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痛苦指数
[旧]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按照上述定义,如果痛苦指数超过0.2,那么,这个国家就步入痛苦状态。而中国当下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分别是0.03和0.25,他们之和是0.28,明显超过0.2,可见,中国已成为痛苦的国度。0.03的通货膨胀率是保守估计,0.25的失业率是根据2亿失业人口的说法计算出来的,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总数是8亿。
[新]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基尼系数
按照这个新的定义,如果痛苦指数超过0.6,那么,这个国家步入痛苦状态。就中国而言,通货膨胀率是0.03,失业率是0.25,基尼系数是0.5,他们三者之和是0.78,可见,中国也已成为痛苦的国度。
中国已成为痛苦的国度,可怕吗?
更客观.更科学和更妥当地讲,有点可怕,但是,只要更加有决心.更加有魄力和更加有努力,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是完全可以摆脱痛苦的。下来,我提出三点建议:其一,不要歧视市场,凡是市场配置可以提高效率的地方,尽量让市场发挥正常作用,必须尊重市场,必须理解市场,必须顺应市场;其二,不要歧视民营企业,给民营企业创造利润空间,让民营企业的潜力彻底喷发出来,必须取消限制,必须打破垄断,必须重视竞争;其三,不要歧视农民,重视农村的失业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金融问题和基础设施问题,必须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必须做好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的工作。
鉴于社会大众对通货膨胀.失业和基尼系数的承受力不同,[新]痛苦指数的公式也可以写成:[新]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A失业率+B基尼系数(M=I+UA+GB)。当然,还可以更广义地写成:[新]痛苦指数=k1痛苦指标1+k2痛苦指标2+k3痛苦指标3+…kn痛苦指标N=∑kiNi
【若干点说明】
1.A=B=1特殊情况
新痛苦指数本来就是基于对已有经济理论的归纳和对经济现实的感悟。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学得好的经济学本科生一看就会明白。甚至可以直白地说,如同旧痛苦指数一样,就是一个常识性的经济学公式。而且,失业率.通胀率和基尼系数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量纲没有冲突,内涵更丰富,指向更直观。政府年年出台各种政策,其目标或是降低失业率,或是降低通胀率,或是降低基尼系数。不论哪一个目标,无一不是为了达到老百姓的痛苦最小化,即实现老百姓的幸福最大化。再一个,旧痛苦指数的临界值是0.2 ,基尼系数的临界值是0.4 ,那么新痛苦指数的临界值就是0.6 。也就是可以简单地说,如果新痛苦指数超过0.6,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警惕痛苦状态,而老百姓就已经算是生活在了一个痛苦的国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就需要修正或改进,即通过降低新痛苦指数以摆脱警惕痛苦状态,从而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最佳效果。所以说,新痛苦指数的提出,对评价或衡量政府工作效果而言,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2.A和B更为一般的情况
M1=0.01+0.15A+0.30B
M2=0.02+0.13A+0.25B
M3=0.03+0.11A+0.20B
M4=0.04+0.09A+0.18B
M5=0.05+0.07A+0.15B
......
Mn=I+UA+GB
I的区间是0.01-0.20
U的区间是0.07-0.30
G的区间是0.10-0.80
一般情况是I取小,U倾向于取大;U取大时,G也倾向于取大。
M是新痛苦指数,I是通货膨胀率,U是失业率,G是基尼系数。
I,U,G 已知,求A,B,和M1,M2,M3,M4,M5......Mn
由于上面的方程组,变量是n+2个,方程是n个,只有变量数小于等于方程数,才能求解,当变量数大于方程数,数学上无法计算。下来,只能根据经验给A和B赋值了。
在旧痛苦指数探讨中,有这么一个情况,2001年在欧洲和美国的大量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最基本的痛苦指数重点强调了由失业引起的不开心。调查显示人们可接受通胀1.7%的上升来代替1%失业率的上升,由此可见居民的不快乐更多来自于失业。也就是说,公众对于通货膨胀的忍受力是失业的1.7倍,那么A就是1.7。这样的话,我再假定B=0.5,就容易计算新痛苦指数(New misery index)了。毕竟,在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三者中,给人造成痛苦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是,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在这里,特别值得欣喜的是,中国人就可以应用自己提出的新痛苦指数来进行世界排名,或者地区排名了。
3..痛苦指数的过往
据MBA智库百科记载,痛苦指数(misery index)是曾任美国总统智囊——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耶鲁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奥肯(Arthur Okun)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指数,由失业率和通胀率加总得来,数字越高,表示痛苦程度越高。正常年头,两率走向有别,失业率上升,则通胀率走缓;经济走强、失业率下降,则通胀率上攀。奥肯1976年担任卡特的总统选战经济顾问,他认为,由于此率升,则彼率降,单举一率,不足以呈现经济全貌,两率并举合计,庶几得之。要义是,如果两率双双上升,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工本增加,翻译成现实感受,就是人民日子难过,即misery。痛苦指数成为卡特致胜最大武器,那年夏天的痛苦指数是13.57%,他以此将福特打成“美国史上最糟的”总统,说任何给国家这种痛苦指数的人,连开口说要当总统的权利也没有。但卡特成也痛苦指数,败也痛苦指数,1980年他带着21.98%的痛苦指数寻求连任,里根只问选民一句“你的日子比四年前好过吗”,就赢走大选。接着,经济学家巴罗(Robert Barro)在1999年提出了另一项对痛苦更广泛的衡量,包括衡量就业率和所谓的自然就业率(natural rate)、把通货膨胀率与前十年的相比、衡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否低于其可能值,以及把财政部十年期债券的收益与前十年的收益比较。近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美国Cato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史蒂夫·H·汉克在推特上更新了一张关于他计算的年度痛苦指数(misery index)的列表。该列表直观展示了哪个国家在2016年最痛苦。汉克说,“最初的痛苦指数只是失业率和通胀率的简单相加。但它已经被修改了好几次,第一次是哈佛的Robert Barro改的,然后是我自己。我修改后的痛苦指数是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银行贷款利率的总和,减去实际GDP百分比变动。”
4.质疑回应
苗大师把 痛苦指数=通胀率+失业率,修改为 新痛苦指数=通胀率+失业率+基尼系数。那么
例一:假设经济中只有两个人:甲和乙。
情形一:甲乙各拥有50%的社会财富。 基尼系数=0
情形二:甲拥有0财富,乙拥有100%财富。 基尼系数=1.
那么,从情形一到情形二,如果通胀与失业率不变,基尼系数增加,按照苗大师的理论,社会总痛苦增加了。而事实上,一个人变痛苦,一个人更开心,甲增加的痛苦恰好等于乙增加的幸福(假设边际不变),所以全社会痛苦总量是不变的。
当然,苗大师可以辩称他的痛苦指数是“穷人痛苦指数”,他只在乎“穷人”的福利。那么
例二:假设经济中有三个人:甲,乙和丙。
情形一:甲乙各拥有25%财富,丙拥有50%财富。显然,甲和乙是”穷人“。基尼系数=1/12。
情形二:甲拥有0,乙拥有50%,丙拥有50%。 基尼系数=1/6。
那么,从情形一到情形二,以情形一为基准,如果通胀和失业率不变,虽然基尼系数增加,但社会总痛苦没变,就连穷人甲和乙的总痛苦都没有变。苗大师的理论又于此矛盾。
由此可见,苗大师在”理论创新“之前,不仅没搞懂”痛苦指数“的真正含义,甚至根本没搞懂基尼系数。
上面内容,是对人大经济论坛网友漏光的百叶窗《规范分析要搞清criterion——苗实大师还要被自己的“痛苦指数”骗多久?》一文的摘录。
不过,这里有若干问题,我需要澄清:第一个问题,就算作者的论证合理,那么n乃至n+1的情况究竟如何?在原文中,只简单列举了2或3的情况。可以说,那也只能表明2或3的情况而已。第二个问题,不同个体财富分布变化后,新痛苦指数是否不变?或者说,当我由一个企业家变为穷光蛋后,我之痛苦增加是否正好是你之痛苦减少?更进一步讲,此时即使通货膨胀或失业不变,那财富分布变了以后,对它们两个的痛苦感受还能不变吗?第三个问题,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合成推理谬误,即对个体成立,总体不成立。那么,反过来,也存在,即总体成立,个体不成立。
注:[旧]痛苦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新]痛苦指数由中国独立经济学家苗实于2010年6月提出。另外,在2017年12月15日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