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的思维与个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孙立平先生有感于最近的一些事情。很多人对此都有惊愕的感觉,都觉得匪夷所思。人们不明白,为什么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过来的精明人,却把事情弄得如此之糟。本文试图从体制思维的角度对此做一解释。

  大约在20多年前,孙立平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体制比个人愚蠢。也就是说,体制中人可能看起来个个都很精明,但整个体制有时候却表现得很愚蠢。此话引起某学界大佬的不满。  

  下面是孙立平先生2008年在腾讯燕山大讲堂讲的一个故事:

  记得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北大读书,一次不经意间在一本地方性的文学杂志中读到一篇小说,由于年代久远,小说的题目,杂志的名称,乃至作者,都已经忘记了(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有人提及这部非常有意义的小说),但故事的情节在近30年后还记得很清楚。

  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位即将复员的战士,为了能在复员后找到一个好点的工作,想在复员前解决自己的入党问题 (当时是否党员与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是有直接关系的)。于是,他在人们的建议之下,就开始不断给指导员送礼,为此花了不少钱。但直到他离开部队的前一天,入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一天晚上,他冲到指导员的办公室,与指导员大吵起来。突然间,他看到办公室有一支枪,他抄起枪就对准了指导员的脑袋。在附近的连长听到了吵架声,推门进来一看,战士已经将枪对准了指导员的脑袋,怎么办?如果强行夺枪,很可能走火伤了指导员。情急之中,他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中使用精神威慑法的情节,于是一边向战士走过去,一边大声说,“你开枪呀!”、“你开枪呀!”战士愣住了(怎么这时候还有人叫我开枪?),连长缓缓走过去,将枪口按下,避免了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

  事件的处理过程开始了。那个战士被处分是必然的。接着受到处分的是连长,处理的理由是“为什么战士的枪口已经对准指导员的时候,你还说‘你开枪呀’”。连长的自我辩护当然是,“我使用的是精神威慑法”。但体制无法承认精神威慑法,因为在体制只能承认的政治逻辑中,是无法将精神威慑法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的。体制能够承认的,只能是“在枪口已经对准指导员头部的时候,你说的是‘你开枪呀’”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这个时候,参与研究处理决定的人,作为单独的个人,也许会理解这当中的精神威慑法,能够理解那位连长的真实用意,但作为一种体制是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承认这一点的。

  再次引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想说明个人思维与体制思维的关系。多少年前,英国著名女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曾写过一本书,叫作《制度是如何思维的》。这个书名就是有意告诉我们,制度是会思维的。制度是会思维的。这样的一个命题使得我们对制度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学者们最终还往往是将制度的思维归结为人的思维,即制度的思维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于是人和制度,又被简单地混在了一起。

  在这里,我特别想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点,制度的思维与制度中人的思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制度的思维与人的思维有时是很不相同的。制度当中的每个人可能都理解一件事情,但是作为制度的思维没有办法理解。包括在文革的时候,一个人把毛主席的塑像摔坏了,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他是不小心,但是体制没有不小心这一说。不管怎么说,你把毛主席的像摔了,就要处分。

  体制或制度的思维为什么会和其中的个人不一样?因为个人的思维取决于个人的智力和知识,而体制的思维则取决于体制的逻辑与氛围。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