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继续在做着护舒宝的春梦


 

 

曾经的护舒宝大家都应该不陌生,当然些人还是对他老炮儿的形象更加熟悉一些。上次的护舒宝,他是真的做了一次护舒宝,为了一个半鸡不鸡靠脱成名的女星大义凛然以为可以抱得美女归,事实上仅仅落下了个护舒宝的笑料也不过尔尔。而此次的护舒宝却是实实在在地让他自我陶醉自我麻醉自我美化自我大义凛然自我封帝自我恶心到无以复加。其实他无非是用大院子弟青春期肮脏的荷尔蒙,来赚取寒门百姓廉价的眼泪,进而美化大院遗梦,再进而就是美化固化这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土匪逻辑,并让这种逻辑代代相传千秋永固。

一个网友评论芳华:“年老色衰的妓女在回忆自己年轻的风流故事。”网友转评:“幸福和屈辱、傲慢与偏见交织着,让她不断地回味和留恋一个当婊子的时代。” 冯小刚说他“前十年顺流而下,后十年逆流而上”。其实就是前十年利用体制造成的文化荒漠赚得盆满钵满,后十年想利用体制造成的逆反心理,通过力道掌握的恰到好处的“反体制”博个“艺术家”的谥号。

其实,本来不想提芳华这个电影,实在是冯导不过一个将电影拍到笑料为止的导演实在不足一评。但是那么多贫民百姓不知就里地跟着一起高潮一起怀旧十足地可笑,作为大院红色贵族气息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匪性十足的记忆真不是平民百姓的爱与哀愁,但他们不知就里地带入感十足地让我们为其悲伤莫名。红色贵族们也就是大院子弟的群体们身体里的自由主义甚至于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乃至文化上的所谓高傲冷漠无情与承继下来的狼奶因子同样高高在上,与尔等小民从来都格格不入,红色豪门子弟的生就霸气,与我们这些山野寒门小子的内心自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天生骄傲,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激情陪着他们去怀念那些从来都不属于我们也与我们的世界格格不入的爱与哀愁或者是有关青春荷尔蒙爆棚的记忆。这芳华非我们的青春岁月,她太他妈的高傲肮脏,与我们带着饥饿感的羞涩的青春表情没有半点的相似。那就不要看别人高傲地回忆历史自己哀伤了。

他们犯错误才下放到前线他们自以为自己很可怜,而绝大多数的我们寒门子弟保家卫国不过是本分更是荣耀。在他们最美的青春时光可以跳舞可以谈恋爱可以风花雪月并且可以为这逝去的风花雪月夹杂着肮脏的权斗荷尔蒙欺骗你们的眼泪。而我们绝大多数寒门子弟们只能在农田车间里挥汗如雨忍饥挨饿并且这种记忆不值一提谁提一下都被冠以矫情或者多此一举。然后在他们芳华已逝的时候感慨自己人生多艰,而你们还要表示感动还要表示自己同样追忆那根本压根儿就与你十万八千里毫无关系的情怀替别人的情怀挥洒廉价的泪水。这正如替假药停为梦想窒息的而买单的傻逼如出一辙。

甚至于他们挥洒廉价的泪水之后,还会为自己的此次行为感到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自豪感是你自己的创造而不是祖上的阴德,当下的国人对于这种是似而非的所谓情怀乃至传统的迷信支撑着他们可怜的自尊心。他们一旦发现所谓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宝贝疙瘩大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落伍于时代的、甚至很多是虚假的的时候,他们的那种失落、彷徨、郁闷、不知所措的心态便会莫名地尽显。

他们原以为祖上还是阔气过的,真相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叫人情何以堪。为什么不去想想,没有悠久历史的美国人怎么就自豪感满满的呢?为何那么多人厚古薄今,一提到博大精深整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不已,一旦你去揭穿他们所谓的情怀的糟粕后他便像疯狗一样乱咬人。事实上他们这些自豪感是他们自己的创造而不是祖上的阴德,只想着吃老本或者没有了祖上的阴德的庇护就六神无主凶相毕露实为没出息,他也不可能延续别人的情怀为后世创造更大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强大不仅仅要输出物质财富,更多的应该是精神财富,如果一直在宇宙真理的庇护之下那么真真的很快就会成为宇宙的情怀垃圾了,而这种所谓的情怀或者别人的虚妄的欺骗便会传染一代代人,但它绝对不会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最后让这个民族的文化枯萎甚至于糜烂。

事实上有没有好电影呢,确实有的,如《小武》《天注定》《三峡好人》《光棍儿》《盲山》《盲井》等这些电影才是中国的良心制作,但这些反映低端人扣的电影不能在院线上映,很难获得投资,结果导演们早晚也会被招安。中国人就有这个本事,一场民族浩劫都可以被各种怀恋,没见过这么弱智的民族,于是浩劫重来也是轻而易举理所当然的情理之中了。将一代人痛苦的记忆矫情地打造成青春怀旧满怀所谓肮脏情怀真是却是大院遗梦的《小时代》而已。

 当下,中国人的观念秩序还存在于口腔快感和食道记忆的层面,他们对美食的嗜啖超过任何精神的追求,这个不必一一举例大家尽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就可以得出同样的答案出来,所以说这个族群最大的记忆是别人的情怀的渲染,这个可以让他们集体进入到集体无意识,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才是他们最最为之疯狂为之乐此不疲为之买单都在所不辞的原动力。其食道记忆类似于一个人从小习惯了某种味觉,到死都不会改变。比如湖南人的一生就是到处寻找辣椒,而上海人看见糖就看见了幸福。文革中长大的人,最大的努力就是回到文革。当过知青的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人都变成知青。理所当然,小时候饿过肚子的人,最是怀念大饥荒的时代。

曾经有无数个人反对我的观点,这没什么,但是他们反对的观点都是在当下的这个环境之下能拍出《芳华》这样的电影已经很好了,其实我最瞧不上那些整天拿着审查制度作为借口说拍不出来好电影的人(我绝不是为不合理的制度背书,而是痛恨之,但这也绝不是主因,伊朗都可以有好电影,上次看过一个罗马尼亚的应该是四月四天星期四的电影也无比震撼),@贾樟柯 的山河故人也同姜文的一步之遥一样堕落成了狗屎,@高晓松 聊电影说起来的确很好很牛逼,可是拍出来的东西真心的还不如狗屎。《边境:地狱的锁链》这个西部片,就一个简单的越境偷渡的故事,却遭遇了一个死亡陷阱,但是良善的人让真相大白,充满温情,而罪恶的人却可以无端践踏他人的尊严甚至生命,不同的天壤之别的人性在此彰显,这才是电影的厚度,更是它重击我们每一个观众内心的一记猛烈的强心剂,而不是人为地非要去解决什么问题,电影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故事的张力,不是你臆断地强加给他什么。情节跌宕震撼又充满良善的温度。对于国内的导演们做电影时,他们太想说明什么了,就啥也说不好了,太想表达什么了,就啥也表达不出来了,太想将电影更艺术化了,最后就都非驴非马四不像了。最后把自己整回到了连一个初学者都不如的境地,还是回到故事本身吧,能把故事讲好才算你牛逼,一个故事都讲不好的人,就不要再谈电影冒充艺术家了。