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成熟心态中的悻纳
喻建国
悻,怨恨,愤怒也。悻然,展现了怨恨愤怒的样子。《孟子·公孙丑下》有曰:“谏于君而不受,则怒,悻然见于面。”悻,又作固执,任性。宋·苏轼诗有曰:“仄闻长者言,悻直非养寿。”《画图缘》有曰:“本镇因一时过慎,其策未即举行,彼悻悻逃去。”悻,还作刚直。唐·柳宗元《东明张先生墓志》有曰:“荡莽很悻,道之非耶?”
对应于成熟心态的悦纳,次成熟心态则有悻纳。悻悻然地接纳,在接纳的同时心中则充满着怨恨与愤怒。世间很多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常常会持这种心态,对自己所面临的现实,百般挑剔,只见其丑,离开满意甚远,总觉得该来的不该是这样,怨从心间出,怒自胆中爆。对自己面临的现实,挥之不去,受之难熬。
持悻纳的人不懂现实来之不易,那是由多少个因由组合而成,缺了其中一个因由或是多了另外一个因由,就不可能是现在的现实;现实稍纵即逝,一秒钟以前就不是现实,一秒钟以后也不是现实,只有现在才是现实;现实的构造是何等巧妙,真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再高超的技术都无法再造一个现实。
持悻纳的人不懂他人在自己身旁的重要意义,因而悻纳他人,岂知如果没有那些在自己身旁的人,自己将无法生活,无法工作,无法学习;在人类存在的环境中,个体周围存在的他体对该个体来说具有互相依存的作用,悻纳他人必定也会悻纳自己;悻纳自己,也就痛恨自己,悻纳自己的人会百般折磨自己,为自己设计了许多炼狱,并将自己投入其中倍受煎熬。
持悻纳的人不识缘,缘乃成为现实的莫名的条件,缘乃天机,缘乃必然的基素。对于不可抗拒的必然无须嫌弃、厌恶和痛恨;对于天机,无须理解,其实也永远不可能理解,只须接受,认了,诚认,悦认,乐认;对于莫名的条件,何苦要寻根究底,追名求本。不识缘是最大的愚蠢,不识缘自然不识天机,悻就深深地埋在心中。
持悻纳的人不理解祸福,其实,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祸福相对,天成一双。从社会学和生活学的角度看,祸是个体社会境遇或生活状态急遽下降的一种存在,福是个体社会境遇或生活状态急遽上升的一种存在。由于变化的急遽,个体的感觉特别强烈。持悻纳的人,祸来,悻;福来,也悻,实在是可悲哦。
持悻纳的人也不理解顺逆,顺是个体社会境遇或生活状态处于斜率不大的上升过程的一种存在,逆是个体社会境遇或生活状态处于斜率不大的下降过程的一种存在。顺逆都是一个过程,人活着就一定会接纳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被缘所掌控,逆缘而为,就生成满满的悻。
持悻纳的人不懂历史。所有现实立刻就会成为历史,这是一个重要的真实,没有这种认识的人,也就是不懂历史的人。对于理解历史的人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现实的色彩立即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它的“了不得”的固定的稳定的色彩立即消失,它会立即蒙尘,显得灰暗,它的可即的立体的图象马上发生了变化,变成不可即了,变成了平面的图象了。在此悻显得何其渺小和可笑。
持悻纳的人不懂戏剧。其实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一个长剧,演绎着一个人的一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一场戏下来,一切就都过去了,再长的戏也必将成为过去,持悻纳的人在演戏时莫名地自持正宗,悻悻然地自我折磨,实在是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