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有史以来科技最发达和财富最多的时代,生活在可以见证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时代。没有变化就没有进化,我们因此对变化推崇备至,对代表新变化的各种名词求之若渴,唯恐落伍。
与此同时,变化带来分化,变化带来异化,变化带来不适应,这些情况也在发生。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在全球科技富豪们的财富数倍乃至十倍速度增长时,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GDP才刚刚恢复到十年前的水平。即使各国央行急剧扩张货币投放,但如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2014年所说的,“躲过大萧条,却陷入大萎靡”。例如,自2009年6月走出衰退,美国经济的扩张虽然已长达8年,但类似“蠕动式扩张”,总经济规模只增长了约18%,而1991年到2001年,经济增幅为42.6%。
未来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说,到2026年,在美国南部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目前的工作领域就业规模都会缩小。和前十年一样,许多薪资水平中等的工作不是增长缓慢,就是在逐渐消失。
美国受到冲击的工作包括:制造业的工作;无需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金属工人、煤矿工人和机器操作员;受自动化影响的工作,比如打字员、电话接线员、数据输入员、法务秘书、行政助理。
快速增加的岗位则包括:卫生保健、计算机科学和其它重数学、重科学领域的高薪工作,以及老年护理、服务生等低薪工作。卫生保健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将会增加。零工经济在兴起,但这些合同工、自由职业者和零工必须习惯工作上的“待命”状态,因为聘用结果总是临时通知。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世界银行预测,2017到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2%,美国的贡献预计为17.9%。相比起来,中国经济更具弹性和活力。但尽管如此,在中国,急剧的变化、财富的分化、竞争的残酷、职业转型的压力也让许多人焦虑不已,危机感并不轻。美国智库预算与政策优先安排研究中心研究员伯恩斯坦说,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竞争、技术变迁、教育壁垒、“去工会化”、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罕见的经济衰退和随后的无就业复苏等因素导致了美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他提到的这些因素中,中国也有不少。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应对变化?
在这个世纪初,有一本小册子《谁动了我的奶酪》曾轰动一时,书中说,我们的人生犹如一个很大的迷宫,迷宫中的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各自的“奶酪”,奶酪可以是稳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或是令人充满想象的财富。有一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该怎么办?
书中给出的结论是这么几条——变化总是会发生(他们总会不断拿走奶酪);
预测变化(时刻做好失去奶酪的准备);
密切关注变化(经常嗅一嗅奶酪,这样你才知道它是否依旧新鲜);
迅速适应变化(越快放弃旧的奶酪,你就可以越早享受新的奶酪);
变化(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享受变化(尽情享受探险的过程和新奶酪的美味);
做好迅速改变的准备,享受其中的乐趣(记住:他们总会不断拿走奶酪)。
这种积极的变化观影响了很多人的选择,多数情况下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人们从桌子上跳到地面,像一只破碎的杯子,却无法再回到桌面。放弃有序,陷入无序,再回到有序,并不容易。
在这个大变化与大分化的时代,每个人的进化没有同样的公式。但是,我们必须去思考变化与分化的问题,看看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演化路径。
应友邦保险的邀请,我在这个视频中就“精英财富生活观:人生管理”的话题谈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认为高净值人群的三大焦虑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行业变化压力;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社会与市场环境不确定的压力。面对压力的解决之道是三个,一是调整好身体状态,二是调整好精神状态,不要过度被外界的变化所困扰,要在变化中抓住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和擅长的方向与目标;三是做好财富规划和系统性的传承。
财富很伟大,人比财富更伟大,财富只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所以要回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回到价值观,走自己的路,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