多的品牌而称雄世界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早已由最初的输出产品、技术,到后来的输出资本,逐步发展为当今的直接输出品牌,即通过制定标准,掌控知识产权,进而控制和垄断市场,赚取高额利润。为此,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我们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鼓励我国的优秀企业争创世界顶级的品牌”。
山西“能源大省”,一梦几十载,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市场不够成熟,经济发展缓慢。新常态下,再不能“形势完固”地将自己封锁在“表里山河”,依懒资源优势,循规蹈矩发展了。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布局面前,再不能以“不东不西、不叫不到、不给不要”的旁观者姿态被动前行了。面对新常态,更应该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借中国“海陆并举”的战略布局,扩大对外开放,创新驱动发展,突围能源魔咒,实现产业转型,实施“品牌兴晋”战略,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打造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和优秀企业,努力转型升级,建设美好山西。
四、打造山西经济大品牌 实施转型升级大发展
科技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衍生、积淀和升华,在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集中彰显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信息时代,品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为及其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时代,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推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既是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战略选择,更是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有力支撑。
推进山西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员工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价值理念体系的构建和转化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民族内涵、具有中国特色山西特征和国际视野的企业文化,着力打造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山西风采、行销世界各地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山西,昔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未来的发展,路在脚下。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同在,现实与梦想并存。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国内外经济联系和互动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山西不仅需要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发展,更需要紧抓发展机遇,以深化改革推进经济转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 提高资源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走文化强省、品牌兴晋之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中国山西”工业经济大品牌,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
1、挖掘传统资源,传承晋商文化,解放思想,创新驱动,大胆破除阻碍经济转型的观念理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复制、推广全国各类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建立和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以汾酒、双合成、清徐老陈醋、大同水泥等企业集团为龙头,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技术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支柱产业集群;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通过企业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价值,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蝶变,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创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着力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和一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持续改善制造工艺或服务流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的名牌产品。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突出重点行业(如煤炭、电力、旅游、装备制造等)、重点企业(如太钢、太重、焦煤、同煤、潞安、晋煤、格盟国际、晋能集团等)和重点产品(如太钢不锈、TZ油膜轴承、大同烟煤、阳泉无烟煤、华晋焦煤、晋煤蓝焰、大齿变速箱等名优特产品),依托要素资源优势,坚持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与实施品牌战略并重,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强与现代科技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品牌产品国际化,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3、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通过专业化重组,构建跨界融合的文化旅游集团和产业联盟,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市场,营造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经营环境,打造山西文化旅游大品牌。同时,要抢救濒危的企业文化资源,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利用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产业园区及现代企业等资源,抓好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文化旅游产品,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业旅游品牌。
4、突出重点抓关键,按照“培育特色、做优产品、打造名牌、做大品牌”的思路和原则,实施大公司和大集团战略,打造山西工业经济发展的联合旗舰,形成富有山西特色的企业群体规模优势,努力做精产品,做强企业,做大市场,实现“品牌产品-品牌项目-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山西”的升级转化,着力打造“中国山西”工业经济大品牌,让世界了解山西,让山西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山西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强省、品牌兴晋、转型崛起、重塑山西美好形象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