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良久最想说的话


有资深网友问,苗老师,近期在新结构经济学方面又有什么认识,请谈一谈?

我苗实回复道,对新结构经济学,我灵魂深处相当有期待。而且,自始至终有大爱。理所当然,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我在新结构经济学方面的摸索,一直在进行。一开始,由于思想保守,或者缺乏自信,我不是太赞成林毅夫老师提新东西,尤其是政府干预色彩浓郁的这种所谓的新东西,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格局下。但是,追着追着,就发现林毅夫老师有大的构思,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新结构经济学里面有合理的成分,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我才越陷越深,融入其中。坦白讲,我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前沿有力开拓者,而是尾随其后,紧追不舍,在理论基础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批评。而且,我自认为,新结构经济学在过去六七年里不断在进步的同时,不同层次的个人也在不断进步。毕竟,新结构经济学有全新的视角,她在学习借鉴现代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旗帜鲜明地把结构分析引入经济发展转型之中,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名副其实。显然,大家没日没夜地思考探讨,在孕育着新结构经济学,而新结构经济学在日日新的变化中,也在孕育着大家。或许,再发展三五十年,新结构经济学会花开满枝,硕果累累,真正成为时髦的学派,庞大的体系,有效的指南,入世的理论,科学的方法以及丰富的金矿。当然,新结构经济学现在只是小有特色,离大成规模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时候极有可能会实现林毅夫老师之豪言壮语,不是获得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十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下来,我着重强调四点:

{1}新结构经济学精彩之处,在于把现代经济学元素糅合到马克思动态演变模式中,以解释结构变迁下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规范理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那么,这里的现代经济学元素包括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自生能力,竞争优势,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等;马克思动态演变模式具体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

{2}新结构经济学在模仿马克思,是动态演变的学说,这里需要注意,马克思的探讨是放在历史长河之中的,其中生产力发展的某一阶段,対应的生产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说,马克思着眼的历史长河远远超越了我们经济学上一般所讲的长期,在这个层面上讲,新结构经济学着眼的时间跨度显然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长河,而是经济学一般所谓的长期,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大家可以讨论。更进一步讲,新结构经济学中,经济结构,制度安排,都是动态演变的,而这个制度安排就是上层建筑,即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3}在《黄少卿:新结构经济学商榷三则》一文中,黄老师提到两点,是非常有趣的探讨,一个是发展中国家要素市场存在管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有效市场这个假定无法落实,如何寻找比较优势;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民主法治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缺乏有效约束监督,有为政府的结果又会如何?可以说,明确指出这两点,发现了相关问题,值得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者更进一步去思考。客观讲,在我的《改革转型如是说:与林毅夫教授商榷》一书的核心探讨中,同样触及到这两点。当然,从这个角度出发,恰恰说明了中国当下急需深化改革转型,以夯实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民富国强。

{4}面对外界的质疑批评,林毅夫老师有这个既爱且恨的复杂心理矛盾,不足为怪。毕竟,林毅夫老师之所以爱,是因为大家频繁而广泛的质疑批评,可以把新结构经济学的传播或影响最大化,当然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林毅夫老师之所以恨,是因为质疑批评的存在,稀释了他的权威,进而丧失了对新结构经济学在解释上的垄断权。更进一步讲,林毅夫老师对质疑批评有恨,是因为对他有不利。但是,表面上对个人有小不利,实际上对学术界是大利。为什么呢?因为这恰恰体现了学术界的根本原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其实,面对外界的质疑批评,作为公众人物,都有这个既爱且恨的复杂心理矛盾。譬如我自己,一方面大家对我不断质疑批评,扩大了我的知名度,这是所爱,另一方面,质疑批评的存在,同样稀释了我的权威,进而丧失了在解释上的垄断权,这是所恨。当然,质疑批评表面上对个人有小不利,实际上对学术界是大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提到的爱和恨,只是著名学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特殊感情,与一般人还有不同。譬如,许许多多人之所以那么关注我,正是因为大家频繁而广泛的质疑批评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这是更大更大的利,即便与此同时有更小更小之不利,也就无所谓了。而且,每当想到这些,反而会觉得相当有趣,就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另外,林毅夫老师成立媒体工作坊,与我在论坛关闭评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遮蔽自家耳目,根本阻挡不了经济学界方方面面的质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