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经济思想史的通俗著作


 一本经济思想史的通俗著作

——托德·布赫霍尔茨:《天才的回声》

2017-11-12

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前白宫经济政策办公室主任,前老虎对冲基金经理托德·布赫霍尔茨的《天才的回声——经济学大师与他们塑造的世界》是一本通俗的经济思想史著作,之前,曾经以《经济学的大师们》的书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

全书十三章内容,介绍了经济思想史上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或经济流派的经济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对解释今天一些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意义。全书叙事生动,语言活泼,思维发散,深入浅出。这是一部不错经济思想史的普及读物,是一部能够激起非专业爱好者学习和研究兴趣的入门著作。

全书所涉及的,是迄今得到主流学者普遍认同的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或者流派。包括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马克思,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凡勃仑和科斯,弗里德曼,布坎南,还有理性预期学派。有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被忽略了,比如哈耶克,熊彼特,萨缪尔森等。这里有篇幅限制的缘故,也可能有作者主观偏好的缘故。总的来看,这样选择还是有足够的代表性了。

因为这是一部通俗著作,一部以外行为对象的入门读物,故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体现代表性,又要体现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这可能使专业性受到一些影响。对那些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介绍,主要立足于一些标志性的且易于接受和了解的内容。亚当·斯密——利己主义与自由放任;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约翰·穆勒——功利主义;马克思——资本主义的命运;马歇尔——时间观念和弹性理论;凡勃仑——有闲阶级论;科斯——产权理论;凯恩斯——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布坎南——利益集团理论;理性预期学派——宏观政策无效论。相对来讲,布赫霍尔茨介绍和分析的这些经济学家或者学派的经济思想,只是他们思想中容易被理解也容易被辨识的部分。对于外行或者初学者来说,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背景下,也很容易接受。打个比方,布赫霍尔茨将人们引入一个果园,指导人们采摘的是最容易采摘的那些果子,那些长在比较矮的树枝上的果子。这些果子显然不是最好的果子。

被作者漏掉或者忽视的,可能是长在高处的,接受了最多的阳光雨露从而营养最好的果子。对这些经济学家或者流派来讲,他们更加重要的思想或者贡献中被作者遗漏或者忽视掉的有很多。亚当·斯密——个体行为非预期后果的思想及分工与市场关系的思想;马尔萨斯——关于经济周期的思想;约翰·穆勒——生产和分配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及分配的理论;马歇尔——均衡价格及连续原理;凡勃仑——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及企业理论;科斯——交易费用思想(新制度经济学中道格拉斯·诺斯完全被忽略了,包括他重要的国家悖论思想);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弗里德曼——实证主义方法论;布坎南——宪政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生产和价格理论。同作者介绍了的那些思想相比,他所忽视和遗漏的这些思想,至少是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的从专业的角度看,有的可能更有意义一些。

作者选择的这十几位经济学家或者流派,大体上代表了经济思想史迄今的发展。思想的发展是演进的,其中有历史的也有理论的逻辑。但是,这些思想或者理论在历史上的出现,可能是随机的,当然也是零碎的和分散的。本书的写作,没有严谨的篇章结构,也没有严肃的逻辑论证,更没有花哨的图表、曲线和数学模型。只有闪光的思想,灵动的思维,活泼的文字,幽默的语调。整个著作在组织和结构上,在文字和叙事上,都显得轻松而活泼,随意而抒情。这可能是成功的经济学畅销书需要具备的特质。

本书的读者,可以是商人和政客,行政干部和部门经理,公司职员和家庭妇女,也可以是非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阅读这样一部轻松活泼,松散零碎的著作,可以在候车室或候机厅,可以在地铁上或轮渡里,可以在办公室和会客厅,可以在走廊上停车场,也可以在阳台、沙发或者床上。这样一本书,反倒不需要故作庄重地在教室或图书馆阅读。

通过这样一部著作,作者只是在讲经济学发展的故事;讲这些思想家及他们的思想,可能因为有过影响,可能还因为有启示意义,更可能仅仅因为存在而且有趣。这些故事,这些故事中的经济思想,可能曾经是潮流,可能曾经掀起过波浪。但这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只是浪花。因为只是故事,而不是知识和理论,因此它们呈现的方式,具有叙事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也就足够了。有了更多的这些特质,也就少了一些学术的酸腐味。所以作者所选择的这些故事或者素材,可能只是剔掉肉的骨头。这些骨头有味道,这就够了。

 

这本书给我最深印象的是第六章,“卡尔·马克思:愤怒的神谕”。这个标题有点熊彼特的味道。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将马克思称作“先知”。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本书作者与熊彼特一样,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少有的理解马克思,尊重马克思并且很少意识形态成见的人。萨缪尔森说,即使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很少有人读过马克思的著作,读过《资本论》的人就更少了。如果有1000人读过《共产党宣言》,那么读过《资本论》的不会超过5人。我仔细阅读了萨缪尔森《中间道路经济学》中纪念《资本论》出版100周年的那篇文章“马克思的《资本论》”后发现,原来萨缪尔森也没有读过《资本论》。这不能责怪萨翁。如弗兰克·哈恩所说:“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从来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不过,你真的不能怪他们。”(209)马克思写的东西实在太多;马克思的叙述和论证实在深奥,马克思的德国的黑格尔式的思维实在考验人的智力和耐力。熊彼特说,即使是社会主义者,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也很少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这没有关系。社会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所要寻求的,只是信仰和口号,这些都是不需要经过阅读和思考就可以得到的。革命只需要教条和口号,只需要信仰和信念就可以,教条和口号已经被提炼出来了,而阅读也并不会增加信仰和信念。所以,一个不阅读马克思的人,不一定就不能成为一个坚定马克思主义者。

不过,没有阅读就很难有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阅读进而不理解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学术研究的态度应该有所不同。不阅读就不能理解,不理解就无法怀疑和批判。这就是当年琼·罗宾逊(1903-1983)面临的困境。琼对马克思主义抱有成见,当她批评她的同事论文中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她的同事怼了她:“你没有阅读过马克思,凭什么来评价他?!”琼是位诚实的学者,受此刺激,她开始阅读马克思,研究马克思后来她成为马克思的同情者,接受了马克思的很多思想观念,甚至被称之为披着凯恩斯外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来说,琼可能是个危险的例子。她因为诚实而阅读马克思,不知不觉之间竟然被马克思给俘虏了。美国左派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1910-2004)也是这样的例子。很多人拒绝阅读马克思,却又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去指责和批判马克思,这可能就存在诚实的问题。比如,当张五常说“最蠢不过马克思”的时候,我听出的就纯粹是恶毒的偏见了。凯恩斯有着坚定的信念,不过他还是诚实的。他阅读了《资本论》,但发现他枯燥、过时、学术上有争议,对当代经济的价值是零。萧伯纳希望他再次阅读,指望他改变态度。凯恩斯再次阅读之后,还是认为“如果你要是告诉我他们发现了解决经济难题的线索,那我还是认输吧。”(209)

托德·布赫霍尔茨是阅读并理解马克思的,这很难得。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介绍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它的来源及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介绍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经济危机理论。尽管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认同,但他确实是理解劳动价值论。他理解马克思关于价值与劳动的关系;理解价值量与劳动量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他理解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解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区别。理解了这些,实际上也就理解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总体而言,布赫霍尔茨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对马克思表达敬意之外,布赫霍尔茨还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的两个问题(他太客气了,只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布赫霍尔茨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偏见的产物;他说的很客气,至少不像萨缪尔森说的那样尖刻——劳动价值论是定义上的狡辩,是形而上学的强词夺理。布赫霍尔茨说,因为强烈的历史唯物主义成见,马克思将价值仅仅归因于劳动,这与现实严重脱离。这种偏见表明,马克思忽视了自然、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这个观点,在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有更深入的讨论。我认为,就历史和现实的需要而言,人们讨论价值,是从交换的角度入手的,是联系交换价值来讨论价值的。这样,价值的讨论就应该同时有供给和需求的两个角度。供给的角度就是劳动的角度,而需求的角度就是效用的角度。这样来说,马歇尔的方案是一个完整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排除自然、资本等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解释是,这些非劳动要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却不是创造价值的要素,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的。价值是对物的评价,而物是以其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怎么能在讨论价值的过程中将使用价值排除掉呢?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有阐释不清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马克思从他那个时代的现实出发,得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结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个阶段,生产力在进步,但是无产阶级的处境在恶化,技术进步的带来的经济发展还没有惠及工人阶级。机器的使用,将越来越多的工人抛入产业后备军之中。这只是资本主义发展一定阶段的特殊情况,但马克思将这种情况一般化了。李嘉图在他之前意识到机器使用恶化工人处境的问题但后来李嘉图还是看到来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带来的工人境况的改善,而马克思却没有看到。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指的是绝对贫困,指的是无产阶级生活处境的绝对恶化。事实上,无产阶级处境改善的曙光很快就出现了的。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人的生活状况在改善,工人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于是,出现了对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修正,将绝对贫困修订为相对贫困。理论似乎是暂时安全,但马克思的声誉却可能受到影响。马克思的判断失误可能与他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预期有关。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终将被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所颠覆。可能马克思对这个过程的快点到来期待过于强烈了。

布赫霍尔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的问题有着科学的态度,如同熊彼特一样,这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科学的态度,这是我们用“阴谋论”无法解释的。我宁愿相信,马克思经济学可能确实存在某些硬伤,马克思主义者不愿意看到的地方,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了。

 

最后,本书试图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用以解释现实。我以为这是无效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也就会有解决自己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新问题会有新的思想或者理论来解释,会有新的方法来解决。尽管新的方法与旧的思想有联系,但显然新的思想会比旧的思想更有解释力和指导意义。在我们现在这个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时代还摆弄大哥大,实在是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