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濯水古镇 浪漫优雅
濯水古镇 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濯水古镇 蔡律摄
濯水古镇 蔡律摄
廊桥夜景 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阿蓬江畔的濯水古镇起于唐,兴于宋,曾是武陵山区和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作为川渝地区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蔡律摄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 黔江旅游局供图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 黔江旅游局供图
濯水古镇夜景 黔江旅游局供图
流淌过濯水古镇的阿蓬江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巴文化、大溪文化由此交流传播。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老街两边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平原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其它文化融合与交流、传承与创新的亲情,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1000多年来,濯水经历了无数风雨,积聚了巴、楚文化的交融和久远的华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无数闪光的智慧和宝贵的人文遗产。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一角。黔江旅游局供图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黔江旅游局供图
老街古韵、后河古戏、阿蓬水音、天理良心、土家美食是濯水古镇的五大代表符号。古镇老街布局小巧玲珑,濯河坝讲堂、光顺商号、汪家作坊、龚家抱厅等久负盛名,天理良心文博馆、湿地公园展览馆开放迎客,濯水绿豆粉、泉孔白酒十里香飘。更让你挂怀的是那“天下第一风雨廊桥”,雄踞阿蓬江上,其土家风格、唐式建筑、明清风范的组合,活似一座廊桥博物馆,加上唐音、巴风、楚雨的文化点缀,为古镇平添了诸多意味。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黔江旅游局供图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黔江旅游局供图
漫步古镇,可以感受“游濯水古镇、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阿蓬水音”的美妙情景。街道两旁那一栋栋木质结构的老楼,依稀还能联想昔日民间贸易的热闹盛景。吊脚楼、四合院、撮箕口等多种建筑风格汇聚于此,其中,濯水风雨廊桥更是凭借独特的造型与精湛的土家建筑技艺,成功摘得世界第一的“头把交椅”。精美的木雕、精湛的石刻,置身古镇恍如游走在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濯水古镇建筑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而饱含哲理。
濯水古镇街头花车。蔡律摄
濯水古镇街头鲜花绿树掩映,生态环境有了良好的改善。蔡律摄
濯水古镇街头鲜花绿树掩映,生态环境有了良好的改善。蔡律摄
濯水古镇街头鲜花绿树掩映,生态环境有了良好的改善。蔡律摄
“渔歌正唱蓬江韵,两阁三宫古色香;桥上笠翁皆醉倒,欣然夜景当苏杭!”形象地描绘了濯水古镇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如诗的画卷。“丝弦醉月,水袖裁云,演古镇传奇,半台锣鼓半台戏;韶乐绕梁,霓裳焕彩,添武陵神韵,百代风骚百代情。”山水一色的秀美风光和穿越千年的文化底蕴让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叹河山之壮美。在古镇不仅领略土家民族风情表演与婚庆表演、体验何家寨吊脚楼及居民生活习俗,还能参观中国第一座土家族原生态博物馆,或是乘兴驾舟畅游小南海,听地震天池的故事,体验隔江犹唱对山歌的轻松闲适,还能观赏阿婆编织在西兰卡普中的美丽纹饰,聆听阿公口中白虎图腾的奇妙传说。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夜景。陈彤摄影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夜景。陈彤摄影
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古镇四面环山,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王敬辉《鹧鸪天·濯水古镇》做了韵味十足的描绘:典雅牌坊气势浑,清江水韵画眉春。铺街石板风擦亮,入巷檀门雨洗痕。 言貌古,道容新,耸天楼宇挽星云。佳肴馥郁飘天下,迓客芝兰土著人。鳞瓦飞檐吊脚楼,芸窗雕饰久风流。鎏金牌匾铭前事,耀紫椽梁拄永秋。 方院亮,曲廊幽,勿劳出户上兰舟。渔歌晓破人行早,日落弦鸣醉月悠。
濯水古镇 蔡律摄
濯水古镇 蔡律摄
濯水古镇余家大院 蔡律摄
濯水古镇樊家大院 蔡律摄
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古镇文化积淀丰厚,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古戏与西兰卡普、雕刻等民间工艺交相辉映,形成了濯水独特的地方文化。濯水古镇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过秦人的金戈铁马,也承继着太多土家文化与思想的交汇。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让人品味。老街古韵、后河古戏、阿蓬水音、土家美食成为濯水老街的代表符号,绿豆米粉、泉孔白酒远近飘香,使濯水老街韵味无穷。
古镇小舟 蔡律摄
廊桥夕照 黔江旅游局供图
踏上濯水老街,推开樊家大院、余家“光顺号”和“八贤堂”、汪家油榨房、濯河坝讲堂等古老的院落和商号,总感觉昔日昌盛的商贾情景和地域文明在眼前忽隐忽现。特别是余家“光顺号”和“八贤堂”大门上的几副对联,仍然能透出当时那书香门第的自豪和悬壶济世的自信,濯河坝讲堂虽看不到昔日光景,但仍然能感受到古镇商儒并重的传统世风。路过大户凉亭,驻足凝视“天理良心”碑,不得不敬重“芭拉胡”人民的文化本底和核心价值观。如果再听上一段“后河古戏”,那民俗文化的独特和乐趣会感觉不经意听到了来自古镇深巷的故事。
梦里水乡 梁利强摄
风雨廊桥 蔡律摄
妆眉不与山争秀,人在阿蓬画里行。作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镇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无论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等各个领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朴的民俗风情。“借融融月色,梦到阿蓬,诗文一脉传香远;将淡淡心尘,浣之濯水,风物百年沁玉清。” “血融蒙汉,旗出八贤,家山总带芝兰气;心浸诗书,儒承百代,梓巷犹传翰墨香。” 余家“光顺号、八贤堂”大门上的对联,与世无争中透出书香门第的自豪、悬壶济世的自信。
自然因循天理,人间永续良心。濯水景区蒲花暗河天造的“天眼”,连接威德“大刀”,昭示人在做、天在看,敬畏心中留;置于闹市的“天理良心”碑,无声颂扬自然之公理、人性之本初,大诚止于信。上苍有天眼,人间有良心,古镇濯心文明的绵延与永续,铸就了濯水国家5A级景区的坚实底座。天理良心 蔡律摄
濯水古镇街头雕塑 蔡律摄
濯水古镇街头雕塑 蔡律摄
濯水老街古商号大门上的对联引人遐思:“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成以勤,节以俭,看檐翘廊回,珍藏两字传家宝;立于信,行于诚,任客来商往,通用一篇致富经。”古镇青石板街中段立着一块1米多高、宽约半米的“天理良心”石碑,以警示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天理重他律,良心强调自律,两者相辅相成,石碑对濯水的商贸活动影响极其深远,这也是濯水古镇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可以说是濯水古镇之魂。
濯水古镇街头雕塑 蔡律摄
濯水古镇街头雕塑 蔡律摄
濯水古镇 蔡律摄
濯水古镇 黔江区旅游局供图
错过丽江,遇见濯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每年8月,黔江濯水古镇举办相约浪漫土家女儿会,在世界第一风雨廊桥千人土家女儿宴、大型歌舞表演。阿妹唱来阿哥和 ,隔江犹唱对山歌,土家妹子巧梳妆,相约廊桥觅良缘:“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一场传统浪漫又充满民俗风情的女儿相亲会浓情上演,爱情在濯水古镇演绎、蔓延、缠绵,濯水古镇浪漫优雅,为千年古镇增添魅力。
另据据华龙网报道,2017年8月28日至30日,来自美国和国内知名院校、文化文物研究机构的33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在重庆黔江召开“2017年第六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重庆黔江)研讨会”,共同探讨廊桥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和廊桥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濯水古镇的风雨廊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土家苗汉儿女砥砺奋斗、生生不息的民族生活画卷。专家组对濯水风雨廊桥就曾给出了“濯水风雨廊桥建筑组群横跨两江,绵延起伏,气势恢宏,在营造技艺上注重借鉴传承土家族地域文化特色,亭、台、楼、阁形态丰富,造型多元融合,类型多样,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景观的突出代表,堪称中国廊桥文化的典例,其建筑特色、规模、工艺在亚洲罕见”的中肯评价。经过专家组一致评审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博导刘杰教授还代表中国廊桥协会为黔江旅游地标名片——濯水风雨廊桥授牌“世界第一风雨廊桥”荣誉称号。自此,横跨两江、全长658米的濯水风雨廊桥经延伸后首次得到海内外知名廊桥专家学者的首肯和正名,成功摘得世界第一的“头把交椅”,作为一张全新的黔江旅游名片,必将推动黔江旅游大区建设的车轮滚滚向前。
蔡律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