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追求与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
——研儒问“稻”随感三则
济南儒商文化研究会 张运毅
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季羡林
儒商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在现代社会到底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能不能被企业家所真正接受?这是长期以来萦绕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尤其是企业家的一个重要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近一段时期,读了日本稻盛和夫所著的《敬天爱人》、《企业经营需要哲学》、《干法》、《活法》等文章后,使笔者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稻盛和夫——这位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卓越企业家,以其坎坎坷坷、不折不挠的奋斗过程和卓越的经营业绩,名震遐迩,更以其深厚的哲学造诣、思想感悟令我等敬佩不已。研读稻盛先生的诸多哲学观点,不仅使我们的思维视野大为拓展,更对在企业发展中怎样“实现道德追求与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有了许多新的启迪。
一、企业经营者应怎样认识和实践“仁者爱人”?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十分鲜明的指出:“仁”就是“爱人”。孔子主张,为了实现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必须以“仁德”为基本内容和目的,从修心与修身开始,积极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义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道德,没有爱人的良心,那他尽管有躯体,实际上失去了人的本性、人的灵魂。这种无耻之人活着与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历史的实践证明,儒家的这种哲学理念,在古今往来、国内国外、不同民族间影响十分深远,经商者亦概莫能外。“仁者爱人”的思想理念,被历代先进的商人所接受,逐渐形成了“仁民爱物”、“义以为上”的儒商理念和“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商业价值观,形成了天下以诚、诚信立命的商业道德和内圣外王、产业报国的理想人格,以及“和而不同,和谐双赢”的经营策略。这种儒商文化理念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灿灿生辉,而且在异国它乡也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就是“追求并实现道德追求与价值追求和谐统一”的著名儒商代表人物。
稻盛和夫,生于日本鹿儿岛县。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曾就职于生产高压电流绝缘体的“松风工业”工作。1959年,在京都设立“京都陶瓷”公司(现为“京瓷”),起初员工仅有8人。10年后,公司在日本的股票市场上市交易。公司依靠着在新型陶瓷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逐渐成长为全球大公司。1984年,稻盛和夫设立电信公司“第二电电(英文缩写为DDI,是日本大电信公司KDDI的前身之一)。稻盛名下产业集团的销售总额达1兆2000亿日元。事业成功之余,1984年,设立财团法人稻盛财团,创设京都奖。创立了以培养年轻一代经营人士为宗旨的“盛和塾”并亲任校长。为培育新时代经营者、传授其经营理念不遗余力。其广为人知的经营管理手法被称为“阿米巴式经营法”。 其以“敬天爱人”为核心理念的经营哲学更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敬天爱人”是稻盛和夫先生指导人生与经营的行为准则。在他看来,天,就是道理,合乎道理即为敬天。“敬天”就是对人力之外自然而然的道理要有敬畏之心,要按照事情的本原道理去做事;而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爱人”就意味着以“利他之心”对待他人,这个他人包括自己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也包括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因此,他把人生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界定为“正确追求做人的正确的准则”,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他思考“敬天爱人”、对人生、经营判断和行动的原点,终生以一贯之。在这一哲学理念的指引下,稻盛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经营应有的真正目的,不是圆技术者之梦,更不是肥经营这一己之私腹,而是对企业员工及其家属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负责”,为此,他把“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并将此作为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可以说,稻盛先生的敬天爱人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的哲学观点是一脉相通的。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所谓“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即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或者说是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的相通,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说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自然)一致。在强调敬畏天命的同时,儒家更强调仁者爱人,讲究以人为本,修身以取仁。历代儒商也把仁者爱人作为行动的信条,把凭良心办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于心,并付诸于实践。因而,最早的儒商之一白圭就称经济为“仁术”。而这些,是与稻盛和夫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爱人’就意味着以‘利他之心’对待他人”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作为现代企业家的稻盛和夫,与中国儒商所不同的是,他把这个似乎不可捉摸的天理具体的诠释为“作为人,何谓正确”。在他看来,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只要用良知去判断和应付一切,就是敬畏天理。同时,他又把“爱人”的理念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具化的东西,即“始终把员工放在第一位。”“首先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面幸福,在此基础上,进而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为了将“敬天爱人”的思想贯彻始终,稻盛先生在创业及经营过程中,一直用“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命题,不断的回归到“追求正确的为人之道”这个哲学原点上思考问题。他认为,只要具备做人的正确判断基准,就一定在经营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判断基准呢?稻盛先生认为,就是企业在经营中必须“爱人”。他在《自传》中说道:“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追求利益绝不能违背道义。企业需要利润,但如果是靠坑蒙拐骗的不法手段取得的利润,企业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繁荣。我把企业应抱有的光明正大的经营态度,称为‘谋利有道’。同样,在使用利润的时候,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应该把财富用于社会和世人,必须遵循在正确的为人之道,也就是‘散财亦有道’”。从这一点上说,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的哲学观、“谋利有道”、“散财亦有道”的经营艺术,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具备实践意义的基础之上的。
反观今日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的侵袭以及西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许多企业经营者信奉“股东利益第一”的理念,从来不把员工的利益摆上重要位置。在他们的心目中,工人根本不是伙伴,只是雇佣来的劳动力资源或物化的企业成本。既然雇佣资本可以买卖,成本当然压的越低越好。当企业兴盛的时候,普通员工与经营者的实际劳动报酬是以一比几十乃至上百倍的比率进行分配的。而到企业处于低谷的时候,员工随时都会受到裁撤的威胁。加之几十年道德教育的弱化,某些企业家的道德底线愈来愈低,甚至根本不具备起码的道德。为了一己私利的最大化,有的凭借手中的权力与资本优势,强行将员工手里的原始股收为己有,来赚取最大的红利份额。为了为擭取最大财富,有的不惜践踏国家的法律法令,在产品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人民群众。有的人为了赚取巨额财富,不顾员工的生命安全,进行非法违规开采,导致恶性事故不断发生。近几年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假药、假酒、地沟油事件,还有层出不穷的矿难事故不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吗?
能否在追求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实践“仁者爱人”或“敬天爱人”思想,实际上是一个儒商还是奸商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每一个真正有良知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都应该奉行“仁者爱人”的思想及“敬天爱人”的哲学观。像稻盛先生那样,在合法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首先从爱自己眼前的员工开始,然后,延伸到爱客户、爱股东、爱国家及爱社会。试想,一个连身边员工切身利益都不能维护的企业家,却高谈“产业报国”、“客户至上”和社会责任,岂不是自欺欺人的咄咄怪事!
二、实现“价值追求最大化”的根基是什么?
实现“价值追求最大化”,或者说人生和企业成功的根基是什么?稻盛先生认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以心为本的、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P33)在经营中“人心是最重要的”。 “金钱虽然可以操纵人心,但只能奏效一时。从相互信赖的同伴那里获得的赞赏与感谢是最高的报偿。”
“京瓷公司”诞生时,只是一个十分弱小的企业,资金、设备、客户等资源都不足,处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之中,同行业中有着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稻盛还不懂经营,京瓷就像一只小船航行于大海之中,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企业究竟能不能生存发展,怎样做才能使企业顺利发展而不致破产倒闭、避免员工因失业而流落街头,同时对得起信任自己、慷慨解囊的股东们?稻盛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寻求答案。
稻盛知道,创建之初的“京瓷”公司,缺资金、缺实绩、缺社会信用,还缺乏经营的知识和经验。仅凭自己个人的那一点技术不足以支撑企业长期发展,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那点技术以及28名互相信任的、心心相印的同志。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稻盛和夫谨遵西枝先生不做金钱的奴隶,把所有员工作为主人的主张,歃血盟誓,使京瓷公司的企业风土从创业之初就很自然地扎根在人与人心心相印的基盘之中。在稻盛先生看来,人生与事业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在2011年北京大学所作的《经营为何需要哲学》的演讲中,他认为人应具备以下正面思维方式。即: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具有协调性;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能同情他人,宽厚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勤奋努力;不自私、戒贪欲;有感恩心,懂得知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并把“以心为本”、“玻璃般透明的 ‘心灵经营’”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稻盛先生说,“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倾注全部力量,为员工的幸福殚精竭虑。”为此,“必须树立远离经营者私心的大义名分。”于是,他把要感恩、要仁爱、要勤奋、要慷慨、要正直、要慎独、要守信作为京瓷必须遵循的企业道德。把“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作为经营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实践证明,稻盛先生抓住了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找到了事业成功的根基。“最可靠的还是人心。”正是在这种人性的真善美中,蕴涵着巨大的凝聚力,秘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正是靠着稻盛和夫的忠恕博爱、忠厚利他的人格力量,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赤手空拳,带领27名员工协力拼搏,在后来的40年里,居然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使自己名下产业集团的销售总额达12000亿日元。
自古以来,儒家强调“仁义”,讲求忠恕之道。历来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人如己作为行事为人的出发点,把修心修身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实际上,这与稻盛先生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基本思维及“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的人格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稻盛先生正是从格物致“良知”,将自己的良知与他人的良知发掘出来,凝聚起来,形成了心心相通、高度信任的团队。在企业发展中,稻盛先生坚持“以德为本”。他说:“自古以来,治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欧美常见的方法,也就是用强大的权力来压制人、统治人,这种方法在东方被称之为霸道。另一种方法就是亚洲特别是以中国为主所提倡的德治方法,也就是用仁义来统治,这种德治的方法被称为王道。这个“德”字超越国界,普遍适用,万国共通,不能以德治人,企业经营就无法成功。”正是这种“以心经营”的方法,使人心凝聚起来,使无形变有形,无形胜有形,铸造出了辉煌的经营业绩。
为什么稻盛先生能够树立起这样的企业道德,创造出这样的企业文化,稻盛先生2009年6月10日在北京大学MBA学院讲,“这些道理追根溯源,是自古以来从中国受到的教诲,使我们在同贵国的友好交往中学到的。”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稻盛先生的成功,不仅是他对西方管理模式挑战的胜利,更是儒学文化或者说儒商思想理念在异域的成功。
但综观中国企业界之现实,至今仍有许多人对“实现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根基是什么”这一问题不能真正理解。有的人认为企业成功靠的是金钱驱动说。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手握金钱,要啥有啥,想干啥干啥,从来不把员工放在眼里。于是,时时处处摆出个财大气粗的模样,趾高气扬,动辄训人骂人,有的人认为企业成功靠的是关系,或者说手中要有资源优势,包括政治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于是为了企业成功,许多人不惜跑衙门拉关系,不惜一掷千金,为的是弄得些土地、矿产资源批文,依靠官商勾结一夜暴富。有的人则更相信企业成功是神灵的恩赐。于是,取得巨大的财富以后,不是考虑增加员工收入或扩大再生产,而是把上千万的资金投入到建寺庙修大佛上去,把企业的成功发展寄托在神灵的恩赐之中。针对上述情况,让我们来听听稻盛先生是怎么说的:“也许在外界看来,京瓷的飞速成长和高收益源于技术开发能力,当然有这个原因,但回顾过去,我认为,京瓷最大的优势在于,以心灵相通的同伴之间结成的牢固纽带为基础的创业,而后又一直把公司员工间的伙伴关系作为企业经营的根基”(p37)。对此,中国的企业家们很有必要学习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理念:“人心是最重要的。”“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倾注全部力量,为员工的幸福而殚精竭虑,公司必须树立远离经营者私心的大义名分”。“经营企业,并非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要维护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不仅是现在,还包括将来”。(p36)
因为,以厚德载物赢得人心,是实现价值追求最大化的根基所在。
三、 怎样把握价值追求与道德追求的和谐统一
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令稻盛先生很崇拜的著名思想家叫石田梅岩,石田梅岩曾说“在商业活动中追求利润并不是罪恶,但行商必须正直,绝不能有卑劣的行为”。这与孔夫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本意上是相通的。因此,稻盛先生认为,“彻底的为客户做贡献,这是经营的大原则之一。” 他深谙要想经营好企业,必须以关爱之心、利他之心经营,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他相信“利他行为会让我们获得超越自己的伟大力量”。为此,稻盛和夫先生在组建日本第二电电公司时,提出的公司目标就不是为了挣钱,特别不是为了个人挣钱,根本的目的是要降低国民负担通信费用。
从事实中,我们明白了三点:(1)稻盛和夫先生具有“以德为本”和“利他”为主要特色的价值追求(2)以德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爱人利他的价值追求,不但对企业没有负面效应,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竞争力的。稻盛先生自觉地把价值观融入于员工、股东、客户、社会的利益和责任中,简直是对过去企业经营之目标的颠覆。(3)坚持道德守望和“追求价值最大化”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价值追求最大化”?怎样把握道德追求与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
根据稻盛先生和其他企业家的成功实践,企业家要实现内圣外王,即价值追求与道德追求的和谐统一,我认为起码要弄清以下三点:
1、怎样理解“价值追求最大化”?
纵观历代经济的发展史,任何商人或企业家的创业实践无不体现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就创业动机而言,有满足自我与产业报国之分;就创业表现而言,有诚信经营与投机欺诈之分:就创业效果而言,有成就辉煌与昙花一现最终失败衰亡之分。但不论动机、表现、效果如何,在他们的创业实践过程中,无不有一条主线在起着支配作用,这条主线,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追求。
企业家总是把“追求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所谓“价值最大化”,应是企业家作为实践主体所确立的对实践对象的“最优价值关系”。最优价值关系,是指企业家经营哲学、经营才能的充分发挥与产品应有价值形态的充分展现。应该说,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价值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对而言的。正是在这种相对又相互关联的状态中,企业家在净化自己灵魂的同时去优化自己的产品质量;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去提升自己的产品性能;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和社会的需求;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去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最终在追求行业最优的同时去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和价值关系的最优化,就不得不重视自己和企业员工理想人格的培养,而理想人格作为一种内在的尺度,也将通过产品和服务物化为一种审美境界。就是说,企业家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必将在自己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中得到最终展现。产品及服务与企业家人格的同一、言与行的统一,既是企业家道德修养的展现。,也应最终体现为企业家所追求的“价值最大化”。
2、“产品及人品”,“价值追求最大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道德追求。
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企业家,都十分重视或十分看重产品的精神含量,他们有的讲“产品及人品”。有的提出“要把产品做成精品、艺术品,用来奉献社会”,实际上就是将产品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寄托和内心世界的展示。在谈到创业动机的时候,在说到经营管理实践的时候,虽然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不同阅历的企业家,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在企业家的心底,谁又不想把企业做大作强,实现财富的最大积累,谁又不是想尽千方百计,追求自己内心的那个“价值最大化”。
“产品如其人”,“产品即人”。不同的价值追求,最终要通过其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服务,不同的利益分配来体现。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是为用户提供名牌、品牌、精品,还是提供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甚至有毒有害的产品;体现在服务宗旨上,是一切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用户的利益出发,为用户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还是一切为了自己的私利,从自我出发,对用户欺诈坑骗;体现在利益分配上,是怀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国家、员工、自己三者关系,还是见利忘义、利欲熏心,置国家、员工的利益于不顾。这些行为,不管其怎样说明或标榜,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企业家真实的价值追求。因为,企业发展中的价值追求,实际上是企业家的价值创造活动,企业家在价值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自己的道德思想、素质品位。高品位的创造往往受理性、意志、思想的指导,多考虑他人、社会、长远和全面的利益。低品位的创造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本能的性质,多考虑自我、眼前和局部的利益。价值追求的差异,不仅体现出企业家的实践能力,决定着企业家的实践效果,而且印证着企业家本人的道德品位。
3、道德追求与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是优秀企业家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企业家的价值追求最终会在自己的产品上得以体现。有道德的企业经营者,以市场称道的精品、名牌,汇入时代精神,将自己全心全意为用户、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深入人民的心声。丧失道德的、以损人利己为特征的投机奸商们,也将以劣质产品、瑕疵服务,乃至坑国害民的罪恶行径被逐出市场,甚至被押上历史审判台,被无情的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家在实现价值追求的征途上,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一定要坚持“以义为上”、“以德为先”“诚信为本”,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去争取利益最大化。绝不能“出卖灵魂”,生产污染社会、损害公众的东西。如果违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跨越了社会道德底线,不仅天理不容,企业家的价值追求最大化也难以实现,或者说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也会为此付出成倍的代价。这也是被郑筱萸、田文华、黄光裕、顾雏军等人的下场所证明了的。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义为上”、“德为先”、“诚信为本”引领价值追求,以“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伦理观主导企业发展,并在生产经营中始终捍卫这一道德底线,既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驱动,更是追求价值最大化和最优价值关系的必然趋向。稻盛和夫是这样,张瑞敏、柳传志是这样,我们济南的孔祥存、唐一林也是这样。无数企业家事业成功的事例无不证实了这样一条道理,只有靠高尚的道德素养,靠“以心为本”、“以德为本”的经营管理,才能形成最优的价值关系。只有形成最优的价值关系,企业家的经营才能和员工生产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理念和员工意愿才能在产品形态中的充分展现。也只有企业家价值追求和道德追求的和谐统一,“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才会实现,其实,这也是优秀企业家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