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10)


第六章  美感的强度

 

知道了美的构成要素、审美的过程及美感的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分析美感的强度问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美感有强弱之分。例如,有的女人我们看上去是较美,有的则很美,有的则是绝美(倾城倾国之貌)。花也是如此,建筑物也是如此,文艺作品也是如此,总是有一些我们觉得美,另一些我们觉得极美。那么,决定美感的强烈程度的因素是什么呢?

其实,若是粗线条的来分析,我们实际上可以直接从“美=陌生+熟悉”这个公式出发,直接推出如下结论,即:在陌生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在事物中所发现的熟悉(定式)越多,该事物就越美;同样,在事物中发现的熟悉(定式)同样多的情况下,则该事物越陌生就越美。但这种说法太笼统,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图式美的强度

图式美是指观者发现在某个带有陌生感的事物中有完全符合基本符合自己头脑中过去所熟悉的某个图式而产生的美感。那么,这个美感的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首先,这个美感的强度是由该事物的陌生度决定的。这里的陌生度主要是指由时间因素造成的陌生度。举例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熟识的某个人,某个亲属或同事,分开后隔了相当长的时间(数月或数年)再次相见,假设他(她)的容貌丝毫未变的话,那么,相隔的时间越长,陌生感就越强,相应地,重逢时的美感也越强。

其次,图式美的强度还取决于再次重新看到的相貌和观者头脑中过去存储的旧相貌图式两者间重合相符的程度。在陌生感相同的情况下,也就是在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的条件下,新旧两图形相符的程度越高,美感(通常表现为亲切感)越强;完全相符,美感最强。例如,久别重逢一个老同学,假设他(她)相貌变化得很少,或几乎没什么变化,我们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时亲切感最强。若他(她)变化较大,则美感相对减弱。若他(她)变化极大,以至认不出来了,那么美感(亲切感)也就完全没有了。

同样,一个人久别回故乡,分别的时间越长,故乡的变化越小,则美感(亲切感)越强。若只分别一天,则无什么美感。若分别了几十年,故乡变化得已让他一点也认不出来了,则他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因他已无法把新村相貌和旧村图式印象相对比了)。

 

二、范式美的强度

范式美的强度几乎完全取决于事物的外观和观者头脑中的范式两者间相符的程度。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数人的相貌美了。人的相貌是一般人所最经常看到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标准范式的图形。在范式形成之后,观者再看到一个人的相貌时,他就会在潜意识中把这个人的相貌和他头脑中所熟悉的标准范式(图形坐标)进行比较,符合程度越高,美感就越强;完全符合的(所有坐标点均重合),美感达到最强。如某个人的相貌,不仅五官位置分布的比例符合标准范式的中心位置,而且各个器官的大小也恰好是平均标准值大小,再若脸部皮肤的粗糙、细腻程度,也恰好等于平均标准值,脸庞各部分的凹凸也是平均标准值……等等,那么这个人的相貌美就达到最大值了(所谓绝色美人就指此)。反过来说,若该人相貌的五官不太合范式的比例,则该人不太美。若该人相貌某一器官或某几个器官的位置太反常,脱出了范式所允许的界限范围,则会给人以强烈的丑感。偏离范式的程度越大,则丑感越强(极度偏离甚至会给人一种恐怖感)。

另外,不同的范式标准形象相互之间,哪个更美呢?比如,一只标准的狗、一条标准的牛、一头标准的大象,哪个更美呢?答案是,对同样熟悉这三者的观者来说,这三者同样美。因为观者是把这三者分别和自己头脑潜意识中的三个不同的“范式”相比较;只要这三者的外观形状都分别和它们各自所属的那个范式完全重合,那么就都能产生同样强烈的美感。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再标准的猴子(或猩猩),在人看来,尤其是猛一看来,也是丑的。原因在于,猴脸的范式和人脸的范式有些相像,观者在无意识之中,往往把猴脸的范式和人脸的范式进行误比,结果猴子就显得丑了。

值得指出的是,在范式美中,除了对比的特殊情况,一般地,陌生感对美感强度的影响,不像在图式美中那么大。也就是说,在范式美中,决定美感强度的主要是熟悉的程度,即物体的外形符合范式标准的程度。只有在熟悉的程度完全一样的情况下,陌生感才能对美感的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假设有两个人的五官端正的程度完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哪个人的陌生度大些,哪个人就稍微更美一些。

三、模式美的强度

首先,从“陌生”的角度看,对模式美影响较大的陌生因素主要是陌生的事物或陌生的装饰,而其他种类的陌生对模式美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模式美的强度不像范式美那样。只凭某一方面的因素(如五官的端正)就基本决定了,而是多种模式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例如,我们在观看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时,美感强度由何决定呢?我认为,在陌生感相当的情况下,比如,两种风格的建筑物我们都未见过,那么,我们在哪个建筑物中发现的我们所熟悉的模式构成要素更多一些,我们就觉得哪个建筑物更美一些。比如,我们在甲建筑物上只发现对称,而在乙建筑物上不仅发现对称,而且发现平衡、比例、多样性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觉得乙建筑物比甲建筑物要美一些。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每发现一个熟悉的模式要素,我们就在大脑潜意识中、在该方面得到一次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方面越多,则美感越强。

当然,若在两个事物中发现的“模式要素”一样多,则两个建筑物就同样美。

不用说,若在甲乙两物中,我们发现了违反我们所熟悉的模式构成的要素,例如不对称、不均衡、杂乱无章,则我们就会觉得它们丑。哪个物体违反的模式要素越多,我们就觉得哪个物体越丑。举例来说,假如我们看到一种走兽,它长有三只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它有点丑,因为它违反了走兽一般仅有两只眼睛的模式;而如果这个走兽又长着七条腿,那我们就更觉得它丑了,因为它又多违反了一个模式要素(走兽一般都是四条腿)。

最后再讲一个有趣的例子。我有一个非常爱刁难人的好朋友,他曾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个儿童从小没看过任何动物(从而头脑中没有任何的动物构成模式),这时,你忽然让他和三个不同的动物待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会认为哪种动物更美一些呢?我的回答是,那个具备了更多的“平均模式要素”的动物,看上去就要更美一些。举例来说,假设现在有甲、乙、丙三个走兽,它们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有犄角

 

 

无犄角

 

 

无犄角

 

那么,这三种动物哪个更美一些呢?首先,由于三个动物各不相同,儿童头脑中无法构成统一的范式,因而只能构成一些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该儿童一定会选定乙更美一些。道理如下:从皮毛因素看,甲和乙的毛较长、较密,丙的毛较短、较稀,少数服从多数,被选中的美的动物的皮毛应较长、较密;从头上有无犄角来看,甲有角,乙和丙都没有角,那么被选中的美的动物应该没有犄角;从腿的长短来看,甲和乙的腿较长,丙的腿较短,被选中的美的动物应腿较长,等等。因此,经过大脑的潜意识分析处理,过了一段时间后,该儿童就会选中乙为三者最美的动物,因为乙具有了最多的“平均模式要素”(毛密、腿长、无角)。可惜我只能进行理论推测,而没能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明。

 

四、关系美的强度

关系美强度的决定因素和模式美强度的决定因素正好相反。模式美是:在某个事物中,发现的熟悉的“模式因素”越多就越美。关系美是:在相对独立的众多事物中,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熟悉的关系越单一、越纯粹、越少,则越美。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潜意识有一种本能,就是不由自主地要把一眼望去、凡是视野内看到的东西,都要在它们总体之间找出某种联系来。(可参看第四章第三节审美活动的规律第2条)若能找出某个单一的关系来,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很愉快;而若找出了两种以上的总体关系(并且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大脑的潜意识就会觉得有点无所适从,不知该以哪一种关系为准。而如果这两种关系还是截然对立的,那么我们就更觉得别扭了。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看到一幅黄山的风光照片,上面是悬崖峭壁和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形状扭曲怪异的矮松,两者相映成趣,表现了一种我们所熟悉的、相互映衬、相生相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觉得这幅照片很美。再比如,我们看到一幅表现家庭亲情的照片,照片上表现了父母、夫妻、女子之间那种我们所熟悉的、相亲相爱的关系,非常幸福,那么我们也会觉得这张照片很美。但现在如果把这两张分别表现了单一关系的照片拼凑在一起,例如,拼凑成一幅一家人在黄山的半山腰上席地而坐、相亲相爱(对周围的风光不理不睬)的照片,而悬崖怪松和亲密一家人这两类照片所占的画面比重又一样大,那么我们大脑潜意识中就会觉得别扭,不知该以哪一种关系为主。我们就会觉得这幅照片不美,有点乱。除非观者有意把目光注意力完全局限在悬崖怪松上(对亲密一家人视而不见)、或把目光注意力完全局限在亲密一家人身上(对悬崖怪松视而不见),否则他就不会从这幅照片上体会到什么美感。

总之,凡相对独立的几个事物之间,或一个庞大事物中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之间,只宜有一种总体关系贯穿其中,否则我们就会觉得不太美。我们所熟知的,一篇文章的先后之间、一部戏剧的不同场次之间、一部交响乐曲的各个乐章之间,只宜表现一种总主题(关系),其基本的道理也在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若四种不同性质的美感,即图式美、范式美、模式美、关系美相互之间彼此进行比较,那么,一般地,范式美的美感强度最大,模式美、关系美次之,而图式美的强度要相对弱许多。道理是这样的,“图式”的标本虽然最详细具体,但它是靠大脑“死记硬背”下来的。不是通过潜意识分析总结概括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不是靠大脑潜意识勤奋劳动得出来的,所以即使发现了和它完全相符的图式,人得到的快感也不太强烈。(因为在潜意识的诸多功能中,只有存储功能和检索功能得到了自我肯定。)而“模式”和“关系”虽然是经过大脑潜意识辛勤总结概括出来的,但它有点虚,伸缩范围极大,缺少一个准确的可具体比较的固定的坐标核心,所以即使发现了和它相符合的物体,人也只是觉得大体相符,所以快感也不很强。只有范式美不同,它既是人的大脑潜意识经过分析总结概括出来的(非死记硬背),又具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在这个范围界限中,又有一个确定的固定的标准坐标核心存在(而非虚渺)。因此,一旦当观者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一个完全符合范式标准核心的图形,产生完全重合的共鸣时,则观者得到的美感最强烈。(因为潜意识的存储功能、检索功能、分析概括功能、计算功能都得到了自我肯定。)这也就是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标准的人物相貌为最美的道理。当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标准“范式人”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人”,只是非常近似符合人的标准“范式”而已。但即使这样,它产生的美感强度也已经很大了。

另外,符合范式美者,必符合模式美(模式一般可认为是从许许多多的不同的范式中总结出来的);而符合图式美者,却不一定符合范式美或模式美(如一个丑人的图式就不符合范式及模式)。这也是范式美的美感强度最强,而图式美的美感强度最弱的另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