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时空的“涟漪”——引力波的存在,到发现引力波存在证据的科学家在2年后就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说明了人们迫切认知空间的心情,正如诺贝尔委员会所说的,这是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事物,开启了未知世界。
尽管人类目前并没有多少关于空间的知识,但是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空间里事物的知识。
无论是中国的伏羲、周文王、老子等,还是外国的柏拉图、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霍金等,之所以能够提出影响重大的理论和方法,是因为宇宙空间具有自足属性。
霍金在演讲中说道:“然而,人们在过去几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哈特尔和我所做的设想可以被重新表达成: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
宇宙空间的自足属性使得人类可以从观察到的事物的规律推演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比如在地球空间里的人,到了月球空间或者是外星球空间后,仍然是人而不会在构造上发生改变而变成其它的生物。
尽管人类积累了大量关于宇宙的知识,但是受实体的真实性的影响,人们无法把看到的有形事物和逻辑体对应起来。尽管佛家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人们很难把真实存在的事物和虚妄联系起来。
这是关于空间和空间事物的来源及构建方式的问题,是关于逻辑结构体的命题形式,即采用逻辑图像的形式指代命题。比如在物理空间里,人是一个以物理图像形式存在的事物,也是一个逻辑结构体,也是一个命题。但是作为习惯性的认知思维,人们并不会接受逻辑结构体,而是接受物理图像的事物,即只接受外在的表象而不是内在的逻辑构造。
但是对于创建空间的科学家来说,空间以及空间里的事物只是逻辑结构体。事实上,当前人们在电脑创建的逻辑空间里的事物只是逻辑结构体,比如游戏里的人等。
云计算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科技影响或许是非常巨大的,人们的世界观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不再因为科技工具的快速发展而狂妄自大。真正理解了宇宙万物本质上是逻辑结构管理能量的外在形式,财富争夺的本质是为了获得财富能量以便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能量。在地球空间里,人类和万物由于能量的运行规则而成为命运共同体,人类的行为将会变得理智和有序,因为财富争夺而引起的宗教矛盾或者经济战争将会消失,人类社会将会进入中国古人所说的大同世界。
1、太极八卦计算系统的启示
太极八卦是中国古代道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八卦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太极八卦是神秘而且神奇的,既简单易懂,又深奥晦涩。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关于它的创建起因和来源依据,所以变成了神话传说故事。
太极八卦是一个计算系统,所以能进行精确、快速的计算和判断,而且通用性好,使用容易,还能联成网络,把关联的对象连接起来进行分析判断。比如通过分析家庭各成员的情况状态来判断分析整体家庭的趋势变化。
太极八卦计算系统采用的是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而不是二进制数字系统;采用的计算模型是莫比乌斯纸带模型,而不是图灵纸带模型。
由于古人的时代并没有出现现代几何学的理论,很难采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莫比乌斯纸带的数学特性,因此采用平面投影的方式来描述这种特殊的几何曲面特征。如果把莫比乌斯纸带的两个面涂成黑色和白色,那么人在曲面上行走的路径轨迹就是太极图所描述的轨迹,当黑色的曲面走完后,从白点处进入白色的曲面,当白色的曲面走完后,从黑点处进入黑色的曲面,重复交替,以至无穷。
计算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模仿存在事物的逻辑过程的工具,类似画家在纸上创建摹本。所以计算系统的核心关键是用来展示摹本的“纸带”,如同纸是画家创作的基础一样。
当前的计算系统是采用图灵纸带模型设计的,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在现实世界里无法提供真正无限长的纸带。所以当前的计算系统装置是不完善的、存在重大缺陷的。
从理论上讲,莫比乌斯纸带是一个无限长的纸带,但是人类目前并没有设计出对应的计算数学模型。
尽管太极八卦计算系统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中国人卜筮算命、预测发展趋势、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工具,是中国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但是在几千年的应用历史里,人们并没有认为它是数学模型,而是认为它是一种哲学思想。即便是现在,人们仍然认为它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并不是计算系统。
太极在百度百科的介绍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尽管古人并没有制造出太极八卦计算系统的物理装置,但是设计出了数学运行模型,并且借助人脑计算装置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里遇到的问题。
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云计算革命推动的颠覆性理论、方法和技术将会把中国古人设计的太极八卦计算模型变成物理装置,用来替换当前的图灵计算机装置。
2、网络空间的现状
1984年,移居加拿大的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写下了一个长篇的离奇故事,书名叫《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当网络与人的思想意识合而为一后,即可遨游其中。在这个广袤空间里,看不到高山荒野,也看不到城镇乡村,只有庞大的三维信息库和各种信息在高速流动。吉布森把这个空间取名为“赛伯空间”(Cyberspace),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网络空间"。
当前的网络空间是基于IP地址维所定义的一维空间。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互联网把分散孤立的、碎片化的小信息空间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信息空间,属于网络空间的1.0版本,Cyberspace 1.0,简称CS 1.0。
IP地址是一个由不重复的十进制整数构成的集合,为网络空间里的电脑等硬件设备指定唯一的身份标识码。
当前普遍使用的IPv4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IP地址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成(a.b.c.d)的形式,其中,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a.b.c.d)是256进制数的表达式,可以按照进制换算公式换算为一个十进制数。
位于网络结点位置的电脑所创建的空间也是一维逻辑空间,是基于二进制数字系统创建的逻辑空间。
网络空间里的事物是物理空间里的事物的摹本,但是由于当前的网络空间CS1.0是一维空间,而现实世界里人类习惯的空间是三维空间,因此人类在网络世界里所创建的信息事物并不能真实地模仿现实世界里的事物,会出现大量信息丢失的现象。
在三维空间里,信息是通过三个通道传输完成的,而在一维空间里,传输信息的只有一个通道,因此在创建网络空间里的摹本的时候,在三维空间里的可信通道在一维空间里的摹本将会变成不可信的通道。这也是当前的网络空间CS1.0不安全重要原因之一。
创建多维网络空间是解决当前网络空间存在问题的唯一选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如何创建多维网络空间是云计算时代竞争的核心关键,智能机器人只是网络空间里的存在事物。
3、网络空间的创建方式
空间是事物存在的载体,没有事物的空间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空间和事物是同时存在的,空间和事物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空间本身不是事物,但是又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关于起源的理论描述,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直接说了他的困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几千年来,老子的这段开篇描述让人们一头雾水,无法形成统一明确的解释。好在汉字的含义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里,尽管有修正和完善,但是仍然是连续和稳定的,也就是说,《道德经》这篇文章的含义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发生改变,现在的人仍然可以完整地了解老子当时的想法。
《道德经》包含了道、法、术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章描述的是宇宙的来源,属于道层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描述,讲述的是两个世界的事物,结合柏拉图的三个世界的理论,采用无名和有名来指代理性世界和现实世界,无名指代理性世界的事物,有名指代现实世界的事物。如果没有计算机,现在的人仍然很难理解这种现象,但是计算机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参考事物,对于计算机所创建的逻辑世界里的事物来说,无名指的是CPU硬件,有名指的是0、1两种状态所形成的事物。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指的是“无名”、“有名”,它们同时出现,来自相同的处所,但是名字是不同的,“同”这个称呼的玄妙,是很难理解的,是众妙之门。如果对照计算机装置,就很容易理解这段描述了,CPU硬件产生的高电平、低电平,在逻辑世界里就是1、0,它们是同时出现的,来自相同的处所。
作为一流的逻辑学家,老子采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道德经》提供了自洽(self-consistent)的逻辑依据。这个依据是来自归纳获得的定理,本身没有逻辑基础。如同对于计算机所创建的逻辑世界里的智慧生物来说,0、1两种状态的定理来自归纳,本身没有逻辑基础。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奇巧,神奇;徼:边界。观察它的奇巧的时候要无欲,而观察它的边界的时候要有欲。老子提供了观察世界的两种方法,也是古人所说的两种学问,显学和隐学。观其妙就是观察研究具体的有形事物,属于显学,需要观察研究的人无欲,不要被大量的表象所干扰。观其缴就是观察抽象的无形事物,属于隐学,需要观察研究的人有欲,在大脑里事先形成逻辑结构图形。这个方法对现在的科学家来说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网络空间是由物理空间的硬件设备创建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是物质所产生的技术效果,没有这些具有特殊结构的物理装置,就没有网络空间。哲学家所争论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大脑细胞构成的物理装置和网络空间的关系。在人们不了解网络空间来源的时代,意识是神秘的存在事物,所以人们只能根据所观察和理解的现象继续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多维网络空间的创建方式分为两类:一是由物理世界的硬件设备形成的结构创建多维空间,比如光纤、路由器、传感器等设备;二是在CPU创建的逻辑空间里创建多维逻辑空间。
当前的互联网、物联网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采用IP地址规则为结点位置指定唯一的整数标识码,这个物理结构所形成的逻辑关系就创建了一个逻辑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网络空间。这些结点位置的整数就是网络空间的构成事物。
人脑细胞形成的结构形状和物联网形成的结构形状在技术上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结构的复杂度。由于结构复杂度的不同,所创建的逻辑空间的维数也是不同的,根据国外科学家的研究,人脑可以创建出11维逻辑空间。而当前的互联网、物联网所创建的是一维逻辑空间。
人类之所以可以成为地球生物的管理者,也是因为人类可以借助大脑创建的多维空间改变博弈规则,成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生物。
当前的CPU产生的原始逻辑空间是一维空间,是基于二进制规则创建的信息空间。其创建过程具有“大爆炸”效应,从一个点开始,在“瞬间”就创建出了逻辑世界。
尽管原始逻辑空间是一维空间,但是经过不断地技术探索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在一维逻辑空间里创建多维逻辑空间的技术方法。这样就可以在信息空间里创建现实世界的事物的摹本,比如创建现实世界了三维建筑物的摹本,当前流行的网络游戏等。
空间事物的数学模型是N维坐标系P(X1,X2,...XN)形式,即采用事物在空间里的位置参数来指代,这样就把空间里的事物抽象成为结点位置的子空间形式,忽略了事物本身的个性化属性,空间就变成了具有递归特征的子空间集合。
采用云计算思维分析空间,根据目前人类已知的信息知识,可以获得以下一些特征:
(1)任何空间都存在一个初始的源头空间,这个初始空间是由另外一个不同类型的空间里的事物创建的。这个定理是依据CPU创建计算机逻辑世界的经验归纳出来的,本身没有逻辑基础。
按照这个关于初始空间的定理,初始的宇宙空间是由另外一个不同属性类型的空间里的事物创建的,其创建的过程类似CPU创建逻辑空间的过程。
现代宇宙学的先驱霍金说:“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
霍金推崇利用数学和物理手段寻找一个大一统理论,并且证明“宇宙不是偶然诞生的,不需要上帝”,“宇宙的数学模型是有限无界”。
霍金在演讲中说道:“然而,人们在过去几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哈特尔和我所做的设想可以被重新表达成: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
(2)当初始的源头空间创建出来后,就可以按照递归数学模型创建新的逻辑空间,形成相互关联的具有各向同性特征的空间集合。
宇宙是一个由逻辑构成的世界,递归数学模型是一个非常高效地管理大量事物的方法。由于空间是存放事物的容器,是逻辑空间里的一类特殊的共性事物,所以采用递归模型创建空间是最有效的方法。
按照云计算思维,中国古人设计发明的先天八卦是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并不是几千年来人们所说的模糊的哲学思想模型。
尽管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年)发明的二进制让中国的易学爱好者找到了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并且因为二进制的影响力而极大地提高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但是先天八卦所对应的并不是二进制数字系统,而是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二进制数字系统只是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如果莱布尼茨在发明二进制数字系统之前了解了先天八卦系统的内在规律,那么他发明的或许将是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而不是作为特例出现的二进制数字系统。但是这种情况同时也会改变人类科技的发展轨迹,因为人类可能无法发明出基于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的计算机。
尽管莱布尼茨因为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的介绍而知道《周易》和八卦,但是说莱布尼茨看到阴阳才发明二进制完全是断章取义的。今天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手稿标题的全文是:“1 与 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
作为数学家的哲学家,莱布尼兹更加重视采用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来解决争议,“精炼我们的推理的唯一方式是使它们同数学一样切实,这样我们能一眼就找出我们的错误,并且在人们有争议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的说:让我们计算[calculemus],而无须进一步的忙乱,就能看出谁是正确的。”(发现的艺术 1685,W 51)
他认为世界,因其确定之故,必然是由自足的实体所构成。所谓的自足,是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认知。
莱布尼茨以为实体是多的,是无限多的。跟随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他以为实体是一命题的主语。在一个命题S是P中,S就是实体。因为实体是自足的,则它要包含所有可能的谓语,即是“...是P”。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实体有四个特征:不可分割性、封闭性、统有性和道德性。
不可分割性是指,任何有广延的东西,即有长度的东西,都可以被分割。被分割了的东西分别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并且自足,则有广延的东西的内容,即可能性要依附于他的部分的可能性。如此类推,则只要有广延性,就不自足,而要依他物而被知(对莱布尼茨来说,真正的知识就是要穷一物的可能性),就不是实体。
如果按照莱布尼兹的观点来解释递归创建的宇宙空间,那么每个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封闭性、统有性和道德性,空间里的事物是自足的,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认知。比如地球空间和地球空间里的事物,月球空间和月球空间里的事物,尽管与太阳存在密切的连接关系,但是地球空间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整体,对地球的认知不依赖太阳或者其它星球,而是通过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获得认知。也正因为这种空间事物的自足特征,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里,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3)如何理解空间的自足属性
对于逻辑空间的设计者来说,空间的自足属性是一个高效管理和创建空间内事物的方法,而对于空间里的智慧生物来说,可以通过对局部事物的研究分析获得的知识进行推演,获得对未知空间类似事物的认知。
莱布尼兹认为世界因其确定之故,必然是由自足的实体所构成。所谓的自足,是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认知。
尽管人类目前已经做到了利用计算机创建完整的逻辑空间,以及创建逻辑空间里的事物和行为过程,但是所创建的逻辑空间里的逻辑世界是简单的。逻辑世界在物理世界的表现形式是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而真正解决人们需求问题的是应用软件。
尽管IT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飞跃发生在硬件领域,在软件领域几乎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人们仍然不能开发出复杂结构的软件系统。由应用软件系统构成的逻辑空间并不是自足的,对信息事物的认知需要依赖其它的信息事物。也就是说,对于逻辑空间里的智慧信息生命来说,这个空间是不可认知的,不能通过对所观察的事物归纳出确定的知识,因此不能建立这个空间的科学知识体系。
软件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软件危机”,泛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而出现软件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软件开发复杂度越来越高”。
软件开发不仅仅是在规模上快速地发展扩大,而且其复杂性也急剧地增加。软件开发产品的特殊性和人类智力的局限性,导致人们无力处理“复杂问题”。所谓“复杂问题”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旦人们采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开发方法和工具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和能力,新的、更大的、更复杂的问题又摆在人们的面前。
尽管软件专家大多数都认为软件危机是很难解决的,因为人们的需求存在不可预知的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但是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的理论,计算机创建的逻辑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摹本,也就是说软件系统只是在模仿现实世界的事物与行为过程。这是一个在现实世界里存在的事实,并且现实世界是自足的,不可能存在“软件危机”的现象,因此其对应的摹本所在的逻辑空间也一定是自足的,出现“软件危机”现象的根源在于人类并没有真正掌握创建逻辑空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洞穴之喻所探讨的是一种如何在封闭的空间里认知事物的方法,强调了行为自由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特征,二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里了解事物的关联关系。比如古人对日食月食现象很恐惧,因为人们只能观察地球空间里面的事物,而现在的人不会产生恐惧,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经可以从太阳空间的尺度里观察事物,已经掌握了关于日食月食的知识。
空间的自足特征帮助人类把来自地球空间的知识扩展到其它星球。
4、被误解的柏拉图唯心主义和柏拉图式爱情
作为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事物,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实际上就是约束机器产品行为的参数的外在呈现状态,类似智能机器人的约束参数。参数的状态数值并不是固定的,除了初始的数据外,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这些数据值会因为行为过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自信是人的其中一个参数,是一个比较、判断自己和他人能力优势的参数;理智是另外一个参数,是一个评估自己认知事物程度的参数;人对事物的认知判断本质上是这些相关的参数所产生的整体技术效果,并不是来自单一的参数,所以人类的行为活动在整体上是客观的、科学的。但是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局里的博弈对象,竞争是推动局产生变化的唯一方式,所以人存在一个自私的参数,这个参数会选择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保护自己以便获得最好的生存环境。
柏拉图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被后人称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但是似乎后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柏拉图的理论观点,以至于出现了很多误解。当然后人的不同解读是很正常的,这是由人的控制参数决定的,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坚定地相信自己已经完全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因而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空间。类似柏拉图的情形也很多,比如对《楞严经》、《道德经》、《易经》、《圣经》的不同解读,不同的学者都会认为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
柏拉图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三个世界的模型之上的,是以三个世界这个初始定理的正确性来为后续的理论提供自洽依据的,如果三个世界的模型存在缺陷,那么他后续的理论就一定也会存在缺陷。
这种假设初始定理的方式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比如现代科学假定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时间、空间、物质来源于大爆炸的点,这是一个没有逻辑基础的定理,来自归纳所总结的经验。然后从这个定理作为起点,使后续的理论具有自洽性。
老子也是采用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理论的自洽性创建初始定理的,在《道德经》的第一句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了这个初始定理,后面的理论就具有了自洽性,但是这个定理本身没有逻辑基础,来自归纳的经验。
采用云计算思维可以很容易理解柏拉图的三个世界模型,但是在云计算革命之前,人们很难理解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关联关系。对照当前人类创造的智能机器人的构造分析人的构成,可以抽象出三个世界的设计模型,物理世界的身体、网络世界的精神、信息世界的灵魂。与柏拉图的三个世界模型形成的唯一性对应就是,理念世界对应信息世界,现实世界对应物理世界,艺术世界对应网络世界。
如果采用云计算思维从技术的角度弄清楚了柏拉图的三个世界模型,就很容易理解他的这些深奥晦涩的观点: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当然也就理解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点,也很容易理解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实验室”,而人脑是到目前为止最了不起的科学“实验室”。人们把来自“实验室”的成果记录下来,就成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一些认知经过了大量的重复验证而被证明是有效的,就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对应的知识则可以认为是科学知识。
毫无疑问,现代科学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立了创建人类知识体系的路径方向。但是由于人类科技文明层次的原因,来自西方的现代科学似乎只关注对有形事物的研究,而对无形事物的研究持有怀疑或者是否定的态度,所以对唯心主义的科学性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资料,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它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的争论核心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弄清楚意识和物质是什么。但是在长期争论过程里,似乎并没有科学家通过物理“实验室”的形式来说明物质和意识的技术本质,而是继续通过大脑“实验室”采用“唯心”的形式继续争吵。
中国古代的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古希腊的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在采用哲学的形式研究宇宙的来源和构成学说。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老子则在《道德经》里描述了宇宙的来源和事物的构成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类似预言的未来社会场景。
柏拉图对爱情的观点来自他的三个世界的模型,所以观点很奇特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由于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柏拉图所描述的爱情而被后人定义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成了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
似乎目前并没有人能够真正对爱情作出明确的科学的描述,尽管柏拉图从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层面描述爱情,但是同样比较含糊,以至于后人在解读的时候无法从文字上给出科学的定义。
按照云计算思维把柏拉图的爱情转换为科学的描述:人是由两个生命体构成的,理念世界(信息世界)的信息生命体(灵魂——“美的本体”)和现实世界(物理世界)的物质生命体(身体——“美的形体”),这两个生命体是独立存在的,只能通过艺术世界(网络世界)的大脑思维系统(云计算系统)建立联系。爱情是人的一种状态,由来自两个世界的生命体(灵魂和身体)分别发生的依恋、亲近、向往的状态所形成的整体效应。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爱情都包含了两部分,灵魂的爱情和身体的爱情,只有这两个生命体的爱情都达到了最佳的状态,这个人的爱情才是完美的,所以对于两个人来说,爱情实际上是由4个生命体的爱情组合形成的复杂爱情状态。
参考计算科学和中国古代的太极图运行思想,灵魂生命体和身体生命体的爱情参数值位于{0,...,1}两种极端状态构成的区间内,0代表歧视,1代表爱恋,分别代表两个对立的极端状态。
对于逻辑产品系统的设计者来说,功能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软件工程师对这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很熟悉,而且会固执地认为目的性的存在是必须的。因为如果用户提供的需求里不存在目的性,软件人员是不会为用户开发软件产品系统的。但是这种情形对于非软件专业的人来说,可能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强调自由思维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会认为没有目的性的设计产品才是完美的。
如果把人当成逻辑产品,那么从软件工程师的角度来看,爱情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让人类社会系统可以长久存在下去。因此从技术的设计要求来看,没有繁衍后代的爱情并不是完美的。比如中国的古人很重视传宗接代,《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这个观念与当时的人口数量及科技环境有关。
对于甲、乙来说,完美的爱情包含了这些状态数值,P={灵魂甲依恋灵魂乙,灵魂乙依恋灵魂甲;灵魂甲依恋身体乙,灵魂乙依恋身体甲;身体甲依恋灵魂乙,身体乙依恋灵魂甲;身体甲依恋身体乙,身体乙依恋身体甲}。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这种极端状态,大多数人的状态参数值位于{歧视,依恋}区间里面的数值。
柏拉图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这里的“心灵”指的是创建网络世界(艺术世界)的云计算系统,也就是人脑所创建的计算装置,是连接“灵魂”和身体的工具通道。
显然,柏拉图的爱情理论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人是由心灵和肉体两个生命体构成的,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因为人而连接在一起。当然由于科技的原因,柏拉图并不了解它们的技术构造原理。类似佛在《楞严经》里对心的描述,也是因为不了解技术构造原理而变得晦涩难懂。
爱情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是自恋。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从人的技术构造上分析,自恋是个人的灵魂和身体之间产生的依恋状态数值过于强烈,削弱了对他(她)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依恋状态数值。比如甲自恋的爱情状态P={灵魂甲依恋身体甲,身体甲依恋灵魂甲}={1,1}。
按照云计算思维,宇宙是一个封闭、自足的逻辑空间,宇宙里的存在事物都是逻辑产品,逻辑产品是可计算产品,所以人本质上是云计算产品,人的复杂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效果,是由最基本的状态参数数值混合形成的效果。类似三原色原理,任何光都可以用红、绿、蓝这3种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由于情感的形成模式类似颜色的形成模式,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情感状态混合形成的,可以采用计算的模式产生,所以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同样可以拥有类似人类的情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