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随想
2017-12-13
下午打开电视,无意中看到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我知道张纯如,一位华人后裔,美国作家;她的父母和祖父母曾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事件,她受父母影响,对此历史灾难产生研究兴趣,写作出版了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此书的研究和写作深深影响和改变了她,让她陷入阴郁之中而不能自拔,她后来自杀了。这部电影,有纪录片的性质,只是请了一位演员来扮演张纯如,来展示张纯如的研究和写作经历,也展示张纯如的研究成果。这部电影是由加拿大一家公司出品的。
张纯如的故事我以前看过,我很钦佩她,她愿意投入生命来展现那段逐渐被遗忘的历史,这很了不起。说到自己研究和写作的动机,张纯如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件,全世界都知道,有很多学术著作和艺术作品来展现这一主题。但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更加残酷,更加严重,对西方世界来说却似乎是子虚乌有。某些日本右翼人士,不仅竭力掩盖事实真相,还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虚构,是对日本人的污蔑。我听电影中张纯如这样说,感觉自己脸上火辣辣的。是啊,我看过很多讲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电影,看过很多相关的书籍,我甚至在课堂上讲过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关于南京大屠杀,这还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电影,平时也很少提及。去年底去南京开会,会议间隙,我们去逛了夫子庙,秦淮河,玄武湖,可是就没有想到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连想都没想过。而同样的我们去上海开会时,还特意去参观过犹太人纪念馆。我住的地方,距离武汉抗日战士陵园很近,可是我一次次决定去祭拜,又一次次放弃了,至今还没去过。对我们自己的苦难史我自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我真的很惭愧。
晚上看电视,看到习主席参加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国家公祭。音乐响起,我看到习主席好像流泪了。我也流泪了。每年都会有一次纪念,也就会有一次流泪。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哀思,也表达仇恨。在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中,日本鬼子是我们民族最大的仇人。我上大学的时候,陶大镛先生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作一次报告。1937年的时候,陶先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打工,日本飞机最先轰炸的,就是商务印书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幸好陶先生逃出来了。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人还非常崇拜日本电器,陶先生说他家里没有一件日本产品。他到日本讲学,从来不买日本人的东西带回来。作为经济学家,陶先生的行为显得有些感性,不过这种感性中体现的爱恨情仇让人尊重。我的很多同学,一直就不买日本电器,不开日本车。这不是狭隘,也不仅仅是情绪。
对我们每年的“九一八事件”、“七七卢沟桥事件”、“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的主题,我还是有些怀疑。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在几代人中间是无法弥合的,即使我们现在还在讲中日世代友好,但这样的话双方都不会当真。就算在关系最亲热的时候,双方都在较着劲儿。日本人是这样一个民族,欺软怕硬是它的秉性,从根本上讲,他们看不起软弱和落后的民族。今天看《张纯如·南京大屠杀》,里面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就讲,日本人很看不起中国人,他们是将中国人看得连猪狗都不如的,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就是蚂蚁。所以,攻占南京城之后,他们大肆屠杀,奸淫,抢掠,放火。因为他们不将中国人看成是同类,所以他们行使暴力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顾忌。所以,我们每年的纪念,如果只是在控诉日本人的残忍,哀悼我们受难同胞的悲惨,这是于事无补的。你总是在那里控诉和哀悼,对你的敌人一点伤害没有,一点威胁没有。我想日本人倒是乐于看着我们在控诉和哀悼,包括我们年复一年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提出抗议。这些行为都不影响他们,对他们没有任何伤害。我前些天看浙江大学的“爱国教授”郑强的一段讲话,觉得有些道理。他说我们总是抗议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可日本人还是一如既往要去参拜。因为那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如果他们连自己民族的精神象征都不要了,这个岛国民族也就没有存在的能力了。他还说,要是我们中国人,中国的青年也有这样的爱国精神,我们这个民族就真的有希望了。可是我们的年轻人,他们肆无忌惮地骂毛主席,嘲弄革命英雄,对自己的祖宗以及革命先烈没有一点敬意,这是世界上少有的事情。
我想说的是,对于日本人入侵中国,残害中国人民,我们一年又一年的纪念活动中都在控诉和谴责,怀念和哀悼,这是必须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我们的问题,来实现我们自身的成长,发展和壮大。我们的敌人看到我们只是祥林嫂一样的哭泣和抱怨,他们会很安心,他们会一如既往地瞧不起我们。但如果我们将仇恨转化为斗志,转化为力量,我们的敌人就不会再那么肆无忌惮了。张纯如在电影里的一段分析我觉得有些道理。她说,我们以为残杀中国人民,奸淫中国妇女的日本军人都是恶魔,其实是不对的。那些日本军人本来也是普通人,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下,他们被塑造成了野兽,成为杀人机器。电影中,有日本军人控诉,他们从一入伍,就每天从早到晚被长官打耳光。起床就有两个,睡觉前还有两个,中间还有无数个两个。这样的折磨使日本军人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丧失了人性。当他们占领南京之后,他们在他国的土地上,一下子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于是就无所顾忌地为所欲为了。这其实是对之前受到非人待遇的一种补偿。张纯如的著作让人尊重的重要一点是,他不仅是在列举日军的野兽暴行,不仅是在控诉和谴责,而且理性分析了这一惨绝人寰事件发生的原因。
对于我们历史上所经受的这些灾难,我们实在是需要深刻反省的。比如,在日本人攻占南京之前,政府及其精锐部队就撤离了,将一城手无寸铁的居民留给武装到牙齿的野兽,这种做法是否是负责任政府的行为?我们的军人在战败之后化装成百姓的样子企图躲过日军的搜查,引来的却是日本人对非战斗人员的全面屠杀。上一次的甲午战争中,在抚顺所发生的,也是同样的时间。那一次,日军以搜查战斗人员为借口,将整个抚顺杀得只剩下几个人。日本人可以以搜查战斗人员为借口屠杀老百姓,但我们的军人不是力战而是心存侥幸而最终祸及老百姓,这种行为是否合适?日本人企图将全城处于服役年龄的男性处死干净,他们将男人们从各个角落赶出来,用绳子连起来,然后押往刑场。一连串中国男人,足有五百人之众,而押解他们的,仅仅只有二三个日本军人。如果有人反抗,即使日本人手持机关枪,也奈何不了那么多人。但是,所有人都在等着别人动手来拯救自己,于是所有人都被乖乖押到万人坑前,乖乖被扫射而死。宁愿像蚂蚁一样被人踩死,而不愿拼死反抗,这是什么样的民族性格呢?还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不仅在与日本人打仗,还与中国人打仗;实际上,小小日本完成对中国大片土地的占领,得力于汉奸的协助。问题是,中国怎么会出那么多的汉奸?当初那些信誓旦旦的那些爱国者都跑哪儿去了?在我们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悲惨经历的时候,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反思。当初,我们泱泱中华被个小日本打得鸡飞狗跳,七零八落,几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这是我们的耻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耻辱。今天我们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反思,找到我们问题之所在,找到我们崛起的路径之所在,我们就不能强大起来。假使历史再次将我们推到风口浪尖,我们可能也无法乘风破浪前行。
随着我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且我们的军事实力也在将日本人甩在后面,于是我们的自信心也越来越膨胀了。我们现在说起“小日本”的时候,似乎比以前更有信心了。小日本胆敢挑刺,我们分分钟就可以灭了它!可是,我想说的是,在甲午海战之前,中国海军的实力也是世界前列,亚洲第一的。最初,日本人对中国还是有些忌惮的。但是,真正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那时候的日本军人已经接受了现代的思想和意识,有了先进的训练和战法,组织严密,精神振奋,战斗力顽强;而大清的军队,从军官到士兵,还是传统而落后的观念,还是古老的建制和战法。但就为什么而战而言,清军与日军的认识就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些只为几个铜板就走上战场的人,是很难相信会有什么战斗力的。就单兵战斗力而言,清朝军队要十人才顶得上一个日本人。战斗力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来源是精神力,在这里,爱国主义精神是必要且重要的,它影响着个体的战斗力,也影响着群体的凝聚力。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精神,还有什么样的精神?
每次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我们都在控诉、哀悼、宣泄仇恨;我们更需要的,可能是通过反思和批判,找到我们问题之所在,找到我们使强大的路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